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不再,平替爆錘優衣庫
來源:IC實驗室
原標題:平替爆錘優衣庫
優衣庫在國內吃了一波時代和供應鏈的紅利,
當時代轉變,面對新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事。
前幾天,優衣庫上了個熱搜。
內容大概是上個季度,中國市場營收和利潤雙雙下降,為此高管專門出來回應,說現在平替太兇殘啦,消費者已經不買牌子貨啦。
這一波屬實是天道好輪回。
當年優衣庫在日本起家,靠的就是把別人賣大幾千甚至上萬日元的搖粒絨衫砸到一件1900日元,活生生把美國進口貨卷死了。
沒想到當年是自己平替人家,20多年過去,自己成了被平替的那個。
敵我同源,內卷者恒被卷,就算你是快時尚一哥也難逃商業規律。
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是,在國內,但凡提到優衣庫,總逃不開類似「平價」、「性價比」、「基本款」之類的名詞。按理說在當下這個大版本里,優衣庫哪怕比不上拼多多這樣T0級別的大佬,也至少是順應時代趨勢的。
連優衣庫都被這個市場卷麻了,服裝行業到底是個什么情況?
這期內容,我想聊聊優衣庫。
01
事實上,優衣庫在日本和在中國,其實是兩種土壤,兩個品牌。
80年代中期,優衣庫創立,正值日本的商品經濟發展到頂峰,「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自信心彌漫在日本社會中。
但與此同時,像無印良品這樣的消費降級型品牌也逐漸涌現,并且受到普通市民的歡迎,消費降級的草蛇灰線,已經可以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找到。
而隨著日本經濟泡沫崩潰,優衣庫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它非常平價、重視實用性,用大量基本款消解了個性化元素,這一切都貼合當時日本消費者的需求和心態,于是成為了「第四消費時代」的代表品牌。
在所謂「失去的三十年」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制霸日本富豪排行榜,可見它確實是消費降級之王。
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
2002年,優衣庫入華,柳井正一開始的想法是,咱們來了異國他鄉,也不能忘記初心,必須走平價路線。
但來到國內以后,柳井正才發現,中國人對平價的理解,遠超日本人的想象。
大家想想,2002年的時候,城市居民都在哪里買衣服?
絕大多數人買衣服的渠道,都是地攤夜市,是小商品市場,是服裝批發市場。類似杭州的四季青,上海的七浦路,廣州的十三行這樣的批發市場,不少城市都有。
在這種地方淘衣服,除了要有好奇心和探索欲,還要有砍價的勇氣和談判博弈的技巧,只要你會砍價,嘴夠硬,最后的價格總能給你驚喜。
除此之外,像T恤啊,內衣內褲這樣的基本款,很多人會直接在超市里買白牌貨,價格也非常便宜。
當然,除了這些地方,像美邦、以純、森馬這樣的國產休閑品牌,也陸續把專賣店開進了各大城市的鬧市區。價格比服裝批發市場略貴一些,但買的就是個購物體驗和時尚度。
但無論是超市和批發市場,還是服裝專賣店,背后都是中國沿海地區星羅棋布的鄉鎮紡織業,它們所能達到的低價,是優衣庫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畢竟優衣庫是外企,不僅要運營一整個中國區的公司,還要拿出錢做營銷打廣告,光是進口面料,關稅成本就是不能不考慮的額外支出。
02
這個時候,必須作出選擇了:
是跟著中國人一起卷價格,還是堅持原價?
而優衣庫選擇了前者,畢竟低價是這家公司刻在基因里的東西,是在日本市場戰無不勝的武器。于是,優衣庫為了保證價格,選擇在品質上縮水,使用和日本不同的低價面料。
即使如此,優衣庫也只能把價格打到美邦森馬這個水準,再低也下不去了。
這就很尷尬了。
要質量,你優衣庫沒有;
要低價,你優衣庫也不是特別便宜,我夜市地攤上五塊錢八雙的襪子不比你香一萬倍?
