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別人的套路。
不管做什么行業,做的久了就會有些經驗,
這些經驗總結出來,就會形成一些套路:
有人管它們叫方法論,比如AIDA公式、FAB法則、3B原則等等;
也有人稱其為原理,比如梯子原理、非理性原理、金字塔原理等等
……
這些都是文案創作的套路。
總之,行行出大師,大師都要有自己的方法論,不然不足以成為大師。
哪吒有風火輪,之外有沖擊波;孫悟空有金箍棒,華與華有超級符號;水冰月有魔方棒,意類有帶刺的創意。
造神必須如此。法器可以增強法力。讓自己的內容成為理論,讓理論成為法器,提升了創作效率,對齊了溝通標準,也夯實了商業模式。這樣挺好。
廣告文案的套路也很多,號稱精準轉化的更是數不勝數,但都有自己適用的界限。
而我以更廣泛的視野,總結了廣告文案的5大套路,
幫你用較粗顆粒度感受廣告文案的創作類別。
01
有情:綁定大眾深層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建立了一個人類需求的階梯,從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人類需求逐步升階,也被一覽無余。
人們在解決生存之后,要解決生理,需求水、食物、性,這是最基本的需求;
后來又有安全的需求,要求住房、財產、健康、人身等安全;
再升級為情感和歸屬感的需求,需要愛與被愛;
人在社會生活,有種族屬性,還要追求尊重,于是也有了尊重、成就的需求;
最后是人生價值感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你會發現,每個層級都有對應的品牌,最下面的更剛需、比如水;最上面的更昂貴,比如豪車。
而在中間分布的情感與歸屬的需求,
是眾多品牌針對有情眾生的目標市場。
廣告文案中,尤其是品牌文案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深挖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的。比如,添柏嵐-“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Jeep-“看過世界的孩子更強大”;先生的湖-“憤青不老,他們只是偽裝成了爸爸”等等。
還有個較近的案例,美團《媽媽愛花,我們愛她》,有力而簡單,有愛而不沉重,我個人最愛。
無數廣告都試圖操控人心,竭盡情感的力量,綁定大眾的深層次需求,進而左右人心,促使消費。
當我曾經在眾多靴子中,選擇了磨腳的Timberland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情感文案的魔力。
02
有梗:增強反差記憶度
現代社會,一條爛梗可以傳天下。什么“包的”“瑞士卷”“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這些火遍2024年的網絡梗,不管它多么無腦、奇怪,它就是可以流行起來。
不要著急反感這些,或許我們乏味單調的生活就稀缺這些。這也是脫口秀、相聲此類大眾藝術流行的起點:
有梗,可以消解平庸。
早期電視廣告中的“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斗機”,還曾被趙本山改編為小品,流傳至大街小巷;之后的“餓了別叫媽,叫餓了么”也曾是互聯網廣告的頂級爆梗;還有“你是我的優樂美”,“洗洗更健康”,都曾經是劃時代的廣告作品。
這類廣告語,主打一個有趣。
研究過“脫口秀”技巧的人都知道,一個梗前面是鋪墊,后面違背預期,進而產生“笑點”。比如,“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天啊,我好想念這個哥們啊”,一個笑料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包含的基本原理為:反差與沖突。
“反差和沖突”顛覆一般看事物的角度和慣性,可以帶來驚喜的效果;
“反差和沖突”更有話題性,利于向大眾傳播起來。
一輛逆行的車輛、一個違背傳統的人、一塊臭豆腐等等,這些都是不同凡響的新奇特。
03
有點:強化差異化賣點
有些人感性,有些人魔性,有些人理性。
廣告文案同樣如此,有情也可,有梗也行,最基礎的是有點。
這個點,即是賣點,通常前置“差異化”三個字,好文案都會強化自己的差異化賣點。
盡管現在流行的傳播大師們都反對定位理論,但我認為定位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差異化”。這類文案寫作的核心方法是,用簡短/具象的語言,傳遞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說得更直白一點:將別人沒有的或沒喊出來的,大聲喊出來。
“農夫山泉有點甜”說的是口感;“從咕嘟咕嘟到噸噸噸噸”說的是形式;還有“餓了困了喝東鵬特飲”說的是場景。你會發現,精準有時候也很美妙,精準不浮夸,直擊消費點也是一種文案美學。
樂百氏,27層凈化;iPod,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OPPO,前后2000萬,照亮你的美;小米,變焦雙攝,拍人更美……有時候將賣點說清楚,也是一種文案美德。
04
有感:提升傳播節奏感
傳播非常注重節奏,如同樂曲的旋律,需要一場韻律。指揮家是天然的節奏大師。
文案必須注重節奏感與韻律感,簡單地說是利用一些修辭手法,讓文案產生簡潔有力的節奏感。
二鍋頭,將所有一言難盡,一飲而盡;鐵達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沃爾沃,別趕路,去感受路;陌陌,世間所有的內向,都是聊錯了對象……這些是尾巴的韻腳。
腦白金,今年過節不收禮,手里只收腦白金;全聯,預算是有限的,對美的想象永遠無限;JOJO,一杯敬過去,一杯敬過不去;蜜雪冰城,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這些是重復的魔力。
節奏感,是文案最難學的部分,縱觀世界級的音樂,精妙的和旋走向,看似是數字游戲,卻可以發揮出精彩絕倫的視聽效果。廣告文案亦當如此。
05
有夢:塑造身份強標簽
最后,再說說“理想化身”。
當消費品成為一個人的理想化身,那么這件消費品實際上就已經永恒了。
世界上有3個這樣的品牌,一是可口可樂,是快樂和激情的理想化身,它可以成為中國訂婚宴的標配;一是耐克,運動大師的理想化身,它以運動滲透日常信仰;還有一個是蘋果,科技追求的理想化身,時尚審美的科技領導者。
理想化身,即是夢中的自己,也是“超人”。
很多廣告經常利用理想化身來塑造品牌,最早是萬寶路的牛仔系列,之后派克筆做過一系列,后來蘋果做過致敬系列,而哈雷這些興趣品牌大多都是這種路數。
“沒有CEO,只有鄰居”“沒有一定高度,不適合如此低調”“踩慣了紅地毯,會夢見石板路”“一下雪,院子就更好看了”……早期地產文案,全部是這種凡爾賽式的文藝低調。
后來,互聯網平權,這種身份感的廣告就少了,而我認為可以寫進廣告史的這類作品當屬紅星二鍋頭的鐵哥們系列。“鐵哥們,是這樣練成的”“有兄弟,才有陣營”“沒有痛苦,不算痛快”“人手一只好主義”“把激情燃燒的歲月,灌進喉嚨”,這套系列文案建立了品牌的“理想化身”,然而并未堅持。
另一些案例,便是步履不停、全聯省美經濟學,用同樣調性的文案,打動同樣調性的消費者,勾勒出一個理想化身,讓品牌資產在硝煙中建立起來,這是“有夢”。
有情,有梗,有點,有感,有夢,這五組類型,共同構建出一套廣告文案的大廈,它們更偏品牌文化的宣揚,而非銷售賣點的張揚。
如果要從低到高排個序,
第一,有點,先讓產品有賣點,消費者看得懂;
第二,有感,節奏和韻律把握好;
第三,有梗,制造與生俱來的反差感;
第四,有情,用一場情緒渲染俘獲眾生;
最后,有夢,讓產品成為理想化身,品牌便會成為宗教。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