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云路 周韶宏,首發:好奇心日報
原標題:假期最后一天,這里有八份指南幫你恢復元氣 | Hack Your Life
是時候想想上班的事了
圖:Giphy
“上班了想放假,放假了想上班”的現象確實存在。所以,你夢寐以求的上班就在眼前了。
“節日緊張/壓力(Festive Stress)”這個詞出現在前幾年,它指的是在節假日前后(尤其是年底節日密集階段),人們為了張羅各種慶祝活動而導致的壓力水平升高現象。New York Post 之前援引 Onepoll 的一個小規模調查說,88% 的人都有這種壓力,甚至為此進行爭吵。
一個來自英國的調查曾表示:在英國人心中,假期最讓人期待的部分,其實是“旅途剛開始去機場的路上”以及“節前最后一天下班時分”,而不是旅游的途中。
這事情放在國內似乎也適用:回家待七八天,最開心的一段是滿懷期待的返鄉旅途。現在無論你是從故鄉、還是從旅行中返程,基本上明天就要回歸日常了。
假期短暫的逃離之后,返工也意味著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焦慮又要開始圍繞于你。過去的 2018 年對于大多數行業都是非常喪氣的一年,2019 年會快樂一些嗎?
心理學的概念上來說,快樂是指得到滿足、安全、健康的一種情緒;從生理上看,大腦分泌出的多巴胺會影響你的心情,快樂情緒的產生其實是傳遞興奮感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生產過程。
這種傳遞興奮感的神經傳導物質,加上血清素、催產素和內啡肽這 3 種物質,都可以促進我們產生幸福感—— 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上快樂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但是也有有害的“快樂”,比如手機成癮,比如購物,其實他們帶來的快樂很短暫,在快樂消失之后的負面影響反而會更大。
怎么樣讓自己走出喪氣的情緒,《好奇心日報》為你準備了 8 份指南,全部來自 Hack Your Life 已經發布過的系列文章。我們也想借這個機會,回顧 Hack Your Life 欄目的初衷—— 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數字工具,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在短時間擺脫煩躁心情可行嗎?我們有過兩次討論
圖:Giphy
糟糕的心情可能隨時會來,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 2019 年發布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73.6% 的中國城鎮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人僅為 10.3%。
與此同時大眾媒體也在制造更多的焦慮(并且得逞):“同齡人正在拋棄你”、“90 后已是百萬年薪”……大眾焦慮也被一些產業(比如護膚品、保健品和保險)所利用。
面對高壓時刻,有些方法可以讓你暫時離開負面的情緒。我們有過一次關于驅散心情陰霾的探討,完整的指南請看這里。更具體的,你可以通過正念冥想改善壓力狀況,哪幾個應用值得一試?這是另一份指南。
1、一些小動作,30 秒內放松心情
深呼吸。它可以激活人體中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迅速緩解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科學美國人》認為呼吸調整幾乎是所有放松訓練的最低基本要求。
調整坐姿。不良的坐姿其實也和心情有關系,已經有研究證明和挺直坐姿的人相比,葛優癱會帶來更多的不良情緒。更容易理解的是,當你坐直了,這也代表著一種自信心的恢復。
用照片喚起正面情緒。一張家人的合照,出去旅行的照片,照片讓你找回一些快樂的記憶,提醒你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對自己微笑。我們往往認為微笑是由內而外的表露,不受人控制。其實就好像大笑聲會“傳染”,對鏡子中的自己微笑也會激活快樂情緒。
2、冥想的作用是什么?
