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不該這么頻繁地做廣告
BOSS直聘不該這么頻繁地做廣告。
尤其不該這么頻繁地做地鐵廣告。
去年,我看到BOSS直聘的“瓷,您來啦”之后,電光火石間血壓拉滿,腦子里閃過上面的念頭。
好惡毒的廣告。
簡單直接,地球人都看出來了,“瓷”通“辭”。
不會吧不會吧,明面上您叫別人鐵瓷,背地里不會巴巴地盼著一個個小牛馬辭職,好給自家拉人頭吧?
難道這廣告是什么高級的投名狀嗎?
難道真辭職了才能做您的瓷?
當然,念頭就閃了這一下,沒準是我陰暗了呢?跟朋友吐槽了一下也就忘了。
到了今年,上海地鐵里,BOSS直聘的廣告又一次堵住了我的視線——柱子、海報、拉環,無處可逃。
這次的文案還挺燃:“這趟車,必須有我一個位置!”
“這次廣告倒是應景,和場景也貼。”我瞥了一眼,繼續向前。
可當我走到地鐵跟前兒,看到緩緩駛來的車廂里黑壓壓的人,才意識到這句廣告有多黑色幽默。
當車廂擠不進人,當機會像座位一樣稀缺,打雞血的口號能改變什么?
在結構性機會減少的當下,廣告光發狠又有什么用呢?
然后我走進車廂,看見:
小紅書有應屆生小朋友說,走進地鐵抬頭一看,感覺一輩子都要到頭了。
"車里有我的位置"——那是資本畫的餅?
"連拉環都搶不到"——這才是打工人的命?
難繃,真的難繃。
BOSS直聘,在冒犯的路上越走越遠
通勤場景下,看地鐵廣告的,都是像我這樣怨氣沖天的社畜牛馬。(我說話難聽,讓我先說完)
最近一年BOSS直聘的兩則地鐵廣告,
一個是用廢話文學解讀打工人內心獨白
一個是細數打工人想要離職的瞬間,索性打開了BOSS直聘
細細看完,渾身不適。
這些廣告看似在當打工人的"嘴替",實則是在打工人的傷口上撒鹽。
我每看一次這些廣告,就像被BOSS直聘按著頭,重溫了一遍自己受過的氣、吞下的火、麻木的妥協......
最后呢?
廣告最后只是輕描淡寫地建議"打開BOSS直聘",好像換個工作就能解決問題。
但你的潛臺詞分明就是——
工作都這樣,職場都這樣,“和誰過都一樣。”
跟風當情緒“嘴替”這沒錯,但只有惡情緒的輸出,又沒有承托情緒的出口,看得越多就越激起我的逆反心理,最后化為了對品牌的反感。
而且恕我直言,在求職焦慮彌漫的當下,BOSS直聘不缺C端客戶吧?
通過經年累月的洗腦營銷和社交裂變,從軟件下載量來看,BOSS直聘的基本盤已經相當穩固,自然流量并不差。而且,當前BOSS直聘的核心用戶群體(年輕求職者、白領階層)與58同城(藍領市場)、獵聘(高端人才)形成明顯區隔,護城河夠寬夠深。
有媒體稱,BOSS直聘的用戶甚至已經可以說是“斷檔領先”。
淺淺看下各大招聘平臺的下載量
再對比下競品廣告,強調的是工作崗位的“好”和找到的“快”
既然C端用戶已是穩定流量池,BOSS直聘真正的戰場應該在B端——讓更多老板成為付費客戶。
最近胡彥斌代言的BOSS直聘廣告,明顯是面向企業主做的推廣。整個廣告以老板的視角展開,展示了他們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完成招聘工作,以及對未來招聘的想象。
這點也可以從他們去年財報上的三組數據印證:
2024年,BOSS直聘B端企業線上招聘服務收入占比高達99%,C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BOSS直聘大客戶(年付費超5萬元)收入增速達40%,遠高于中小客戶的18%-19%。
付費企業數增速從2023年的31.1%降至17.3%。
簡而言之,BOSS直聘想擴大B端,拉高中小客戶的份額。
這樣一來,從更現實的商業邏輯上來看,只有池子里的魚越多,釣魚的人才會來。
那BOSS直聘的營銷策略,是否就是在刻意放大職場焦慮,從而刺激更多人跳槽?答案不得而知。
但打工人承受著最大的情緒壓力和職場風險,而平臺和企業則獲得了各自需要的資源。
啊,這個只有社畜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慢下來,做建設性廣告
我覺得,現在的BOSS直聘,反而應該“慢下來”。
在品牌不同發展階段,消費者對品牌和廣告的感知完全不同。
初期為了快速建立認知,它的"魔性洗腦式"廣告雖然簡單粗暴,但大家確實快速了解了一個新的招聘渠道,也就忍了。
但如今"找工作就上BOSS直聘"的品牌認知已經確立,作為招聘渠道的影響聲量也足夠強大,再繼續通過地鐵廣告大規模拉新,其實意義不大。而且這些地鐵廣告真的有效嗎?一次又一次地在觸怒打工人。
品牌進入成熟期之后,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讓用戶從"知道你是誰"升級為"認同你的價值"。
BOSS直聘能做的事有很多啊,
職場公平怎么做到?
怎么才能抵御職場隱形歧視?
反996的聲音,有企業真的聽到了嗎?
最基本的勞動法大家都落實了嗎?
虛假招聘信息清理干凈了嗎?
這些舉措或許不如地鐵廣告來得吸睛,但正是打工人真正需要的改變,也是平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如果真的有一天,BOSS直聘完成了從"招聘平臺"到"職場文明建設者"的定位升級,用戶自然會給予正向反饋,嘩嘩掏錢。
但現在我想說,收手吧,停止渲染職場陰暗面吧,我已經受夠了在通勤路上看到“工作之惡”了。
那些讓打工人感到充實的工作時刻,
那些被認可的瞬間,
那些見證自己成長的經歷,才更值得被放大和讓更多人看見。
遺憾的是,BOSS直聘在職場共情上的探索始終停留在表面。
除了公眾號的職業故事分享和一部打工人的短劇外,我們并未看到更深度的行動。
更諷刺的是它的商業抉擇:
去年,BOSS直聘關閉了看準網。有和我一樣的嗎,我之前還挺愛用看準網的,里面的面試點評和職場點評,真的能夠抹平求職信息差。
離譜的是,看準網后來以“相親角”的身份復活了,把求職者的焦慮從職場延續到了婚戀市場。
初。心。盡。失。
裝。都。不。裝。了。
當職場生態越來越潰爛,又有誰是幸存者呢?我請問呢?
最后
《讓子彈飛》的結尾,張麻子對黃四郎說:"你對我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當每個打工人工作中不再時不時打開招聘軟件,當通勤路上不再充斥著求職廣告,那才說明我們真正進入了健康的職場生態:
每個勞動者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實現應有的價值。
沒有騎驢找馬的焦慮,沒有煽風點火的營銷套路。
但目前,BOSS直聘,你還是下去沉淀沉淀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