要逼格,說起來你也是個洋牌子,一點洋牌子的樣子都沒有,就賣個美邦的價格,穿出去也沒有派頭,我干嘛不買杰克瓊斯呢?
總之,低價戰略,讓優衣庫狠狠感受了一下商業社會的殘酷。
加上早期優衣庫的開店原則是「開一家,鞏固一家,盈利一家」,也就是不盈利就不多開門店,于是從2002年到2005年,優衣庫只開了9家門店,05年還關了兩家,以至于很長時間里,優衣庫幾乎變成了上海特產,出了上海別無分店。
要知道,當時杰克瓊斯門店數已經超過一千家了。
這入華,實在是入了個寂寞。
被中國市場打得滿頭包,優衣庫干脆倒反天罡。你們不是覺得我還不夠便宜嘛,那我直接漲價三成。
這一漲,漲出了逼格,漲出了利潤空間,還漲出了產品品質。
基于消費之都上海強大的購買力,2006~2008年,優衣庫中國市場的營業額增長了6倍,利潤增長了10倍。
到2009年,優衣庫啟動二次入華。先是把三層樓的品牌旗艦店,開到了上海市中心南京西路的黃金位置,宣告王者歸來。
隨后一年里在國內一口氣拓了30家門店,開啟了未來15年,在中國市場的夢幻之旅。
03
所以說,你別看優衣庫總說自己是基本款,說自己賣得不貴,那是在日本。
在中國,它其實是個「消費升級」型品牌。3雙襪子79,3條內褲99,一件T恤一百多,一條褲子299,這個水平,從哪個角度看,都和性價比扯不上一點關系。
甚至你可以說,優衣庫玩的就是個「貴替」。它替代的,是家樂福歐尚賣的內褲襪子,是地攤上的T恤襯衫,是批發市場里的外套和牛仔褲。
那么問題又來了,是誰給優衣庫的底氣,做這個「貴替」呢?
這個時候,就要感謝白領階層了。
中國的白領,是個新興人群,在消費社會出現得非常非常晚,最早也只能追溯到90年代外企大規模入華時期,真正爆發已經是00年之后了。
但是,這個人群膨脹得又很快,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騰飛,對受過一定教育的腦力勞動者需求激增。到00年代中后期,白領階層已經初具規模了。
優衣庫可以說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比它更早的品牌誕生或者入華的時候,還沒有足夠的白領階層。但當優衣庫在2009年二次入華,發力擴張的時候,白領階層已經成為大城市的主力消費群體了。
優衣庫純屬是撿了個現成的。
于是,優衣庫主動選擇了這批更有消費力的人群。
從價格策略就能看出,優衣庫在中國的定價,并不是對標中日購買力平價的,而是還要再貴個10%到15%。
另外,在開店策略上,優衣庫也是極度偏向于白領聚集的大城市的。在2020年啟動大規模下沉策略之前,優衣庫幾乎不涉足三線城市,專心服務于北上廣深以及各大省會城市的消費者。
可以說,優衣庫的戰略,就是集中攻略核心城市,因為在這里,才有足夠高密度的白領來支撐優衣庫不低的價格。
當然,為了契合這個群體,我覺得優衣庫有兩件事是做的比較成功的。
第一個是服務。
其實快時尚崛起之前,大部分服裝店,因為店員都背著提成,所以還承擔著銷售的職責。
那時候逛街逛商場,你一進店,基本就會有個服務員跟著你,并且一直給你兜售衣服。對于臉皮比較薄的人來講,隨便看一看,和試一試的壓力都有點大。
而在優衣庫就是,完全沒有人來打擾顧客挑選。看中哪一件自己拿了去試衣間就行。
但是優衣庫的店員完全沒有因此減少,甚至比一般服裝店還要多。那這些店員都干嘛呢?去優衣庫的應該都注意到過,這些店員一大工作就是疊衣服。貨架上的衣服隨時會被顧客取下來,在身上比一比然后丟回貨架。于是優衣庫要求店員必須盡快將衣服收起來疊好,整齊放回貨架。
還有就是在優衣庫大規模啟用自助付款系統前,它在收銀服務上,也做得很細致。
優衣庫收銀臺一般只啟動1~2臺機器,但只要排隊付款的人數增加,立刻會有店員加入收銀的行列,避免大排長龍。
甚至雨天的時候,店員在紙質包裝袋外面,還會給你套一個透明塑料袋,防止紙袋淋濕。不過這個服務好像現在也沒有了。
