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戲劇技巧,把植入廣告變彩蛋
品牌植入,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生硬且頻繁的刷臉,吃力不討好。自然又有新意的嵌入,是win-win(雙贏)的商業彩蛋。
商業片大導馮小剛提到過一個頗為遺憾的植入廣告鏡頭。
《非誠勿擾》中,有一場戲是葛優和舒淇吃飯時訴衷腸,結尾理應延續這種傷感的情緒。然而卻伴隨著葛優的一句不糾纏的“你走吧”,給了招商銀行信用卡一個特寫,觀眾瞬間出戲笑場。
如今,品牌與影視的合作,也從直白露出進階到了一個深度共創的階段——
既有與劇情結合的共創,如寵物品牌pidan將貓咪有關的故事線埋進了電影《負負得正》,凸顯品牌對于人寵關系的深度理解;
也包含呼應UGC內容的共創,如真人秀《再見愛人4》出圈名場面“熏雞事變”后,肯德基接住大眾熱梗追投節目。
個人覺得,在品牌依靠內容共生實現商業增值的道路上,令人記憶深刻又不跳戲的關鍵在于,遵循一場戲的基本規律。
因此,本文想借鑒一些戲劇理論和技巧,聊聊品牌如何有效植入。
方法一:
嵌入因果鏈的一環,長在情節的骨頭上
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亞里士多德《詩學》
在古希臘唯一系統的戲劇理論著作《詩學》中,亞里士多德提出,戲劇情節應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直白一點,就是情節布局要緊密地符合因果邏輯,可有可無的東西不是整體的真正部分。
遵循嚴密的因果鏈,品牌也不應局限于相對冗余突兀的點綴。更高明的做法,是將產品編織為故事情節的“因”或“果”,服務于核心沖突。
作為因,品牌可以觸發關鍵行動、成為戲劇動作的推動者,順勢放大產品的功能賣點。
今年情人節,usmile在連載動畫《王煥君和張繽智》中的 Y20 電動牙刷產品植入堪稱絲滑。
博主 @初九會畫畫 創作的這一動畫,講述了男主張繽智和女主王煥君相知、相戀、相守的故事。
usmile產品全新升級的“早晚模式”和“自定義語音功能”,成了情侶關系的催化劑。動畫中,男主每天刷牙都會聽到那句被錄入的“阿智你真是個靠得住的男人”,這讓他像打了雞血一樣干勁滿滿。
作為果,則可以表明人物的選擇。當品牌成為某種情況下的必要選擇,說服力自然蹭蹭上漲。
愛奇藝熱播的旅行生活綜藝《一路繁花》中,有一個基礎設定:經費有限,前幾期的沖突和熱搜話題多是由此展開,像慶奶吃魚事件。
除了激化矛盾推進劇情,設定有更深層的意圖,即鋪墊獨家冠名商美團團購的出場。不得不控制預算的情況下,主打“能省錢”的美團團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節目中眾人的一致選擇。
節目播出后,#一路繁花8個人只吃了700塊# 的相關話題還上了熱搜,美團團購能幫用戶省錢省心的心智,也借勢得到了廣泛傳播。
另外,品牌植入還可以作為紐帶,既承接上一件事的果,也鋪墊下一件事的因,達到更深入的曝光。
想反復安利《眼淚女王》中絕妙的泡面3分鐘。
女主海仁認為自己快死了,出人意料地決定先吃一杯泡面,彌補自己沒盡情享用過太多垃圾食品的遺憾。
繼而,在等待面泡好的三分鐘里,女主和男主交代了一些自己的身后事。
此刻的泡面,是死之前不吃會感到遺憾的美味,也是短短幾分鐘就能好的便捷食物。刻畫人物內心真實選擇的同時,搭建出下一場Small Talk(簡短對談)場景。
及時雨般的植入,盡顯泡面的美味、及其承載的休閑屬性。
看到了嗎,一旦品牌及產品成為情節的必然選擇,商業與藝術的沖突便迎刃而解。
方法二:
成為角色體驗的注腳,外化延伸為文化符號
演員必須深刻體驗角色的動機,
使其行為合乎邏輯、自然可信。演員的行為應與舞臺環境相契合,
使觀眾信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
《喜劇之王》中被周星馳翻爛的這本書,至今仍是戲劇表演中的經典。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讓演員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是深入角色的內在體驗,使一切行動源于他們真實的心理動機。
同樣,角色的真實感不僅靠表演,也依賴于其所處的環境。掰開了、揉碎了,周遭的事物,都可以是其性格和情感的外化表達。
品牌植入不妨延伸為角色內在動機的載體,并融入相應的需求場景,從而放大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電影《好東西》中,比樣板房更有人味兒的家居布景,在細節中折射出單親媽媽王鐵梅的個性。
導演邵藝輝形容“王鐵梅”這個名字帶有“槍炮與玫瑰”的氣質,剛柔并濟,而她的家居風格也是如此。紅色沙發和餐椅占據視覺中心,展現外放與自由,原木家具則平衡出溫暖柔和的底色。
源氏木語走心的植入,讓觀影者在被鐵梅式女性觸動的同時,感知到品牌實木所蘊含的自然氣息與人文溫度。
