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復盤,一線操盤手關于營銷的深度思考
來源:芋艿和貓說
去年12月去了新公司接手新業務,一直在做流量和新增方面的增長探索。同期,芋艿和貓也和不少品牌方、機構在業務層面有一些交流和共創。
今年做營銷的顯著感受是:
宏觀環境依舊艱難,消費內驅不足,市場內卷嚴重,不少新消費品牌迅速坍塌;
微觀上,又有不少新打法、新案例涌現:抖音廈門幫、小紅書私信和閉環電商、視頻號直播帶貨起量等。這半年時間,芋艿接手增長以來,我們的業務大盤同比2023年增幅15%,新增用戶同比增長約50%。
引用雕爺的話:「我們在沒有教科書的時代里卷生卷死,既危險又好玩。同時充滿了巨大的機會」。
一套定位走天下的方式不那么有效了(也沒有那么多錢來砸),所有人都在說:要制定一套「人群資產+內容策略+全域經營」的營銷規劃。
那么,到底怎么找人群、怎么分配預算、怎么制定內容中臺的策略、怎么精細化針對不同媒介定制有效轉化的內容……經過這半年的實踐,對此最深刻的經驗是:
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順應變革,真正轉變營銷思路,重新制定出一套從「對誰說」+「在哪說」+「說什么」的全域策略。
今天這篇內容,就讓我們從最深刻的轉變開始,為你介紹一套全新的營銷規劃思路和打法。
一、營銷本質的變革:從搜索時代到信息流時代
我們先弄清楚一件事:
品牌到底在爭奪什么?
過往,爭奪的是用戶需求。品牌競相成為「某一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無論是定位、差異化,還是打細分市場、垂直人群,都是圍繞特定需求的競爭。
但現在,消費者們有意識地捂緊錢袋,抑制購買需求,告訴自己「能不買就不買,能買便宜就買便宜,能等就等、能忍就忍」,導致很多需求都在收縮甚至坍塌,從車、房到美妝、服飾、數碼產品甚至日用品。
而剛性、日常的習慣性需求,又面對無比慘烈的流量和價格雙重競爭。
需求金礦已經不夠分,必須再深挖,挖到「動機」一層——你沒有需求不要緊,但如果觸發動機,依舊可以轉化為需求再刺激行動。
營銷的本質,正在從「爭奪需求」轉為「爭奪動機」。
需求時代的典型代表是搜索(無論心智排位也好,第一聯想也好,或者去百度搜索、去超市采購的個行為,都屬于廣義上的搜索——在既有需求池里彼此競爭,讓自己成為客戶的“解決方案”)
而動機時代的典型代表則是信息流,即在相對弱需求甚至無顯性需求的場景里,通過刺激動機獲得目標用戶的興趣和消費意愿。
動機為王,意味著,從搜索時代轉向信息流時代。
雖然從去年開始,抖音和小紅書都在大力推廣自己的搜索產品,投放效果也確實不錯。但小藍詞也好、回搜也好,一大部分屬于「看后搜」,也就是動機引發在前,搜索在后。
百度有一段時間發力電商,當時也是傾集團之力all in,但核心邏輯還是基于搜索,包括把搜索結果引導到電商頻道,或者把搜索人群精細化標簽運作再做信息流觸達。
但搜索絕對量級在下降,這些方式并沒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且,搜索對應的需求人群,會下意識找最有性價比的方案,而百度對比更成熟的電商平臺,未必能提供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
從深挖需求到刺激動機,不僅是投放形式的變化,也是整體營銷思路的轉變,構建動機驅動的新營銷鏈路:
1、透過人群標簽,深挖標簽背后的動機
2、一套基于動機的全域打法
3、一個完整的動機表達公式
二、透過人群標簽深挖背后的動機
在搜索場景,人群定向很明確,就是面對高意向的潛在購買用戶;而信息流場景就復雜得多,各平臺都有一套人群定向的邏輯。
目前比較通用的做法是:按平臺分配的人群標簽進行定向,比如天貓、抖音的八大人群、小紅書的20大生活方式人群包,再疊加更多的細分人群屬性、消費屬性標簽,從而鎖定核心潛在消費者。
然而,標簽真得有用么?