這些細節,如今看來已經稀松平常了,但在15年前,還算是給了中國的城市居民不小的震撼,甚至形成了獨一份的競爭力。
當然,服務的價格,也是包含在衣服里的。
除此之外,優衣庫還不遺余力地在黃金商圈開1000平米以上的大型門店,不遺余力地向消費者灌輸所謂「極簡」、「性冷淡」、「基本款」之類的概念,讓消費者認可這個品牌在衣服之外,還有一層審美價值。
04
所以第二點我認為優衣庫在中國市場,做的很成功的,就是讓「基本款」這個概念變得深入人心。
如果要做個名詞解釋,基本款的意思可能是百搭的,不出錯的,不一定時尚,但一定要舒適和實用的服裝。比如白襯衫、黑T恤和牛仔褲。
那這時候呢,其實白領階層、上班族,在服裝品牌這一塊,其實是極大缺失的。
我有機會會專門做一期聊聊休閑服裝品牌的故事,這里先簡單說說。
像美邦、班尼路、以純,包括杰克瓊斯、VERO MODA這些牌子呢,其實主要負責的是學生時代。等大學畢業,準備上班了,一下就不知道穿什么牌子了。
我們國家除了特定的幾個職業外呢,又沒有dress code,選g2000之類的西服襯衫就顯得太正式,再往上就是一些中年品牌,對20多歲剛走上社會的人來講,又老成了點了。
之前gxg、思萊德(selected)這些牌子也是為這個階段準備的,總的來說就是更偏都市風格一點,只是后來越做越亂。
包括現在美邦、太平鳥等等服裝,說品牌升級,我覺得其實就是從過去的學生品牌,想進化到白領品牌。
對上班族來說,服裝就不是彰顯個性的東西了,首先是要不出錯,款式越簡單越好。優衣庫就剛好卡住了這個生態位,不管是春秋的長袖襯衫,還是夏天的POLO衫,至少算一個不錯的選擇。
也就是所謂的基本款了。
隨著優衣庫把這個詞在國內普及開以后,基本款其實有點變成了一個帶有消費主義鼓動性質的名詞了,因為它暗含了一個「必備」的概念,什么服飾變成了基本款,那么就是你衣柜里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當國內消費者時尚觀念越來越強的當下,基本款就了一個時尚元素,萬物皆可基本款,風衣有基本款,包袋有基本款,圍巾帽子有基本款,腰帶手表有基本款,本來可買可不買的配件都成了基本款。
在我看來,如今基本款已經變成了和「斷舍離」一樣,打著反消費旗號,行消費主義之實的概念。
而當你想要購買一件「基本款」,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大概率還是優衣庫。
05
所以優衣庫為什么會被「平替」爆錘,就很容易理解了。
它的「性價比」,它的「平價」,只針對都市白領,針對廣義的高收入人群。
本來就是「區域限定」的便宜,是營銷出來的「平價」,如今玩不下去了,也很正常。
拿我打個比方,作為十年優衣庫老粉,我現在還是會買它,只不過不再去店里拿了就走,而是跟著網上的優衣庫折扣博主,等著哪款T恤打折打到39,哪款襯衫打折打到99,再看看款式,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么一件衣服。
說白了,優衣庫在國內吃了一波時代和供應鏈的紅利,當時代轉變,面對新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事。
優衣庫的高管說消費者的心態變了,但我覺得變的不是消費者的心態,是優衣庫自己。
消費者的心態一直都是,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物品。當你開始漲價,質量變差的時候,消費者去選擇那些更便宜、更實惠的衣服,難道不是很合理嗎。
重要的從來不是優衣庫,而是性價比本身。
作者公眾號: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