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了解社交傳播的效果嗎
盡管社交媒體快速發展了多年,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傳播業已經由來已久,但是衡量社交媒體的效果,一直是個未決的難題。Emarketing網站最新的文章似乎說明我們依然站在社交傳播的門外,不得其門而入。
這篇文章表明有66.5%的營銷或者市場主管對社交媒體傳播的效果沒有信心,只有33.5%的人覺得自己掌握了衡量效果的方法。雖然較往年有所增加,但依然表明大部分傳播處于效果不明的狀況。
而另一項研究表明2014年KPI指標的變化。其趨勢是指標的種類有所減少,這說明大家對指標的設定逐漸有了共識還是有一部分公司放棄了實際的效果評估尚難定論。
下面的圖表可以看出互動程度和粉絲數量的增長依然是主要KPI,而三甲之中,用于網站評估的流量也位列其中,如果把社交帳號當作一個網站的話,這個指標確實也有一定的意義。但是我們該如何評估蘋果這樣的公司在社交媒體中的影響力?沒有互動,沒有粉絲,因為他們連社交賬號都沒有,但蘋果無疑是社交平臺上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這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除此之外,有一半左右的營銷者會借助ROI來評估社交傳播效果,但是僅以美國為例,70%的品牌無法量化他們的社交推廣ROI,僅有3%的品牌在他們的品牌推廣活動中有效的量化了社交傳播的ROI,但也不是所有的品牌活動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有效地情況只占35%。
這到底是怎么了,也許我們只是走錯了方向。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工業生產的方式來評估社交傳播,就是投入產出模式,或者指標模式,但經驗告訴我,這些指標只是結果,而不應該作為社交傳播的評估指數,我們忽視了中間的關鍵環節一些重要的東西。
我認為社交傳播體系的構建不象生產線,而更像籃球隊的建設。你如果只用得分作為指標,你是無法建設起一直成功的球隊的,因為這導致你招入射手,但是僅有射手,你是無法得到得分機會的,你需要運球的后衛來組織,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防守,阻止對手得分。。。總之,你需要平衡各項指標,而不是簡單的在獲勝和得分之間劃箭頭,所以得分只是結果,而成就這一結果的是球員配置和戰術布置,在傳播體系中就是策略和內容質量,這才是我們應該設置KPI的地方。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