冥想(正念訓練)的核心概念是讓自己有意但不加評判地注意當下。通常你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平躺或者坐著,好好呼吸,就能完成正念訓練了。
冥想適合于情緒過于強烈時、或腦子里有太多聲音無法專注的時候——尤其是為了過去的事情糾結或者是為未來擔憂,冥想能讓人快速恢復到一種平靜的狀態,像是午睡了半小時一樣。
不過人們對于冥想的態度也在變化,然有研究曾證明冥想練習者免疫力會短期得到增強 、大腦灰質(據說是關系到人保持注意力和自控力的器官部位)會增加,但有人質疑冥想的效果:比如提出冥想的定義不明,也有實驗表明在抑郁癥患者中,冥想可能會增加焦慮或者強化不愉快的記憶。
需要說明的是,冥想的效果一定會因為個體差異而不同,你不可能將它當作治愈一切的萬能藥,與此同時冥想流行背后也有商業公司推動。冥想也不一定是要求苛刻的規定動作,上面提到的深呼吸、聽聽安靜的音樂、一場瑜珈,同樣都可以當作舒緩心情的療方。
冥想應用中做的好的幾個大多來自國外,英文引導并不適合我們,聽不懂反而讓人煩躁吧。
二、讓運動融入生活習慣,這里有 25 個應用
圖:Giphy
多巴胺就像是人體自己分泌的“興奮劑”,帶來快樂,改善情緒。而促進多巴胺產生的途徑有很多,購物、喝咖啡、香蕉等食物都會有促進作用。
運動之所以被看作是促進多巴胺生成的最佳方式在于,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可以促進更多的多巴胺分泌,推動用戶完成更多運動,更進一步促使多巴胺分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互聯網能給你的漫漫健身路帶來一些幫助嗎?我們評測了 25 個應用并有一些發現。
需要補充的是,很多時候道理很好理解,但是為什么沒有辦法堅持運動呢?問題在于你可能太功利了。
首先要明確脂肪不是敵人。最近的一項研究或許能讓一直運動也沒瘦下來的人輕松一些:脂肪也不是什么用都沒有,它可能會在癌癥面前增加人的存活幾率。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免疫學家 William Murphy 和腫瘤學家 Arta Monjazeb 領導的團隊最新的研究表明,盡管肥胖會加快免疫系統的衰老、促進腫瘤的發展、造成 T 細胞的功能紊亂,但是肥胖也會提升免疫療法的效率,讓肥胖的癌癥病人在接受免疫療法的時候有更好的表現。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 11 月 12 日出版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
Murphy 的團隊發現,由于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名叫瘦素(Leptin)的激素,因此超重的動物和人體內這種激素的水平都比較高,而這種激素會對免疫系統造成影響。 Murphy 的團隊懷疑瘦素會讓 T 細胞上面的 PD-1 變多,結果就是一般情況下胖子的免疫系統會比正常人更差。這雖然看起來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一旦用上抑制劑之后,T 細胞一下就被激活了,壞事兒反而成了好事。
已經有無數的研究和事實告訴我們,《超級減肥王》這樣的節目中,節食和超大運動量達成的減肥神話一點也不可靠。一言以蔽之,單純的將減肥當做運動的唯一目的,往往適得其反。
如何把健身當做習慣,融入日常生活里面,變成健康的一部分?我們評測過一些應用。
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于,運動需要持續不斷的正向反饋,你才會有動力進行下一次訓練。所以你可以準備一些追蹤身體狀況的設備比如 Apple Watch。
關于健身數據的追蹤,Gyroscope 依然是值得推薦的應用。Gyroscope 是一款像“平臺”一樣的應用,它自己本身并不產生數據,只是把你現有服務的數據進行整合,生成特別好看的圖表。
它可以集合比如 Moves、RescueTime、Fitbit、Withings、Runkeeper 等等眾多量化自我的應用,然后把你每天去了哪里,走了多少步,健了多長時間的身,吃了多少熱量,體重、心率的變化曲線統統記錄在這一個 App 里面,然后每天、每周、每月形成一個報告,圖表很有設計感。
舉個例子,我今天進行了 30 分鐘 HIIT 訓練,這種訓練就是要心率會一下沖到 180,然后降下來,如此反復才有效果。你想知道自己鍛煉到底有沒有過量?會不會運動量太小了,只是你自我感覺良好而已?這一些都能從心率變化的曲線里看到端倪。
Gyroscope 會把這些數據做成可視化的圖表,每天瞟一眼就夠了。它會讓人更容易關注運動的效果,讓我專注在“下次怎么練得更好,什么動作我需要改進”上,而不是每次都卡在“要不要開始鍛煉”的心理障礙里。
三、長期的快樂建立在對生活的信心上,如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別人的習慣不一定適合你。
你的生活中可能會面臨很多自我對抗,比如嘗試去養成新的習慣,以展現“做更好的自己”的決心。如果嘗試總是以失敗告終,或許你應該思考的是,這些“好習慣”是不是必須的?
比如一個完美的早晨是生活必需品嗎?
