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徐聰,來源:一條
原標題:90后廣州妹子的頂級剪紙
陳粉丸,來自廣州的90后紙藝藝術家。
一張普通的A4紙通過她的手,能做成立體書、做成三維飛龍,打開她的書更會有搖曳的樹葉飄落,有貼著面膜縫了針的臉,有可觸摸的骨骼。
“我腦海中最溫暖的畫面是媽媽摸我的頭;爸爸送我去上大學,在門口朝我揮手告別……”
為了表達記憶中父母對自己的愛,她更是在紙上刻出上萬雙手,意味著要把生活中的溫情細節全部牢牢攥在手里,是溫暖、是愛、也是對生命的無限感激。
這幾年,她的作品引發了國內外眾多美術館、博物館的關注,還登上了TEDx的演講舞臺。從大學考研失敗到建立工作室做自己的個展,陳粉丸堅持了五年,還在繼續。
我在學生時代用紙創作時,初衷是很樸實的,因為它很便宜。
紙是很環保的材料,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它可以生生不息的在地球上循環,所以我很執著于用它創作。
我常說自己是一個“紙做的藝術家”,從2013年開始用紙這個材料去創作,簡單說就是把一張二維的紙,變成三維立體作品。用紙作為材料,去做一切創作。
通過手來傳遞愛
我是個敏感的人,幾乎我的每個作品中,都有“手”的元素出現。
“手”對我來說是一種愛的象征,在我的腦海中,最受打動、印象最深的瞬間,都是因為手這個器官的介入。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們非常內向,不善言辭,很少說我愛你。我腦海中最溫暖的畫面是媽媽摸我的頭;爸爸送我去上大學,在門口朝我揮手告別;或是他們挽著我走路……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愛,通過手流露出來,手是一種愛意的表達。
漸漸地,它出現在我每一個作品中,成了一個符號。
《創造烏托邦》 2017
《創造烏托邦》是由一萬個手語的動作,拼湊出來的一百朵蒲公英,每一朵都表達了一句詩。
《生如夏花》250cm*250cm 2017
花代表自然,人在一雙雙手的環繞中,人與自然構成一個輪回的循環,連綿不斷,生如夏花。
在這個作品中,我想探尋生命的意義。
《鳳凰》 2017
在《鳳凰》中,我用銀色的材料做成手的形狀,如同一面面鏡子,組成了一只鳳凰。
觀眾可以在其中看見自己,這種從視覺上帶給觀眾的想象力,是我想去探索的東西。
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
提起傳統印象中的剪紙,可以想到紅色的鏤空窗花。
現在的紙藝是從傳統中,衍生出來新的創作方式,對紙進行雕刻、塑形。在紙上雕刻后,將每個獨立部分組合成立體裝置。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面,它變成了立體三維的裝置。
我的書桌就像是一個手術臺,上擺滿了手術刀、眼科手術用的剪刀,我用這些醫用器具,在紙上創作,用刀劃下去的時候,像在紙上做手術的感覺。
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從平面雕刻而來的。
《身體》之一 2015
《身體碎片系列》 2016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身體很差,一陣風吹過來感覺自己都要散架了。我將那段時間的感受和心情都記錄下來,開始探尋復雜的身體構造。
我找來中醫穴位圖和解剖書學習,把身體的器官,血管的紋路和走向,體現在了作品《身體系列》中。
當手術刀在紙上劃出痕跡,紙的纖維被破壞,呈現出新的形象時,會感覺重生,被治愈。
《靈魂出竅》系列 2016
我曾想,人的靈魂到底長什么樣子呢?
達芬奇為了研究人體,跑到墓地里偷偷解剖了30具尸體,當他一層層解剖到最后一層時,只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人的靈魂不在里面?
于是我就想做一個靈魂吧,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
手工書
從手工書到大型裝置展
我從小接觸繪畫,大學在廣州美術學院,學習版畫和書籍藝術。
那時候課程中需要操作軟件,但我不擅長用電腦,剛好有門手工書的選修課,就報名了。結果特別喜歡,連上了三個學期。
在手工書上,我做了很多上的探索,用布、綜合材料,拼貼、縫紉......
《流溢的書》
《平面》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手工書。
我征集了陌生人、朋友和家人的面孔,打印成照片,把五官剪下來重新拼湊成一張張臉。用外科手術縫合的手段,把面膜縫在上面,揭開面膜可以看到奇奇怪怪的臉,有種千人一面的感覺。
《鏡》
《生命樹》2016
畢業后,我考了兩年研究生,但都落榜了。那段時間感覺很受挫,人生也很迷茫。便和父母約定好,花三年時間做一間工作室,保持學習的狀態創作。就這樣,工作室在海珠區老宅的頂層落成了。
起初每天接些小單子,一邊維持生活,一邊專注對紙的創作。
創作中也有迷茫的狀態,但好在我是個樂天派,很快調整了心情堅持下來了。當工作室運轉到第三年的時候,便有些展覽邀約找上門。
在創作大型裝置時,首先要畫一幅整體作品的思維導圖,再畫出整體的草圖,緊接著畫作品的分解圖,包括作品的“骨架”,用來支撐整個立體裝置的核心架構。另一個就是細節圖,精確到每個鱗片的尺寸和形狀。
接下來是拼接和組裝,最后布展。作品都是可拆卸、可循環的,紙這個材質要考慮到損耗,有時候要對一些細節進行修補。
《不息》 2018
《不息》是我2018年最滿意的一個作品。
我一直思考,怎樣才能做一個可以無限做下去的作品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龍”是中國人傳說中的形象,它是個無限的存在,沒有具體的尺寸。
作品的概念是“無限”的,我設計了組合積木的方法,龍的身體一共有三個型號,用拼接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可以放在不同的展廳中,隨意改變方向和龍的長度。它基本符合我的期待,我想我會一直創作下去,期待有一天它會變得很強很強。
在邊框中游走,突破自我
5年里,我在選修課上與紙藝結緣,到今天紙藝成為了我的事業。從手工書作業,到今天的大型立體裝置。紙藝將當時迷茫的我,帶入到了新世界。工作室也從一個人,發展成了一個團隊。
慢慢地開始接一些商業合作,這像給你一個命題作文,讓你在設置好的條件下去創作,多少有些束手束腳。慢慢做得多了,我發現在邊框里創作,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一旦你能在邊框中創造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突破自己,就能帶來新的思維。
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也會先設定一個范圍,再去突破它。
《藍色耳朵》 2017
起名為粉丸,并不是因為我喜歡粉色,是因為我喜歡吃摻了粉的丸子,結果被潮汕男友嘲笑,那不是純正的肉丸,于是便有了粉丸這個名字。
至于作品中,為什么用了很多粉色。初衷是我想突破自己,看看用一個不喜歡的顏色,能創造出什么樣的作品來。我把所有東西,都用粉紅色來呈現,不知不覺做得多了,卻開始喜歡這個顏色了。
今年工作室走到了第五個年頭,我的拍檔兼男友給了我很多支持,他讓我學會接受更多的視角和觀點。我們會一起創作、討論,他屬于執行部,負責作品落地實施的程序,我負責創作,我很感謝他一路以來的支持。
我常在作品中用到八邊形,因為覺得這是我目前的狀態,圓形對我來說是最完美的形狀,我希望在創作中不斷探究作品的更大可能性,不斷打磨自己,直到變成最完美的圓形。
圖片提供:陳粉丸、尹興霖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一條(ID: yitiaotv)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