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知友:為什么說攬勝的廣告沒有策略?
下文是與一位網友的交流,涉及到一些對地產廣告和創意、策略的看法
我把它整理了一下貼上來
我個人很佩服攬勝的廣告創意,也無意貶低地產廣告
但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如有得罪,請勿見怪。
知友:
前輩您好。入職未夠2年的我,一直苦于找尋評判文案好壞的標準,請問以您的角度而言,什么樣的文案可以算是優秀的?能夠舉一些華文廣告的例子嗎?非常感謝
何足道:
符合創意的文案才是好文案,脫離創意的文案,不過是文字游戲而已。
所以,你以為你在追尋文案,實際上你應該追尋的是創意。
什么是好創意?
DDB的創始人伯恩巴克,在大概60年前提出了創意ROI理論,至今非常有效
Relevance 關聯性,創意要符合客戶的品牌,要符合客戶的產品訴求
Originality 原創性,創意就是創新,不要做第100個把姑娘比作花的蠢材
Impact 震撼性,語不驚人死不休,平淡和安全是創意的反義詞
關于文案,不是我的專長。只能膚淺地談談。
單純以中文文案而論,很多人都受過臺灣許舜英的影響,她的書和作品也隨處可見。但我覺得北京攬勝的作品更有啟示性。雖然他們的策略很少,但創意確實很有一套。
知友:
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解答。攬勝的作品一直被我們地產廣告圈內奉為經典,沒想到在4A圈內也能受到推薦
何足道:
對攬勝的作品,一直爭議很大。由于地產行業的特殊性,他們的廣告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策略,憑感覺行事。可能創意最開始的出發點是錯的,就像射箭沒有瞄準靶子,這導致一部分人對他們非常不屑。但是他們的箭不管射在哪里,都力大勢沉,殺傷力驚人。這導致一部分創意人很欣賞他們。
知友:
關于攬勝的作品,我希望可以和您討論更多。您說到攬勝的作品沒有策略,但在我們自己圈子中卻認為他們的洞察很深刻,譬如“必須樂觀”系列。這種看法的差 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4A和地產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的?貌似在這大篇幅討論攬勝有點兒離題了,但還是希望了解一下前輩您的看法。
何足道:
要明白為什么攬勝的廣告沒有策略,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消費者洞察”。
有些廣告人以為洞察就是發現老百姓心中有共鳴的點,可是那個不叫“消費者洞察”,因為老百姓不一定是消費者,有共鳴的點未必可以幫助賣產品,而我們做的不是取悅大眾的娛樂業,而是促進銷售的廣告業,只有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真實需求”才是洞察。我們都知道現在城市白領生活壓力很大,女人都很喜歡娛樂八卦,男屌絲硬盤里都有些不穿衣服的女神,大家對霧霾憂心忡忡,魔都和帝都人民喜歡互掐……
這些都千真萬確存在,有無數人共鳴,攬勝做的廣告,往往是基于這類的“洞察”,而且他們很善于挖到一些比較犀利的點,從而制造廣泛的話題和討論,但這些是真正的消費者洞察嗎?不是!
除非你能把它們和某種購買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而且結合得很有說服力
而這個結合點,是別的競品所無法適用的
否則ROI三方面,就失去了R(關聯性),只剩下O(原創性)和I(震撼性)
而所制造的話題和影響,也就很難成功轉化成銷售
比如說,大家對霧霾憂心忡忡,這個不叫洞察。
但因為霧霾,有些人在買空氣凈化器時(消費過程中),對品質的要求特別高(真實需求)。
或者說,他們在買房時(消費過程中),希望自己買的房遠離污染(真實需求)。
這就是洞察了,雖然是普通的洞察
假設你賣的那個樓盤里恰好種了一萬棵可以凈化空氣的樹木,
那么恭喜,你得到一條策略了。
因為你用廣告在產品和消費者需求中建立了一座橋梁,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可能存在的橋梁很多,策略的工作是找到最好的那座橋!
這就是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的營銷和廣告領域所謂的策略
它是通過對消費者、對產品的誠懇研究,對市場數據的大量收集和分析而得出的
這也是我國的房產廣告所普遍缺乏的東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