圖:Giphy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其實是食品公司的宣傳結果,事實上跳過早餐完全不是大問題,甚至可以延長晚間的代謝狀態,對新陳代謝有好處。
Morning Routine 一定是代表積極健康的嗎?早晨的規律不一定會讓效率提高,有可能早晨緊張到下午就會疲倦。生活節奏不是制定出來的。
“21 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早已經被證偽,借助軟件養成新習慣不容易,我們試了上百應用,最后只有 8 個堅持超過半年,這里是完整的評測文章。
假期結束,新一年的工作開始——立下調整作息之類的習慣養成目標,總是有一種儀式感。我們將“習慣的養成與戒除”列入恢復元氣的方法之一,還是因為,或許這種儀式感能讓人擁有一些動力,面對周一,以及那些在過去一個多月里堆積下來、“年后再說”的事情。
習慣的養成和戒除,似乎都不是一蹴而就、有捷徑可走的事情。為了讓你在這個過程中稍微輕松一點,我們為你找了一些可以改變生活習慣的工具和方法論。
當然堅持重復動作也是最難的部分了,有時候形成某個互相督促和激勵的小團體,甚至從個人信仰上獲得力量也都是有點作用的。
小打卡:呼朋喚友,互相督促
找一群人一起相互激勵,小打卡是目前最好用的工具。你不需要下載應用,在微信里下拉打開就能用,打卡完畢之后分享到群里也很方便——一般來說,這種相互激勵的小團體都會互相監督,因為擁有類似的目標,你微不足道的進步或者堅持,都會被彼此看見。
但是風險也是有的,一旦打卡斷了一天,想要接上這口氣,就不太容易。習慣這個東西,養成需要一鼓作氣、一直堅持,一旦泄氣,功虧一簣不說,可能還會整個人坍塌下去。
到底多久能養成一個習慣?這沒什么規律可循。倫敦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Phillippa Lally)的一項研究表明,志愿者習慣自動化的時長不一,有人 18 天就養成習慣,有人到 84 天實驗結束都沒有成功。這也和習慣本身的難易程度有關。
如果總是早起失敗,你可以試試說服自己,不需要全天醒著的任何時段都充滿干勁。與其早起之后打了三小時哈欠、直到睡了午覺才能正經干活,不如睡到自然醒,再好好利用神清氣爽的時間。
我們曾經嘗試過數百個與個人習慣養成相關的應用,選出幾個用了至少半年、經歷換手機還在繼續并且確實對自己的習慣有所幫助的。
四、計劃為什么遲遲不能兌現?戰勝拖延癥的 29 條真相

圖:Giphy
“把計劃變成行動的關鍵在于,知道完成一個具體目標的時間和地點,這些確切的信息會增加你跟進目標的動力。”企業顧問 Peter Bregman 在《哈佛商業評論》撰文寫道。
換句話說,就是別把時間浪費在做計劃、準備 GTD 應用、挑選合適的手賬這些“看似很重要實際上在拖延”的功夫上。你需要的是,確定接下來最近的一個需要交付的任務目標與時間點,快速地進入狀態。
我們曾經花了一些時間在對抗拖延癥,總結了與拖延癥相關的數條生活真相,還有一份戰勝拖延癥終極工具指南。
其中的一些,值得加粗拎出來放在這里。
1. 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哪怕當時其實無所事事。
2. 別指望自己成為一個高速運轉的工作機器。想把拖延的狀態趕出生活,前提條件或者終極目標,都是讓人像一個正常人類一樣生活,沒有那么多額外的負擔(來自拖延的焦慮)。
3. 早起真的有用,但是你要是天生不適合,那就算了吧。同樣的,如果你天生不適合做計劃,就別把時間浪費在計劃上。
4. 別執迷于自己完成了多少個 to do。還是那句話,分清輕重緩急,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最容易完成的事情。
5. Deadline 不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你需要理清楚思緒,我們推薦一個應用
用線條的延伸把你頭腦里一片混亂的邏輯展示出來。相比用紙筆手繪,在手機上做這件事的好處就是能隨時隨地進行,免得自己找個借口又拖延過去了。
Mindnode (iOS | Mac)算是 iPhone 上最值得推薦的思維導圖應用了,主要是因為它很簡單,而且很輕。在畫布的中心鍵入你計劃要做的事。在屏幕上輕輕一拖,就能展開步驟了。
如果這個目標很宏大,那就把它分解成多個層次。但不管怎么樣,都請用最精煉的語言記錄。因為 Mindnode 只是用來整理思路的工具,而不是寫計劃書的。同時記住不要偏離了自己的中心,免得又被碎碎念又打了岔。
