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第一財經周刊》在月初時做了一個專題,叫《撤單》,講金融危機下客戶紛紛削減廣告預算,給廣告業帶來嚴峻形勢:化妝品/浴室用品下降11.1%,藥品下降9%,房地產/建筑工程下降30.9%,交通行業下降24%。而尼爾森公司對亞洲廣告客戶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大多數企業預計他們的廣告預算將會下降,其中1/4預計將比上年下降20%以上。
俗話說:“退潮的時候,才能看見沙灘上誰沒穿褲衩。”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探求廣告的本質。
商界流傳的那句著名的天問:“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這個問題在今天可以得到回答。
一、廣告不是”費”, 不是費用, 是投資。
華與華的絕大部分客戶沒有下調廣告投資,多數都在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因為要投資新產品的營銷。也有一個客戶,覺得危機來了,大家都收縮廣告費用,咱們也收縮吧,而我的建議是非常的堅決——增加一倍,并把銷售目標上調一倍。因為我建議他們加大建設投資強度,并改變營銷投資模式。所以,不是“削減廣告費用”,而是“加大廣告投資”。
現在回答那個問題,哪些廣告費浪費掉了呢?
答案是:所有在削減廣告費的企業,他們的廣告費都浪費掉了。否則他們怎么會削減呢?
廣告不是“費”,不是費用,是投資。經營者很容易想到削減費用,但沒有人會輕易削減投資。特別是在現在的危機氣氛中,很多做國內市場的企業,實際上現金非常充裕,正是加大投資的大好時機,豈有隨意削減之理?一個人膽敢削減廣告費,證明他的生意不依賴廣告。反過來說廣告沒有幫到他什么,多做一點少做一點無所謂。
很多行業,他們的生意不是依賴廣告進行的。這些行業對廣告的理解程度就很低,水準也很差,屬于無效廣告的重災區。比如房地產、汽車、銀行、保險,都屬于廣告水平最低的行業。其廣告表現為精致的攝影、修圖水準,和基本和銷售不發生關系的創意指導思想。房地產稍好一點,還有一些做廣告的公司參與,而汽車、銀行、保險等行業都習慣于請國際廣告公司,因為修圖能力是國際廣告公司的核心能力。什么叫浪費,這幾個行業的廣告就是最大的浪費,所以他們的廣告費削減幅度也最大,金融危機下,為他們服務的廣告公司受沖擊最大。
大多數汽車的廣告,都是一張漂亮的圖片,再加上幾句“書面廣告語言”,也就是一些你和人溝通交流時絕不會說的話。他們基本不給你提供購買的理由,也不提供購車者需要的資料。發布者稱之為“形象廣告”。這個毛病實際上霍普金斯和奧格威都說過,
主要是兩條:
第一、要把你的任何一個廣告版面當成你和消費者溝通的惟一的一次機會,在這一次惟一的機會里說動他購買。在華與華方法中我們稱為“讓每一個銷售工具,都完成一次完整的進攻!”其實你可以一年就打一個稿,要“畢其功于一稿”,而不是指望什么“整合行銷傳播”。
第二、廣告設計者要向雜志編輯學習版面設計。現在那些精美的廣告圖片,都是在向讀者提醒“我是廣告,翻過去吧!”廣告要提供對消費者有價值的新聞。在華與華方法中說:“讓產品成為英雄,讓上市成為盛事”。產品是新聞主角,要深度報道,不要以為擺個姿勢就有了所謂“形象”。
4月里還有一件值得關注的營銷新聞,就是寶馬汽車上電視購物,故事的主角是寶馬汽車授權經銷商上海凡德公司,將寶馬1系車推上電視購物,結果一晚上賣了40輛!而“在正常情況下,凡德一年的寶馬一系車銷量不過在50到60輛之間。”
我可以想象那樣的盛況,通常的汽車廣告,都不提供產品資料給讀者。而電視購物詳細的講解,和誘人的促銷大禮包,當然好賣了。我給很多朋友說這件事。他們當中多數人的反應,都是覺得電視購物“低檔”。唉!人們總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如果我們不用“電視購物”這個詞,而是說“做一個45分鐘的電視節目來賣寶馬”,你就覺得很時尚了。低檔還是高檔在于你自己,關電視購物什么事呢?
我想凡德公司不會考慮削減廣告費,如果只是修幾張圖放到雜志上,削減也就削減了。但這廣告一播出就有人來買車,誰會削減它呢?
再舉例一個: 華與華策劃的房地產廣告,在金融危機下的今天,效果是過去歷史最好效果的兩倍以上。還是那些指導思想:
(1) 提供給讀者有價值的新聞,廣告首先是給讀者的。先有讀者,后有消費者。
(2)提供給消費者購買理由,產品的本質是購買理由。
(3)提供更多資料,把任何一次廣告當成唯一的一次,要盡可能多提供資料給消費者。
(4)替消費者安排好行動,讓他馬上就能行動。
(5)讓產品成為英雄,讓上市成為盛事。
今天,孔雀城是北京別墅市場銷量第一的品牌。孔雀城的廣告,當然要加量!
