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來17萬根吸管搭成巨型海浪,他的環保創意太有沖擊力!
作者:Abby LU,來源:藝栢圖案設計
原標題:17萬只麥當勞不要的吸管,都被設計師撿走了
去年歐盟宣布,希望禁止塑料吸管、餐具和棉簽等10種一次性塑料用品,并稱這些占了海灘總垃圾量的70%。
隨后星巴克、麥當勞等40多個品牌紛紛表態,將于2020年全面取消對吸管的提供,希望這一行為能喚醒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
沒錯,吸管雖然體積小,卻是海洋污染物的重要源頭之一。
每天都有大把的保護環境人士在為它煩惱,其中就有一位攝影師:Benjamin Von Wong。
這位加拿大華裔不僅攝影,也做視覺藝術,更為環境問題操碎了心。
當他注意到海洋污染與塑料垃圾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時,就覺得應該通過自己的鏡頭與設計,讓人們切實感受下海洋污染,更直觀的看到塑料垃圾對海洋造成的危害。
1
于是今年年初,Von Wong就在Facebook上透露自己要辦展,主角是吸管。
召集志愿者一起在街頭、海邊等地方,搜集這些被丟棄的吸管,并按顏色整理分類。
再以胡志明市一家購物中心作為此次展覽場地。將經過清洗與上色后的吸管們,統一運到購物中心里。
再固定到準備好的架子上,完成了一部吸管與燈光共同組成的現代環保裝置。
墨綠和純白色的吸管構成了海洋和浪花,黃色的吸管作為燈光反射。
大海仿佛被人從中間一刀劈開,太陽從海浪的縫隙中露面,溫暖的陽光以筆直的姿態刺穿海浪中間。
最后發現眼前的一切都是由污染海洋的罪魁禍首組成時,心中不免會有漣漪和惋惜。
或許我們是時候拒絕吸管這種不可降解的塑料品,還給海洋一份清凈。
關于這次創作,Von Wong一共用了168000根撿來的吸管,他和志愿者清洗了數月。
但在阿里巴巴旗下的網店中,你只需要10秒鐘、100多塊錢就能夠獲得。
也就是說破壞環境的成本,真的低。
2
除此之外,偶然機會,Von Wong認識了一位制作美人魚的設計師,讓他又冒出了新的創意想法。
在網上發起一項名為“美人魚討厭塑料瓶:請循環利用”的倡議,呼吁人們減少對一次性塑料瓶的使用,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
他找到在廢物管理中心工作的朋友,借來了10000個廢棄的舊塑料瓶。人力撕標簽、清洗、分類,不僅Von Wong的家人和朋友主動幫忙,連粉絲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一起獻力完成了項目。
成片中的美人魚,被無窮無盡的塑料海洋束縛住。美麗又哀傷。
Von Wong說:
不是因為一張照片,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只是因為這可以讓人們停下來,去思考照片中所傳達的信息。
我認為當人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
曾經有過一則新聞,挪威西部海岸,有一條巨大的鯨魚擱淺在海岸的沙灘上 ,醫生發現鯨魚肚子里有30個大小不一的塑料袋。
據統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制品垃圾被倒入海洋,這些垃圾很可能會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他們消化不掉死亡。
如今我們看到的“美麗”,背后是被萬只塑料瓶塞滿的拍攝過程,他們努力營造著這份“假象”。
為的就是讓大家意識到塑料污染的嚴重性,不要讓海洋,變成一片荒蕪的垃圾場。
3
除了海洋垃圾, Von Wong同樣關注其他環境問題。
曾在極端惡劣天氣下。拍攝了一組戲劇性的照片呼吁大家對氣候的關注。
4
去年12月,他召集志愿者,搜集大家只穿過一次的衣物,制作了世界上最高的衣櫥。
一共3000件衣服,呼吁大家產能過剩的結果就是浪費。
而浪費的最后,會為環境造成了無法消化的壓力。
5
天南海北的靈感 ,Von Wong都能轉化其中,天天觸摸的電腦,也成了他的創作元素。
打造了一組穿越未來通道的硬核大片,主角都是電腦配件。
這些不要的辦公室垃圾,在他手中好像有了魔力。
同樣Von Wong的創作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加入,共同為環保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你知道的,當眾多個體因為一個深信的目標,匯聚在一塊,共同努力,創作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數英已獲授權,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藝栢圖案設計(ID: yibaituanshe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