簡潔是 Mindnode 最大的特色,它讓你可以專注地完成你的計劃。
五、年末大整理可以做完,這里有一份關于房間和數字空間的整理指南
圖:Giphy
東西太亂,不論那是衣櫥里的衣服,還是電腦桌面里的文檔和截圖都會影響人的心情,為已經不易的新年回血帶來更多挑戰。
英格蘭諾桑比亞大學有個專門研究囤積癥的小組,他們進行了一項覆蓋約 850 人的調研報告,結果顯示數字囤積的程度同樣和壓力水平呈正相關。
關于整理這件事,我們在年前整理了十個方法論和數字工具,試圖幫你理清自己和所在空間的關系。
但年前怕是沒有多少人來得及收拾好一切。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現在是時候完成未竟的整理。完整版指南請看這里。
如果想要輕量級一點,可以考慮做個簡單的假期視頻回顧,以及照片整理。
1、每天一秒,每月收獲一個回顧小視頻
1SE(iOS | Android)是一個免費的相冊應用,系統會自動識別出當日拍攝的視頻、Live Photo 和照片,你只需要手動挑選每天的一秒精選,隔一段時間后,選取對應的日子,這段時間內的回顧視頻就自動生成了。
如果每天都記得篩出精選,記錄下當日的心情、經歷 ,一年下來就是一部詳細的日歷。當然你大概率會和我一樣,直到想回顧的那一天才開始一天天的填照片進去——花上兩個小時,一年的回顧也能做完。


2、假期拍下的冗余照片,這個應用幫你自動篩選
整個假期,我都在使用 Gemini Photos(iOS)整理手機里儲存的五萬張照片,這是是一款付費應用,免費試用三天,之后按月訂閱的價格是 22 元/月。Gemini Photos 簡化了篩選的過程,但是事實證明囤了這么多照片,三天是絕對不可能整理完的。
它有兩種整理圖片的方式。
1. 掃描你相冊里的所有照片,但保證照片在本地而不會上傳到云端,這里你需要自己做個選擇。之后它會自動識別出相似的照片,比如同一個角度的自拍、對著自家貓或者娃連拍了幾十張,相同的都會被劃進一組。系統會自動推薦你保留最佳的一張,剩下的只需點一下就會被移進廢紙簍。最開始你可能還會左右對比一下整組照片,刪上了癮之后就干脆信任系統的判斷好了:畢竟同一角度的自拍表情的微小區別,即使是對你自己都沒什么用。
這是它最有用的功能,可以處理相當一部分多余的照片。
2. 第二種整理是截圖。它默認屏幕截圖是沒什么用的,將截圖自動歸入一個文件夾,哪張不要刪哪張。都處理完了之后,你可以像用 Tinder 一樣掃整個相冊里的其它照片,要或者不要滑動一下手指即可。

這大大簡化了刪除照片的方式,你只要記住上滑是保留,下滑是刪除,而不是反過來。所以如果整理會讓你心情好,Gemini Photos 會讓你獲得直接的快感。
假期里你應該又囤積了不少照片和視頻,整理好了再上班,神清氣爽。
六、少用點手機會讓生活更好嗎?我們做了一次實驗
手機帶來的方便與干擾是一雙難以取舍的矛盾。
Facebook 首任總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曾說社交媒體從一開始就是個關于成癮的生意:“我們每隔一會兒都要給你點多巴胺,比如有人給你的照片或者更新點贊、留評論之類……這套機制正在改變你與社會的關系、改變你和其他人的關系。”
玩手機會讓人開心,刷刷短視頻打打游戲游戲,只需要耗費時間就行了,這是最廉價的快樂。
演員 Aziz Ansari 刪除了手機上的大部分應用。他在接受 GQ 采訪時的回答也描述出了很多人的心理狀態。
“當你去查看 Instagram 新的回復或者《紐約時報》又更新了什么內容的時候。其實你在意的根本不是獲取內容,而是著迷于那種看到新事物的感覺。你都沒有辦法控制你自己。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改變這種行為模式,刪除那些軟件,完全不去想起它們。我這么做有好幾個月了,我開始讀書...很見效,我享受那種真正把東西記在腦子里的感覺,而不是在互聯網上看到了海量信息,但什么都不記得。”
可以肯定的是,完全拋棄掉手機也是不對的,更高效率本身不是錯事。像 Twitter 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說的,他需要長期的正念練習,才能離開手機 20 分鐘而不嚴重焦慮,則是另一個極端。
我們通過一場為期 7 天的生活實驗探討了這個問題—— 我們何種程度上受到沉迷手機的影響?又有什么辦法可以擺脫?這里是完整的實驗報告。
和手機成癮一樣,購物也不一定能夠讓你快樂
