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NY閉幕后,我想聊聊一支小紅書點贊6.9萬的項目花絮
項目正片在這:衛龍龍年賀歲片:笑富了
沒夸張,數英站內目前評分6.3。
但我想說的花絮跟這個項目本身沒什么關系,除了主演是同一人之外。
先申明下,不光是我自己一個人這么喜歡花絮,品牌的官方小紅書數據,花絮點贊量6.9萬,是正片的整整3倍還要多。衛龍啊,你有預料到這個結果嗎?
不賣關子了,我直接把花絮視頻放在這,然后聊聊這個花絮的營銷好在哪。
一、龍王與龍套演員,從遠到近的主角感知
龍王是主角,是中國神話里的主角,是農歷新年的主角,是品牌廣告片里的主角。
那龍套演員是什么呢?
是導演喊完cut,片場收工時,燈光設備都能優先退場,主角瞬間失去光環,可以被所有人落下的那個。
這種反差,情感沖擊力是很強的:上一秒,我是上天入地的焦點,下一秒,我就被全世界忽略。
龍王一秒變龍套演員的動態剪影太過清晰,所以從花絮的第一個鏡頭開始,我就被牢牢吸引,然后繼續看下去。原來,這是一個記錄龍套演員下班回家過年的「在路上」的花絮故事。
然后,落差就更大了。
能上天入海的龍王,卻因為特效妝造無法過安檢,連公交車都本著公共安全規范將其拒之車外。
與現實生活環境格格不入的“龍王”,殼子里卻是循規蹈矩、姿態平和到甚至有些卑微的普通人,所以龍套演員接受了每一個挫敗,同時又主動去找尋每一個機會,盡管騎共享單車爬坡很狼狽,但是摩的后座上把龍袍吹鼓起來的風很愜意。
越是看似不可能追平的落差,越是不自餒的努力,越是具備普適性的主角風范——那是屬于小人物的英雄主義。
就像血統并不高貴,只是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也可以成為中國的迪士尼公主。
二、拍Vlog一樣的花絮營銷,去偽存真
好故事是一種營銷實力。在我看來,這支花絮就是一個角色本位的敘事手法。
所謂角色本位,就是所有的情節設定都不重要,或者說,所有敘事都是為了主角角色來服務的。龍王下班后,龍套演員變成了自己人生里的主角,他的表情、行為、動機,都是這段內容里最重要的表達與呈現。
像不像現在大家喜歡拍的生活Vlog?
在自己的vlog里,全世界都可以是你的NPC,鏡頭可以只框住你自己,你的動線就是內容的脈絡。
很明顯,龍王花絮篇是品牌設定好的營銷內容。雖然這支“vlog”沒有完全讓龍王自己拿著攝像機拍,但路人視角的沉浸式窺看,已經成功營造出了幕后的真實感。
所以,龍王花絮營銷,贏在了:
去除掉了正片中刻意的營銷感,哪怕是最后的產品露出也算自然;
花絮本身就與真實感綁定,天然降低了消費者的警惕心,而幕后的窺視性,也更容易帶動觀者的情感。
三、生活,是屬于小人物的BGM
為什么把BGM單獨拿出來說,因為這支短片沒有文案,但是里面的每一道聲音,都起到了很動人的渲染效果:
1、導演的聲音:“cut,收工,除夕快樂,今天早點回”。
——工作結束、虛擬的內容結束,真實感回歸,一句話讓熒屏關機,同樣也讓生活開機。
2、龍王演員的聲音:“謝謝,您慢走”。
——主角的調性轉換,遠在天邊的龍王,變成了你我身邊熟悉的普通人。
3、從第18秒響起的歡快感背景音樂。
——按理說,普通人失去所謂的主角光環,會失落、失重。但整個花絮歡快的背景音樂,又讓人相信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普通人的每一份努力,都很值得被奏樂。
4、嘈雜的城市背景音,和龍王狼狽趕路的喘氣。
——真實的生活。
5、1分23秒處,鄉間的小孩子們興奮地大喊:“是海龍王!”
——屬于普通人的閃光時刻。想起來有句話:人就是活幾個瞬間。那些能夠永遠銘記的時刻,足以慰藉最后的跑馬燈時光。
6、”爸爸是龍王。“(在愛你的人心中,每個人都是龍王)
——花絮篇的落腳點,也是龍套演員回家路的核心動機。
另外我注意到,還有幾處沒有被放出來的聲音:龍王在地鐵和公交被拒絕的聲音、在搭載電瓶車求人的聲音。或許,這些暫時性的困苦,對趕路人來說,是無需在意的事情。
四、含龍量低的廣告,反而更動人?
龍也好,龍王也好,打從龍年一開始,“龍”這個字眼真的是幾何倍增長。
之前看到數英評論區,有位網友發表了金句:
雖然比較主觀,但不得不承認:新鮮感,是龍年營銷能走進人心里的入場券。
龍年是大年,都說有龍則靈,但沒有龍好像也行?總歸一窩蜂地上是不太行的,出其不意的招數或許更能被人看見。就好比,正片里,我對龍王的故事嗤之以鼻;花絮里,我為龍套演員的回家路鼻酸淚流。建議衛龍,正片可以當作煙霧彈,讓花絮篇上位,成為品牌要打的龍年CNY。
另外,屬實沒想到,龍套演員的“龍”,也能算龍年營銷的一種啊?!!
今年CNY算是翻過去了,但仍然有點期待,接下來的品牌營銷,還會怎樣去解構龍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