如果賽道非常內卷,用看上去契合度高的標簽定向,就是今天把競品流量洗過來,明天競品又把你的人洗過去……
因此,不妨試試「找人群」的另一條路,透過表層的標簽去挖掘深度動機。
說白了,就是去用顧客視角出發,推理出「最可能購買的人」。
我們之前舉過閨蜜機的例子,投放人群數據最好的,不是「精致媽媽」也不是「資深中產」,而是「醫美消費人群」,原因是,對高價嘗鮮產品的好奇心和嘗試意愿。
挖掘消費動機,不僅要清楚「基于什么需求買」,還要刨根究底「為什么會有這個需求」。
弄清楚這一點,可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著手:
1、主觀視角做代入分析,包括用戶所處的人生階段、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內心深處的隱憂、消費意愿和決策偏好等。
2、客觀維度搜集數據和信息,主要包括:
用戶購后(包括競品)的自主評價(往往會無意識地提及為什么購買)
一對一的訪談和交流(面聊最佳,電話次之,別用問卷)
用戶消費鏈路分析(生意參謀用戶購物前后鏈路、小紅書品牌上下游詞等)
三、一套基于動機驅動的全域布局
基于動機的流量布局,其底層邏輯是:
按照不同的動機來分層,再對應不同的內容和平臺組合,舉個例子,對于求職的動機,從弱到強可以細分為:
所有職場人:無論對現在的崗位滿意還是不滿意,對「更好的機會」總是有興趣,核心是機會要真實、可信。
對當下狀態不夠滿意的職場人:關注工作行情,以及高效求職的方法。
對行業、崗位比較失望,準備或已提離職:開始找工作,接觸獵頭或者hr。
正在找工作,迫切想拿到心儀offer:開始系統性地投簡歷、面試。
暫時求職無果,或被動處于空窗期——除了尋找工作機遇,也需要職業規劃方面的系統輔導。
很多人認為,「想找工作」等同于正在求職的人,但事實上,基本所有職場人都會對「更好的機會」產生興趣;「對當下情況不夠滿意」的職場人,占比也很高。這些人同樣具備「想找工作」動機——對求職類APP而言,是不是整個人群的體量就擴大了?
區分不同層次的動機,下一步,就是根據不同的動機來組合內容和渠道,以及對應的產品和服務。
以上的每一種內容和組合形式,都是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最優性價比模型。
比如,為什么針對「不夠滿意的職場人」,要選擇抖音劇情類達人這種內容形式?原因是:這類人群的求職動機并不太強烈,在娛樂放松的狀態下,可以做一個「小小提醒」,讓他們對某一功能或技巧(求職相關)感興趣,而不是聽職場專家或人生導師的一通輸出——因為找工作并不迫切,所以沒耐心聽長篇大論。而對于「正在求職」的人群,往往后者才是更有價值的內容。
以上,也是我們通過不斷的測試和推演得出的結論——要真正掌握具體每個產品、服務所對應的「動機模型」(內容+媒介),確實要極深地involve業務里,不斷探索、試錯和迭代。
這里多說一句,不少品牌方會信服大師們的指點,但如果「大師」并沒有在當下操盤具體的營銷業務,是很容易和營銷實際脫節的,畢竟,變化太快了。
除非,已經擁有絕對碾壓級的燒錢預算或根深蒂固的渠道布局。
不過,這個時候,有沒有大師的點撥,就沒那么重要。
四、一套完整的動機表達公式
布局人群和渠道之后,如何有效轉化用戶?
