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缺缺,來源:私房藝術 人和世界的真實模樣,不是攝影技術的過度曲解,而是一五一十的光影復制。 在這個被PS妖魔化的時代,誰還愿意拾起老舊膠卷攝影?用昂貴的膠卷記錄時間,在暗房里待一天靜待不可逆的成片,美不過電腦前幾分鐘的涂涂改改。 慶幸的是,對膠卷的喜愛,大有人在,少年蔣翰翔就是其中之一。 在數碼相機時代,蔣翰翔著迷于手動相機和膠卷攝影,他對身邊的一切充滿好奇,包括私立寄宿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他用膠卷,記錄下成長過程中對生活的感悟。 2018年4月,蔣翰翔(JOHN JIANG)憑借下圖,在英國著名膠卷品牌ILFORD全球攝影大賽美國區獲得冠軍(學生組)。 兩個站在浴簾后的青澀少年,目光耐人尋味,觀者如何解讀,都不過是蔣翰翔無意圖的瞬間抓拍。 “他們有點不樂意,但有一點好奇,他們知道我喜歡攝影,就讓我拍了。后來看到照片,效果挺有震撼力,我挺激動的。” 高中寄宿生活是少見且私密的,成片后的效果頗為震撼,于是翰翔邀請同學抓拍了一組系列照:男孩與男人的界限,被黑白模糊了。 無獨有偶,成百上千張的擺拍,有時候也敵不過一次抓拍而體現的意味。你習以為常的生活,常常存在令人震撼的瞬間。 高中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在少年蔣翰翔的眼中,他們是未沾風塵卻又飽含青春的存在。他用淘來的二手相機記錄著留學情誼。 如果說少女是花,那少年就是葉了吧。花有千般美,葉有萬種形。 學術不是千篇一律的數字,少年被變換無窮的知識困擾著,單純的眼神仿佛在說:要是數學公式像踢球那樣簡單就好了…… 這是你看得見的青春,還有你看不透的煩惱。 如若非要給少年加個形容詞,那一定是“陽光味”的。即使只是課間慵懶的一回眸,也能讓你嗅到春光明媚。 翰翔的照片樸實無華地展現美國寄宿高中生的日常。 高中時期的叛逆和妥協,在一次側臉里,在一個發型中。青春,怎樣揮霍都不浪費。 這組“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y eyes”,仿佛就在告訴每一個人:生活不無聊,無聊的是人。 蔣翰翔,要給你注入一股名為“平凡”的興奮劑。 在學校上了一門“暗房技術”課后,蔣翰翔就迷上膠卷攝影。 “用一個老式相機,一切都需要手動進行控制,對學攝影的人來說像是一種磨去浮躁的訓練。” 相較于同齡人的不諳世事,蔣翰翔更為成熟通透。許是性格使然,00后的他與70后的攝影才能相知相守。 不滿足課堂教學內容,他開始揣摩攝影名家作品。 夏日午后,翰翔帶著老舊的手動相機走在街頭,揣摩街拍鼻祖Henri Cartier-Bresson的作品,將“The Decisive Moment”(決定性瞬間)運用到拍攝當中。 這是翰翔最喜歡的作品:轉瞬即逝的飛鴿、街邊席地而坐的婦人,靜與動的強烈對比,是可遇不可求的Moment,令人在定格的“瞬間”看到期盼與守望。 街頭攝影沒有預見性,看見什么就拍什么,完全取決于攝影師的眼睛。 滑板少年和狗。 噴泉邊嬉戲的親情。 長輩跟前,愛撒嬌的表演。 櫥窗里,無言的守候。 只要足夠快,就能激流勇進。 膠卷相機的限制,在拍攝運動時尤為突出,但卻使得虛晃帶著運動的氣息: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攝影師比常人多了一雙慧眼,能發現尋常中的不尋常。 翰翔對街頭攝影的喜愛,沖在每一張膠卷里。 爺爺的肩頭枕著小女孩的夢,伴著將睡未睡的童真,世界都要沉浸在愛與和平中。 流浪漢的世界,終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閑。 在街頭紛繁雜亂的元素中,翰翔喜歡拍攝流浪漢和小孩。 一邊是被世界拋棄或者拋棄世界的成年人。 一邊是拯救世界的天使。 成年人的世界,一個吻充一次電。下一站,我要對陌生人說我愛你。 我感激發明了電話的貝爾,卷曲的電話線彎彎繞繞,承載著我對家鄉的思念無窮無盡。 蔣翰翔拍攝紐約街頭的人物,他走在街上,任由現場激發的靈光,舉起相機拍下很快流逝的一幕。 這些不經修飾的照片賦予了時光額外的故事。已經被大多數人遺棄的膠卷,在他手中就是“凝結時間”的最好工具。 《偉大的蓋茨比》同名電影拍攝地,城堡曾經的輝煌與沒落,花草樹木都知道。 我在迷茫中看到一條路,這條路通往何處我不在乎,只要雙腳還能行走,我就要踏遍荊棘去往任意處。 海是藍色的,只有足夠藍的海才迷人。 可在翰翔的鏡頭下,海是灰色的,沙灘是灰色的,卻同樣讓人忍不住陷入其中,黑白的海,比湛藍的海更引人深思。 