二、形象廣告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
第一財經的報道還講到一個現象,就是金融危機到來之后,企業對“產品廣告”更加關注,而開始削減“形象廣告”。
報道以平安保險舉例:
“此前,中國平安正是在整體品牌形象上表現頗為出色的廣告主之一,它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是,將中國所有帶有平安字樣的地區串在一起,配有容易讓人產生美好遐想的音樂,以及“中國平安,平安中國”這樣一語雙關卻不告訴人們具體業務是什么的廣告詞。
“‘但在整個2009年的廣告宣傳里面,服務類廣告(產品廣告)的數量應該是遠遠多于形象廣告的。’……公司的產品廣告希望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這家公司現在除了保險,還有包括銀行在內的諸多金融整體服務產品……”
這又是一個誤區: “中國平安,平安中國”,或者說“買保險,就是買平安”,都只是一個討巧的噱頭。它的問題并不是沒有告訴人們具體產品,而是沒有建立起具體的價值,沒有指向一個戰略目標。因為這是一個太明顯的噱頭,人們不會聽你說“買保險,就是買平安”就把你當權威。所以這一系列廣告原本就浪費了一半,只不過大家現在才開始總結,而且還沒總結出關鍵來。
相對于產品廣告來說,形象廣告有更大的戰略價值。可以說,企業的董事會更關心形象廣告。但往往人們錯誤地把形象廣告當成了虛無縹緲的“形象”,而沒有賦予它戰略任務和具體的目標。如果你的形象廣告有戰略價值,你就不會削減它。
華與華為三精藍瓶創作了一支形象廣告,和我們做得最多的15秒廣告不同,這是一支1分鐘的廣告片。點擊“華與華電視廣告”可觀看這條片子,第一條就是。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戰略策劃和廣告作品之一,文案是這樣的:
三精制藥,開創口服液藍瓶時代!
一間制藥公司,可以成為國家級旅游名勝嗎?
除非,他是藍瓶的。
三精藍瓶口服液全球樣板工廠,
國家級旅游名勝,
匯集了口服液生產與科研的全球尖端科技。
世界各地醫藥界專業人士,
源源不斷的來到這里,
了解全球口服液研究的最新進展。
不是所有的口服液,都有資格裝進藍瓶。
藍瓶的,就是純凈的;
藍瓶的,就是充足的;
藍瓶的,就是好喝的。
想了解全球最尖端的口服液生產科技。
三精藍瓶樣板工廠歡迎您!
藍瓶時代,選擇三精!
投放這樣的形象廣告,是三精重要的戰略投資,并結合三精的工業旅游項目,讓任何消費者,可以隨時去檢閱我們的口服液生產,并支持我們全線銷售我們并沒有產品廣告的口服液品種,和未來的口服液新品。我們不會削減這樣的廣告投資,09年還會有新的形象廣告投放。
三、全球頂尖的消費品品牌,其廣告大多是反面教材
第一財經周刊的報道還提到了另一個消費品品牌,紅牛:
更直接的例子則來自于運動功能型飲料公司紅牛。此前紅牛推廣品牌形象的宣傳語是“有能量無限量”,但現在,“他們更愿意在終端打出非常直接、能夠刺激銷售的廣告語,比如‘開車不困喝紅牛’。”
說對了,紅牛沒有能夠取得象王老吉那么大的成功,就是因為沒有一直打類似“開車不困喝紅牛”這樣的廣告。“有能量無限量”,這樣的話能打動誰呢?總是有人以為這樣的話有品味,那是“偽品味”。這樣的話,在人們的生活之外,沒有人這么說話,也就不能打動任何人。消費者就是你的鄰居,你會跟鄰居說“喝紅牛吧,開車不困”,你不會跟鄰居說“喝紅牛吧,有能量無限量”。
全世界誰是我們的品牌榜樣?向誰學?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可口可樂。我告訴你,錯!那是反面教材!象可口可樂這樣的教父級品牌,其成功經驗都在50年以前,今天的一切都沒多大意義。不信馬上做個測試:
現在請你馬上回想一下你所記得的可口可樂廣告和口號,再回想一下你所記得的黃金酒廣告和口號。
問題
(1) 把可口可樂的廣告不變,品牌換成新推出某某可樂,能不能成功?
(2)把黃金酒的廣告不變,品牌換成另一個某某酒,能不能成功?
再測試兩個問題
(3)”怕上火,喝紅牛”能不能成功?(假定紅牛能清火)
(4)”有能量無限量,王老吉!”能不能做起來?
所以你的學習對象有兩個
一是全球品牌50年前的東西。比如華與華創作黃金酒的小金寶形象,就受到可口可樂30年代創作圣誕老人的啟發。我專門有一篇博文講這個故事。(鏈接《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成為人類的文化符號》)
二是今天中國本土一線品牌。他們都是從0干起來的,比全球品牌先進N多倍。
不要崇拜國際公司
一個公司成功得太久,成功的本質就已經失傳。隨著創始者的離去,“不承擔責任和變革風險”的平庸文化會主宰大多數大公司。所有公司都正在死去,正如我們所有人都正在死去。小公司正在變大,大公司正在變衰。正如中國正在變強,一些傳統強國正在變衰。今天的中國本土一線品牌,就是未來全球品牌的標準。
結束本文前回答問題:哪一半廣告費浪費掉了?
答案是只要你動了削減念頭的廣告,本來就是浪費。那些有效的廣告,傻子都知道它在替咱們賺錢。
最后再重復我的老話
中國真正懂廣告,懂創意的人,客戶方面,不是世界500強的中國區市場總監,是那些本土企業的老板;廣告公司方面,不是4A公司的創意總監,是那些本土廣告公司的老板。原因很簡單——只有經歷了從無到有全部歷程的創業者,才掌握全部秘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