熱愛購物是人類的本能。多個研究顯示,購物和美食一樣可以激活大腦分泌多巴胺,但是和無休止的刷手機一樣,購物、買流行的東西帶來的也不一定都是快樂。
社交媒體會向人們施加壓力來花錢買他們沒有的東西。 我真的想讓大家安心,他們沒必要每個月為了時尚而花一大筆錢來讓自己看起來很潮,不再有“上一季”的東西。真正的時尚從來不是那個樣子。
——《社交媒體為什么正在毀掉你的生活》Katherine Ormerod
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征集快速恢復元氣的方法時,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到,電商恢復發貨,又可以買買買,就已經讓節后回去上班充滿動力。
但是隨著隨著購物成為習慣,一次購物能帶來的刺激越來越小。獲得同樣的快樂,你要越買越多、越買越貴。
為了讓自己不要在快遞堆里被“又亂買東西”的沮喪淹沒,我們有一些小技巧,比如:
避開購物高峰,延遲購物計劃。一年到頭,電商不斷用各種名頭造節,造成這次不買、錯過一生的錯覺,但實際上不僅囤積的洗發水沐浴露之類的并沒有你想象中消耗快,那些覺得之后出去總會用得上的東西,往往也都用不上。
降低應用的吸引力可以有效減少你的購物欲。iOS 系統本身就提供了讓屏幕完全變灰的功能。你可以進入 iOS 設置,在輔助功能的最后一個選項中將開啟色彩濾鏡設置為快捷鍵。
然后在進入淘寶里看一下,失去了顏色的淘寶是不是很難激發你的購物欲。另外你也可以刪掉所有購物應用,只用電腦上的瀏覽器購物。
在淘寶京東之外的網絡空間看看有沒有評價,比如什么值得買、閨蜜網或者美國絲芙蘭官網(美妝品個人護理品評分和評測)、虎撲(可能有一些運動鞋討論)、DPReview(相機評測)。英文沒問題的話,選擇就更多了。

七、長時間對著電腦影響身心,有 14 個方式可以緩解不適
假期結束之后,高強度的工作又要回來了,BBC 援引北京師范大學一位研究員的報告稱,中國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 2000-2200 個小時,遠高于美國(每年 1790 小時)、荷蘭(1419 小時)、德國(1371 小時),甚至日本(1719 小時)。
你可能很少關注到,自己居住的空間,和使用的工作工具(電腦和桌椅)會影響自己的大腦。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201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亂哄哄的房間影響到注意力和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
惡劣的生活環境的確與人類健康有或多或少的必然聯系,生理和心理上,壓力水平、焦慮與否和注意力。
就像為了擁有一個好的睡眠,需要一些簡單的準備工作——準備一個能舒適躺下的環境,柔和的燈光,有良好遮光度的窗簾,有條件還可以再點上香薰。
我們找了一些科學研究,總結了 14 個技巧和方法幫你緩解長時間工作帶來的不適,完整版的報告請看這里。
1、好的坐姿和降噪耳機同樣重要
職場人士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電腦桌前,不恰當的坐姿,比如駝背、腳騰空、小臂低于桌面僅靠腕關節部位搭在桌面上等,會對腰椎、頸椎、手腕造成額外負擔,腰肌勞損、頸椎鈣化等疾病也隨之而來。
康奈爾大學人體工程學實驗室主任 Alan Hedge 教授曾建議這類職場人士應該配一把合適的工學椅。但顯然不是每家公司會給員工配或者允許員工自帶工學椅上班,那么知道工學椅的工作原理并適當地應用于日常工作是一個折衷辦法。比如工學椅提供的高度、傾斜角度、手托高度調節等功能,目的都是讓你盡可能的處在一個延緩工作傷害的坐姿之下。

適當彎曲且向后傾斜的椅子,不僅能間歇性的緩解脊柱負荷,還會在這個過程中重新分配大腿和軀干的壓力,有助于血液循環。而當座椅的高度可以調整之后,眼睛應能直視顯示屏上沿,且與屏幕保持手臂長短的距離,如果屏幕太低可以用支架將其抬起。與此同時,雙腳務必有支撐物,不能懸空。理論上,手腕和小臂應騰空平行于桌面,肘關節處最好有扶手支撐,減少肩胛和手腕的壓力。
在開放式的辦公室,我們通常無法阻止自己被其他人的談話內容所吸引和帶入,或是當我們想集中注意力時卻經常被其他人打斷和打擾。適合專注工作的理想工作環境并不是沒有一點噪音的安靜環境,而是一種不會受到他人打斷和干擾的環境。
有一些低成本的方式可以讓你在辦公室的時間變得更加舒適。比如自己買一盞臺燈,買一些健康的零食,買一個墊腰的枕頭綁在椅子上等等。