霓虹閃爍的夜景最怕黑白記錄,但翰翔的黑白霓虹比彩色霓虹多了復古韻味。 從前從前,有黑夜白天,如今如今,有白天無黑夜。閃爍的燈失去了色彩,我們才又看到另一種黑夜。 相對于黑白世界的純粹,少年說“不想讓四年高中生活待在課堂”,他要去尋找生命的彩色,于是彩色膠卷世界如期而至。 斷橋將斷未斷,自由開始被說得泛濫,自由的橋業已開始破爛,是走得人多了,還是被口水淹沒了?你是行動的矮子,還是語言的巨人? 翰翔決定開啟一場心靈的救贖,這場救贖在遙遠的旅途中,是身體的放逐,是心靈的歡呼,是鏡頭下的記錄。 翰翔欣賞英國近代攝影師Nick Brandt的作品,這個以拍攝非洲野生動物聞名的攝影大師給翰翔留下深刻的解讀:“他鏡頭下的動物與眾不同,很有尊嚴,很有特質。” 翰翔將“動物尊嚴”運用到大自然的攝影中,他對大自然懷抱著一顆敬畏之心,這一點從他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在一次野外教學中,他被落基山的壯美征服,遠離城市丟掉手機的探險過程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將感受融入攝影中。 落基山的尊嚴被定格,這片山脈孕育出不可屈服的生命。 樹在倒下之前,與石頭會有一次談話。 樹:你相信輪回嗎? 石:我是永生的。 這像不像人與自然的對話? 比石頭更堅硬的,是不息的生命力。 自然能給到生命的東西,最奢侈的莫過于生生不息的希望。 你看,紐約皇后區植物園的花開好了,開在70年代的相機里,絢爛的大自然,開在膠卷中。 心靈朝圣之旅,就是靜待一朵花開、聆聽盛放的聲音。 我們從每一張照片中,能得到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體會,你能感受到他鏡頭里的世界是純粹的,有對人的關懷,對大自然的敬畏。更可貴的是,在求知路上有母親的陪伴。 黑白世界的孤獨,母親仁青是第一聆聽者;膠卷沖刷出來的第一時間,母親仁青是第一個欣賞者。 每一次成片分享,仁青不再是母親,而是一個被作品感動的觀眾,她切身體會到攝影師的世界。 母子之間的鴻溝,被一張照片化為烏有。 在一次校園活動中,好友不慎將他推倒致腦受傷。療養中的翰翔每日的期盼就是拍一組“落日前夕”,仁青忍著心疼化身為“拐杖”,拄著翰翔一步步爬上露臺,一步步靠近他的落霞。在他的落霞組圖里,看到層層逼仄的云、看到漸弱的余暉,他原諒了好友,擁抱他更熱愛的世界。 仁青站在他的身后,潤物細無聲。 仁青將翰翔的作品整理成集,讓每一張照片都有了欣賞的價值。 這些照片里,有抹不去的膠卷攝影中因化學反應產生的顆粒感;有因手動相機拍攝速度限制無法捕捉的“特效“瞬間;而這些“技術層面“的限制,需要拍攝者更專業的攝影技術涵養。 拍攝者要在瞬間中,在腦袋里完成光影構思,發現獨特的拍攝角度,以及敏感的藝術直覺, 這是膠卷攝影的弊病,但也是吸引翰翔喜愛的點。相比起數碼攝影,他更喜歡膠卷。 “膠卷攝影藝術不能被遺忘,它的特點和美的效果是數碼攝影無法替代的,膠卷還能幫助攝影者更好地理解攝影過程,如聚焦、快門速度,傻瓜機是無法做到的。” 一張會說話的照片,比千字文章更直觀感動! 膠卷攝影,沒有任何修飾,還原世界的模樣。 一邊被時代拋棄,一邊被社會容納。 少年蔣翰翔,跨越大洋,用70年代的手法,記錄身邊的真實。 他用鏡頭鎖住時間,這是一個少年對生活的熱愛。 膠卷攝影的美,不會欺騙你的眼睛。 圖片、資料來源:微信號《翰翔JOHN的膠片世界》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原標題:中國少年18歲奪得全球攝影大賽美國區冠軍,00后重啟膠卷攝影的藝術魅力!
It's Raining Men
Brain On Leaves
Throug The World
Early Spring In February
After Lunch
Look At Me
Ty
Studio
蔣翰翔接受美國中文電視《紐約會客室》采訪現場
Waiting
Childhood Dream
New Location
The Next Stop
Township Love
There Is A Road To...
Sand Point
Brooklyn Bridge
Broken Bridge To Freedom
Remedy
Morning In The Rocky Mountains
Reincarnation1#、2#、3#
Hope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公眾號:私房藝術(ID: wh2di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