在需求時代,只需點明產品的競爭優勢或差異化賣點;而在動機時代,則需要一套完整的動機表達公式:
動機公式=動機誘發+產品角色+消解負罪感
1、動機誘發
如何有效誘發動機,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模型:
越剛需的產品,越要從消極動機引導,比如恐懼、愧疚或者焦慮,越精準剛需的人群,越需要「恐怖型」的內容,來激發強烈的購買意愿。
比如,在抖音推廣底妝類產品,往往要構建一個「窘迫」場景,比如相親見面、情敵見面、重要宴請時突然脫妝浮粉,非常丟臉,以此來勾起購買意圖。
而非剛需類的產品,往往需要制造向往感,激發積極情感,提供美好的生活樣本和生活參謀,來刺激渴望擁有的動機。
注意,采用積極動機時,產品或服務價格越貴,越要遠離日常,比如奢侈品往往需要“造夢”;而越便宜、越高頻,越要貼近日常。
上個月,我們參與一個低度酒產品的新品推廣討論,品牌方提出很多場景,比如旅行博主在美好的風景中微醺,專業調酒博主使用產品來調酒,這些場景看上去有強感染力,但高于日常生活太多,沒辦法關聯日常場景的高頻消費。相反,如果把低度酒作為「更有趣的飲料」,充當日常晚飯、夜宵、零食和追劇時的伴侶,能更大程度上融入日常真實生活,讓目標用戶馬上產生在家飲酒的代入感。
2、產品角色
產品角色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承前要緊密關聯動機,啟后要能引發用戶行動。
在《和貓說》一期播客里,芋艿和一位小紅書操盤手聊到「如何在小紅書高效種草」。她說,在給某款手機(主打拍照)做推廣的時候,她們絕對不要穿搭或者美妝類kol。原因是,雖然「讓自己看起來美」是底層動機,但「化妝變美」和「穿搭變美」的合理性,明顯強于「買手機自拍更美」,尤其是化妝厲害或者穿搭加分的博主,大家更會把「想變美」的關注點放在怎么化妝或者怎么穿搭上。
產品必須是動機誘發之后的第一聯想。如果未做到這一點,很可能白白為他人做嫁衣。
如果是天然的、理所應當的動機結合當然最好,如果無法做到,還有一個方式是,本產品\服務是承接動機的「最小代價」。
「最小代價」可以是費用成本:
有個品牌主打「情緒香氛」,利用香氛帶來的美好想象作為誘發動機,但產品并不是香水或者家用香氛,而是酵素洗衣液——雖然不是第一聯想,但價格有絕對優勢,也能和動機強關聯。
也可以是精力成本:
比如脈脈主推人脈社交:想獲得人脈有各種各樣的方式:飯局、酒會、加群、求助共同好友等。但如果是「等著別人主動找你」呢?——打開脈脈只需要填好自己的履歷信息,就有各種前同事、校友、hr和獵頭主動給你發私信,這種「躺著結交人脈」是不是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的產品和服務看上去「需要花費代價很少」,那么越有能力去承接動機并引發對應的行為,如搜索、購買等。
3、消除負罪感
如一位阿里媽媽研究院的朋友所說:
「過往經濟騰飛的時代,品牌的發力點在于提升欲望,而如今的破局點在于打消顧慮,降低花錢的負罪感,用好的體驗和情緒價值,抵消現金流損失所引發的焦慮與不安。」
那么,如何抵消花錢的顧慮和負罪感。通過實踐,我們也提煉出4類關鍵要素:
1、省錢契機
2、稀缺屬性
3、高頻使用
4、逆反心理
1和2很容易理解,例如限時優惠、當天折扣、名額有限、絕版限量;3也是常用方法,尤其對于高價產品,說明能「高頻使用」可抵消部分花大錢的顧慮。我們主要說一下第四點:
使用「逆反心理」,是幫助消費者「跨越心理障礙」的有效方式。
即把「可能面臨的內部壓力轉為外部的、可視化的壓力」,再用「肯定自我」的方式去對抗這種壓力。
比如給自己買一個很貴的音箱或手辦,有的時候會擔心,家里人會不會抱怨亂花錢,或者自己有的過意不去。這個時候,可以在內容里說明,「我買的時候,就被婆婆\老公說亂花錢,但我愿意就取悅一下自己,花自己的錢又怎么了?」或者是「家人覺得還是買便宜點的好,但是我堅持要買貴的這款,事實證明我對了」。
人人皆有逆反心,假設一個可對抗的角色,能通過逆反心理更大程度激發購買意愿。
總結一下,完整的動機表達公式:
寫在最后
不可否認的是,從需求時代邁入動機時代,營銷的難度是極大提升的:既需要對用戶深層的心理動機進行充分探索和挖掘,也需要對平臺的特性和用戶瀏覽習慣了若指掌,且在不斷的測試中自我迭代。
但動機驅動的營銷模型也意味著:空間和靈活度大大提高了。我們不僅可以探索更大的用戶池,也能根據不同動機靈活搭配,甚至重新設計產品和服務,以優化整體的生意模型。
希望以上內容,能給營銷操盤手們一些參考和幫助。
作者公眾號:芋艿和貓說(ID:taro_ca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