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為什么不炒掉你?給廣告人的8個建議
作者:范耀威,F5創始人兼首席創意官 來源:小a亂彈
題圖插畫作者:豬堅強
原標題:廣告業春季觀察
1、公司為什么不能炒掉你?
大名鼎鼎的 Netflix 時常拋給員工這個尖銳的問題,要求給一個理由。這是殘酷的商業競爭傳導至企業管理的結果。我相信Netflix的管理層時常自問,用戶為什么不能炒掉我們?我們活著的理由是什么?高中時代加入田徑隊,100米跑不過一班的粗腿譚俊鋒,1500米以上跑不過五班的長腿周志剛,我最終選擇400米。我知道他們不會玩這個既考驗速度,又挑戰耐力的苦逼項目,所以每年上臺領金。
廣告行業面臨極大挑戰,國家整頓金融,中美貿易開戰,經濟負重前行,各行各業節衣縮食。裁員無法避免,互聯網企業們已經迫不及待開殺戒。
與其抱怨商業社會的冷酷無情,不如平心靜氣問問自己,我的不可替代之處在哪兒。
比如我能為公司贏得新業務嗎?能促成杰出創意的誕生與落地嗎?能維系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嗎?能啟蒙團隊,讓大家不斷提升技能嗎?能與各行各業的資源建立緊密聯系嗎?能出謀獻計幫助規劃公司的未來嗎?能創造一個正能量的工作環境,讓大家高興地奮斗嗎?困難時期,為自己找一個立身立命的理由,很重要。
2、不要壓抑追求出眾的天性
我見過雄心勃勃的副總裁,在取舍關頭舉棋不定,半天才拍板;見過年輕氣盛的品牌總監,告訴我他承受多大的壓力,搭著我的肩膀千叮萬囑一定要做好。他們最終克服內心的恐懼,讓我肅然起敬。
出眾的作品,總有勇敢客戶的鼎力支持。
根據吸引力法則,你若膽怯,必然吸引膽怯的甲方;你若追求平庸,不三不四的客戶就會登門;你若奔向星辰大海,路上也絕對不會孤單。你和你的客戶天生追求出眾。為何追求出眾?有人問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么攀登珠峰,他回答“因為山就在那里”。
追求出眾不過是萬物的天性,就如花朵會綻放,孔雀會開屏,樹木會爭先恐后向天際伸展。廣告人選擇這個行業時,十有八九指天發誓,“用創意改變世界”。但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他只好壓抑這種沖動,假裝夢想從未存在過。當看見別人的作品大放異彩,他會共鳴和羨慕,就像《少林足球》豬肉佬重燃尬舞激情,“我豬肉佬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
3、半年沒進步,就該換工作
當下世界的關鍵字是:忙。有工作的忙工作,沒工作的忙著找工作。朋友問你最近怎么樣?“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回答,否則他不知道該怎么往下接。但你想過嗎,你的忙碌,對得起你付出的時間嗎?很多人做著價值不高的重復性勞動,很多人從事毫無創新色彩的乏味任務,很多人在工作中一直處在舒適區。
去年12月份,你做過年終總結嗎?Get到多少新技能?勇氣變得強壯了嗎?對偉大作品的追求變得更迫切了嗎?半年沒有進步,就應該離開。對事業的忠誠勝過對公司的忠誠。公司有生命周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老板可能跑得比江南皮革廠領導人還快。
Work for your profession rather than work for your boss。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公司,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新的一年,很多人會被時代拋下,很多人迎難而上浮出水面。
新時代是需于偏執狂的——狂熱地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出,追求極致的卓越,以超級自驅力克服因難。
4、今天的廣告人可能更笨
知識儲備決定創造力。
過去的廣告人,找資料上圖書館,看作品買Shots、Archive和戛納、Onehshow、D&AD等年鑒。2010年以前,世界范圍還有很多機智、偉大的作品。信息爆炸時代到來,廣告人找資料看作品輕而易舉,但優秀作品并沒有爆發性涌現,大多數依然平庸。也就是說,唾手可得的資料和作品,并沒有讓今天的廣告人變得更聰明。哈佛大學教授Spitzer認為,數字化時代正在扼殺人們的創造力。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過載導致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患上“數字化癡呆”。