觀眾對《好東西》里家居軟裝的評價
植入也能在作為劇情道具時,上升至一種文化符號。
這里不得不提到廣告植入的天花板《繁花》,尤其是開汽水瓶的隱喻。
黃河路小賣部老板景秀安慰汪小姐時,導演為百事可樂的出鏡設計了這樣一段:
黃河路就像一個汽水瓶,你不開它不響。但只要你拿起子輕輕一撬,它馬上就噴出來了。瓶子開了,關不住了。
這段王家衛式臺詞,讓百事可樂從一件商品和一個道具的身份中跳出來,上升至一種對黃河路事態的象征和隱喻,為后續劇情埋下伏筆。
《再見愛人4》中,除了肯德基以外的另一個神植入,是留一手和葛夕提到“感情需要潤滑油”。杜蕾斯商務連夜扛著油來,讓自家產品具象化升華了這段比喻。
這個賽道上,《搏擊俱樂部》的星巴克植入理應榜上有名,據說電影的每一幀都有星巴克。
一位 Tumblr 用戶專門創建了一個名為“fightclubstarbucks”的賬號,追蹤電影中隱蔽出現的每一個品牌杯子。
其實這里不但是一個可以互動的彩蛋,還因為星巴克是最能代表美國人平凡生活的一個點,導演用這種方式暗喻現代消費文化的無處不在。
方法三:
主動打破沉浸感,宣告自身的存在
舞臺與觀眾之間不應有隱形的墻,
演員的任務是讓觀眾清醒地意識到:
這是一場表演,而世界是可以被改變的。——布萊希特《論實驗戲劇》
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全身心投入的體驗相反,布萊希特提出了間離效果,主張打破觀眾對戲劇的情感沉浸,引導其理性思考。
放在植入的角度上考量,品牌的存在如果很難自然融入,那不如暴露得更徹底一點,追求另一種戲劇性表達。
當品牌敢于袒露商業性、解構自身符號,反而有可能在觀眾清醒的審視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印象和認同。
搖滾經典《韋恩的世界》中,曾以更巧妙的手法讓廣告植入成為劇情的高潮片段。
當韋恩被告知他需要給贊助商一個節目位置時,韋恩一邊強調說他不會向企業贊助商低頭,一邊拿起產品直直地望向鏡頭,滑稽地打破了和觀眾之間第四堵墻。
鬼才的植入思路,反而讓廣告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部分。
類似的橋段也出現在電影《唐人街探案》里。
劇情推至高潮時,畫面突然切換,神州租車的廣告突兀出現,而演員來了一句神轉折:“都什么時候了,還植入?”
這句畫外音不僅道出了觀眾的心聲,也讓品牌植入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揭示,在觀眾的理性認知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前不久在《聲生不息》中暴力植入品牌LOGO的“謝添地”,算是一個反面案例。
刻意夸張的舞臺置景明顯在迫使人們意識到品牌的介入,但太像人名以至于這面墻似打破非打破,除了讓一眾歌手毫不違和地失去了自己的姓名,并未引發觀眾對于這一品牌本身更深的思考。
除此之外,彈幕算得上是一種時代背景下的新型“間離”。它打破了傳統影視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保持一定的互動性和思考空間。
《玫瑰的故事》中,當女主迎來新的工作機會時,金典品牌巧妙地借助彈幕形式,推出“陪玫瑰走花路”的花式互動,使品牌與劇情產生聯結,同時強化產品所承載的美好寓意。
最后想說
影視的每一個毛孔,都蘊含著植入的空間。
但品牌植入不等于單純地填補鏡頭,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敘事策略:它既是廣告,又是文化對話,甚至是觀眾消費體驗的一部分。
對品牌的印象,在那些自身理念、價值觀,與故事、角色、觀眾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的時刻得以加深。
即便在品牌短劇興起的當下,品牌植入依然很有性價比——
一來,它依托于成熟內容的敘事力,不僅能提升品牌的自然融入度,還能確保ROI的相對穩定,不用承擔太多的風險。
甚至即便錯過前期布局,也能在作品爆火后迅速補位,例如《再見愛人4》中兩家品牌的后期追投,就是典型的連夜上車式植入。二來,優質影視往往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押中寶的品牌可以追隨IP的長尾效應持續受益。如保優酷榮華富貴的《甄嬛傳》,也讓當年植入的東阿阿膠至今仍被觀眾提及。
若機靈如麥當勞,將曾經露出的鏡頭攢一攢,那又將收獲一條全新的創意廣告。
《As Featured In Meal(熒幕上的麥當勞特寫)》
-END-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拿好萊塢經驗說事:中國太缺影視劇植入廣告》,2014-10-25
[2]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