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未必符合市場需求,可折疊手機或只是一陣風
最近手機行業大火的兩大關鍵詞是折疊屏和5G。相比對于需要網絡支持的5G概念,可折疊屏手機似乎要更加現實一些,成為近來手機行業的焦點話題。
去年柔宇科技宣布推出全球第一款可折疊手機,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動靜。這與柔宇新興企業自身影響力較小和可折疊屏幕技術尚不成熟有關,當然產品遲遲沒有上市銷售也是原因之一。但轉到今年形勢陡然大變,三星、華為、OPPO、小米、LG、摩托羅拉、中興等紛紛在近期發布自己的可折疊手機方案,可折疊手機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
可折疊手機的市場前景可能被高估了
關于可折疊手機的前景,說的最多就是大屏幕帶來的功能延伸,展開后其屏幕大至7英寸以上,可以成為新的辦公和游戲工具。也就是說,可折疊手機有望通過便攜性的優勢,搶占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
iPad成功后,平板電腦一度大行其道,有人甚至認為像PC被筆記本取代一樣,筆記本也將被更輕薄的平板電腦所取代。然而后來的發展卻并非如此,平板電腦因為手機大屏化而衰敗,筆記本仍然是商務辦公的首選。
不過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本身也并不大,甚至還在萎縮中。2018年11月,TrendForce的報告稱,2018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下降4.3%。而在此前不久的2018年8月, Strategy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連續14個季度下滑。只有蘋果旗下的iPad仍在增長,并不斷搶占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阻礙可折疊手機普及的原因有這么幾個:
1、 成本推高了售價,減少了市場需求,以目前公布的售價來看,買一部折疊手機遠比買一部同檔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貴得多;
2、 折疊帶來了質量和厚度的增加,用戶體驗下降;
3、 操作成本高損害了效率,每次展開手機費時費力。
相比成本因素,我認為用戶體驗和效率下降才是阻礙可折疊手機普及的根本原因。成本可以通常規模經濟、經驗曲線、技術進步等方式來降低,但用戶體驗和效率下降卻可能是個可折疊手機方案無解的痼疾。
既然前景并不樂觀,為何眾多廠商趨之若鶩?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可折疊手機的前景有限,為何眾多廠商仍趨之若鶩,樂此不疲?
近年來,智能手機先后走過至輕至薄、HIFI、強拍照、快充、全面屏、多攝像頭等技術新潮。事實上,手機行業作為非常成熟的產品,技術創新越來越困難。微創新不足于一鳴驚人,可以說手機行業的技術噱頭用盡。在缺乏新的技術驅動之下,異于當前手機形態的可折疊屏幕被廠商視為至寶。這和當年O2O泡沫破滅、網約車市場既定的形勢下共享單車受到資本熱捧非常類似。不是說可折疊屏幕有多么地革命性,只是市場上的技術創新暫時用完,它出現的時機實在是太好了。
其次,高調宣傳可折疊手機未必能帶來直接的銷售,卻有助于廠商樹立高科技的品牌形象。投入經費研發可折疊手機,某種程度上甚至比大手筆投放廣告還要合算。比如說柔宇科技通過可折疊手機一舉進入公眾視野,而華為的行為也被一些人解釋為技術肌肉秀。
此外,可折疊手機具有良好的營銷效果。就如追逐熱點話題的自媒體一樣,手機廠商不愿意放過今年最大的兩個關鍵詞。通過可折疊手機的熱點營銷,廠商可以緊緊抓住用戶的眼球,從而推動旗下手機銷售的整體增長。
總之,可折疊手機有沒有市場前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錯過行業的焦點,隨時在大眾用戶怒刷存在感。
技術創新未必符合市場需求,可折疊手機或是一陣風
確實有不少技術創新,在引領時代之后成為中高檔手機的行業標配,比如:快充、防水、多攝像頭、全面屏等。這些技術創新,推動智能手機功能和性能的提升,讓我們的手機更加強大和好用。
但必須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符合市場需求和用戶使用習慣。早年摩托羅拉的依星系統實現全球無死角通話,但同樣被更低成本的GSM技術打敗,最終以破產收場。無線充電、雙屏幕、曲面屏、可升降攝像頭等曾經引領一時的創新技術,卻因為成本過高或體驗雞肋等原因,要么受到市場的冷落出局,要么淪為邊緣化的小眾產品。
同樣,可折疊手機在成本和體驗上都不如普通直屏手機和平板電腦,注定只是小眾產品。在可預見的將來,它既取代不了現有直屏手機,也無法全面替代平板電腦,更不能威脅筆記本的商務地位。
未來,隨著可折疊手機的上市銷售,其前景就會因為實際使用而逐漸明朗。理性的消費者會用實際行動來為可折疊手機確定市場定位。我個人認為,其用戶僅限于具有強烈移動辦公需求或新潮電子產品愛好的高收入人群。更或然,它只是手機市場的一陣風,就像曲面屏那樣。
當然我不否認柔性屏幕的價值,只是說其主要使用場景不是在手機,而在家用電器、廣告牌、可穿戴設備等異形產品上。將來的物聯網市場上,柔性屏幕或將大放異彩。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螞蟻蟲。科技自媒體、企業戰略分析師,虎嗅、鈦媒體、品途等多家科技網站認證作者,曾入圍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體作者、2016年鈦媒體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網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網年度作者。
作者公眾號:螞蟻蟲(ID:miniant-c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