人類的大腦適應了幾百萬年的“從前慢”,還沒有進化出每天消化海量信息的能力,所以會糊涂,會出錯,會罷工。他們在電腦和手機上花費太多時間,要知道,對著屏幕想不出好創意。大腦忙著處理輸入信息時,它會抑制發散性思維。信息如鴉片,一天不刷朋友圈,不看頭條,不玩抖音,就渾身沒勁仿佛身體被掏空。
控制自己對信息的渴望,才有機會留存思考的能量。
如果發現自己缺乏創造力,先不要懷疑自己天生遲鈍,試試關掉手機和電腦,特別在創造力最旺盛的早晨。
5、廣告不再是營銷的必選項
拜訪實力雄厚的國企,市場部的負責人坦言:“不是找你們來做傳統廣告的,傳統項目也有,但我們要找四五六七家來比稿,比完還要比價,最后壓價壓到幾乎沒有利潤,不希望你們做這一塊。” 很明顯,如果你的服務市場上人人都能提供,日子會特別難過。電視開機率全面走低,有限的收視率又被幾個地方衛視和央臺把持,依靠重金打造的綜藝和劇集維系,廣告時段的價格高得離譜。
玩家只剩少數土豪企業,
大多數品牌必須尋找新型的傳播手段,花小錢辦大事,花大錢辦巨大事。
“屬于廣告的日子屈指可數了”,寶潔全球首席品牌官畢瑞哲(Marc Pritchard)在2019年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強調,“我們需要思考沒有廣告的世界。”近年來寶潔聚焦于技術創新,用黑科技改變消費者的生活。
6、不抄襲是一條底線
高層說,要有底線思維。在廣告業,抄襲擊穿底線。不慎撞車還情有可原,拿著原作依葫蘆畫瓢就不對了。都像素級克隆了,還說什么致敬。國際創意比賽評審如戛納,若某個評委說在哪兒見過類似的,這個作品基本上就出局了。
評委們也害怕,給它評了獎,豈不被坊間罵死,他們的專業性也會廣受質疑。真正的廣告人身上有一種潔癖,不是自家的原創,白送都不要。近期抄襲的頻發說明,實用主義戰勝君子精神。社交媒體如此發達,哪能不被發現。從長計議,廣告人應當對本職工作懷有敬畏之心。
7、年輕人要革大師的命
大師們比較尷尬。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過去的成功經驗,今天反而成為負資產。自己都在忙著找出路,出來開的講座,又有多少可聽的必要?管理趨向高效的扁平化,金字塔架構宣告結束,大師們再沒有機會指點江山。新派廣告人喝著互聯網的奶長大,對潮流文化了如指掌,天然適應當下的傳播生態。他們也有不足,沒有人言傳身教,指導他們怎樣去服務好一個品牌。
大師們在新環境中不知所措,年輕人也在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意味著,目前這個行業沒有專業可言。浮躁與喧嘩之下,并沒有多少人看到未來,為品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但我認為,行業之未來,必然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大師們思維固化,體力和激情在走下坡路。
既然大家都要從頭學起,新一代總會學得比較快。他們無疑會犯很多錯,這是邁向成熟的代價,應該寬容。重視、重用年輕血液,應該是每家公司HR的重要使命。
8、客戶學會更聰明的施壓手段
反復叮囑、威脅甚至發脾氣,這些屬于低級施壓手段。當他們放更高級的大招時,我也會害怕:他們決定不管了,要當甩手掌柜。“有你在,我就放心了”,輕描淡寫一句話,不論它是真心還是假意,瞬間把重如泰山的包袱轉到我肩膀。
客戶的信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它逼迫你竭盡全力,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為了維護自己的名節口碑。他們只需要用一雙無辜的眼睛看著你,你就決定他們出生入死,怎么看都像一筆賠本的買賣。我也不傻,我也會跟同事、合作伙伴們說,“有你在,我就放心了”。擊鼓傳花。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小a亂彈(ID:HelloAdam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