一副降噪耳機則能在幫你隔絕辦公室的噪音的同時,營造一種“我正在忙、別找我閑聊”的氣場。
2、如果你是在家工作的人,有份指南可以幫你
有不少方法能幫助人成功地在家里工作,這里有一份親測實用的指南。
總結起來是這幾點:
為這一天打扮起來;
不要在工作的地方睡覺,找一個離你臥室遠一點的地方來工作;
做好一切準備,包括但不限于:在徹底地脫離辦公室以前,讓公司的 IT 部分和管理人員檢查一下,你否已經有了遠程工作的全套軟件;
頻繁溝通;
排除干擾:把干擾隔絕在外。如果你在家工作,一定得劃清(并且強調)界限,向你的家人和孩子解釋你的工作區域是禁止入內的(這一點最好也告訴你的貓);
當工作結束時,徹底地把它放下:把工作和休息攪在一起會讓你陷入從來不“關機”的危險,可能會導致你心力交瘁,因為覺得自己從來不休息而陷入沮喪。
一個友情提醒是,臥室里點的薰衣草精油,不要放到書房去,除了香甜的睡眠之外,你還會收獲滯后的工作進度。
3、改善電子設備和房間的燈光,能幫助入眠
“褪黑素會引發睡意,控制體溫。但它只有在天黑后到天亮前這段時間分泌。研究人員認為,褪黑素的規律分泌有助于維持晝夜節律的規律性。”
《How To Fall Asleep Fast 》
正常情況下,當我們感知到的藍光減少,褪黑素將開始分泌。但人們每天都在用的電子設備自帶的藍光將降低人體內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影響入睡時間和質量。
所以理想狀況是,睡前盡量不要玩手機。如果做不到,又想睡得好。可以在夜間調低所有電子設備的亮度。
比如,蘋果手機在 iOS 10 更新的夜間模式,會根據設定好的時間,自動降低屏幕光照。類似的還有適用于 PC 的 Flux 應用,在夜間將減少電腦熒幕的藍光。
臨睡前盡量降低房間亮度,使用昏黃的燈光也能幫助褪黑素分泌。
八、下一場旅行并不遙遠,用這份指南計劃一下吧
圖:Giphy
假期一過,春暖花開也不遠了。隨手規劃一下,下一個假期說來就來。
旅行計劃往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其實不然,我們在去年國慶為你總結過一份快速旅行指南,43 個應用可以解決幾乎所有旅行問題,完整版指南請看這里。
尋找旅行的靈感,我們還推薦旅行指南《孤獨星球》推出的 iPhone 應用 Trips,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達人的游記分享。
Trips 社區將游記分成了公路旅行、登山、冒險、城市、遺址等多個旅行主題,你沒法訂閱某個主題的更新,但是可以在探索頁面里,找到每個主題的達人,關注他的動態。在主題探索的文章集合頁面,重點也仍然是游記的封面圖片。
《孤獨星球》邀請來的旅行達人貢獻了一大批質量精良的圖片內容,翻著翻著會讓人生出“想要出發”的靈感。更新不算頻繁,但是足夠。

除此之外,小紅書(iOS | Android)上的旅行分享以及 OTA 的特價機票集合也都是旅行靈感的來源,如果你并不是追求一次性深度游覽好幾國,而只是想出去走走,小紅書已經成為比窮游、螞蜂窩等中文游記社區更實用的攻略來源。
關于旅行一切,我們曾經做過一篇涵蓋方方面面的指南,點擊這里可以自取。
看看宇宙星空,更愛這個世界幾分?
美國航天局開發了近 50 個移動應用程序,涵蓋游戲、教育、日歷、資訊、天氣、直播和視頻內容,所有的內容都是免費的。
比如 NASA’s Spacecraft 3D(iOS | Google Play)和 NASA 3DV(iOS | Google Play)。前者是一款航天器模擬應用,下載打印目標圖紙,將其放置在任意平面之上,并用相機對準,好奇號火星車或哈勃望遠鏡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你還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如果英文閱讀沒問題的話,可以下載一個 NASA visualization explorer(iOS | Android ),這是 NASA 定期更新的科普應用。觀宇宙之大,仿若心身皆不在此地。

以上就是我們推薦的恢復元氣方法。
開工愉快!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好奇心日報(ID:qdailycom)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