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年底集體大裁員的潛在原因
原標題:互聯網最慘的一年!美團,知乎,京東等相繼裁員,哀鴻遍野
這個冬天不算冷,但讓人感覺卻是心如刀割。
宏觀經濟不景氣,連以往強勢的樓市也跌跌不休,各種虐心的事兒集中爆發,好不容易熬到了年底,琢磨著拿個豐厚的年終獎回家過年,沒想到一輪裁員大潮又來襲,首當其沖的是“燒錢大戶”互聯網行業,獨角獸企業員工紛紛淪為炮灰,一時間哀鴻遍野。
按常理說,年底裁員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互聯網巨頭們在年底如此頻繁裁員實屬罕見。短短幾個月時間,從京東、知乎、錘子、到近期的美團、摩拜、斗魚,趣店等至少超過11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傳出裁員消息,領域遍布電商,智能手機,交通出行,社交娛樂,知識付費等多個熱門行業,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不禁要問,難道互聯網商業模式要涼了嗎?
事實上,企業年底裁員的終極原因無非就是一個“錢”字,尤其是大型企業,體積龐大意味著現金流壓力更大,別看很多大公司外表光鮮,實際上管理層的壓力未必比創業公司小,因公司處境艱難迫不得已合法裁員可以理解,但處心積慮地逼迫員工主動請辭,省掉該給的賠償實在是讓人心寒。
下面我們來深度剖析下這些互聯網公司年底裁員的潛在原因:
1、年底裁員省年終獎,年初再招成本低
有不少公司裁員都是為了省去年底的年終獎和福利,對于新來的員工或者是正在培訓期的無所謂,因為還沒有正式入職或者入職時間較短,所以并不存在年終獎和福利的問題,對于資深的管理層和重要崗位的技術型人員影響也不大,這些支出都是必不可少的,影響最大的是6-12個月而且能夠快速上手的崗位人員。
正常來說,流失一個員工再招聘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平時沒什么大問題,管理層基本不會考慮裁員的事兒,一到年底,每個員工的年終獎福利支出遠遠高于再招聘成本,還不如年底裁員年初再招更劃算,但這樣“卸磨殺驢”的公司一般名聲不會太好,所以很多大企業不敢大方承認裁員,怕招人話柄,于是美曰其名為“人員優化”。
2、末位淘汰制,績效不達標人員優化
末位淘汰制算是行業潛規則,尤其是銷售行業淘汰率更可怕。這樣的人員優化可以理解,畢竟公司也要賺錢養活員工,績效不達標有很多種原因,自身能力不夠,產品競爭力下降等等,但作為公司管理層來說,KPI績效是能力的唯一體現,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創造價值永遠是保持競爭力的最佳籌碼。
像京東,BAT這些互聯網大廠,工資待遇福利好,但另一方面工作競爭壓力大,正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知乎大規模裁員并不意味著公司發展不行了,而是因為業務快速擴張導致的人員水平層次不齊,加上知乎商業化時間太短,很多模式還在探索中,末位淘汰,精簡人手也是權宜之計。
3、年初快速擴張,現金流緊張
年初快速擴張導致的現金流緊張是互聯網公司的通病,樂視的前車之鑒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于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快速擴張需要良好的盈利模式作為支撐,頭條擴張很兇猛但確實能賺錢,而像美團,摩拜這樣的服務型企業,要么燒錢補貼太瘋狂,要么重資產太多,現金回流壓力驟增,基本上就是靠融資續命。
還有一種快速擴張就是追風口,粗放式野蠻生長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招人才,拼命拓展業務,做出漂亮數據謀求下一輪融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誰更快就能先入為主搶占市場份額,斗魚,摩拜如今的裁員就是當初風口擴張留下的后遺癥。
4、迫于年報壓力,給投資人交待
上市公司裁員大多是這個原因,因為上市公司與普通公司最大不同在于監管,普通公司經營不善大不了關門倒閉,但是上市公司沒那么簡單,不僅要承受年報壓力,股東內部壓力,證監會外部壓力,還要承受公眾輿論壓力,銀行債務壓力等,上市公司外表光鮮,實際上有很多都是債臺高筑,總歸兩個字“缺錢”。
對于美團來說,花了一大筆錢收購摩拜已經是大傷元氣了,要想實現盈利也不可能那么快,不裁員節省開支,財報不好看投資人這邊交代不過去;京東的形勢更嚴峻,劉強東個人形象危機引發的集團震蕩,相信管理層年報的壓力也不小,先渡過眼下難關比啥都重要。
5、產品業務線升級,結構調整轉型
有很多互聯網公司一下子砍掉整個產品線,業務線的人員,代表性的是知乎,美圖和錘子,其實根本原因在于互聯網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原先的戰略決策推進不達預期,或者當某個部門,某個產品線不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時候,整個部門變相裁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早幾個月前,美圖CEO吳欣鴻宣布調整變圖的組織架構,將成立社交產品、美顏產品、智能硬件產品三大產品事業群,但是整個策略調整相比競品來說還是較慢,導致裁員一波接一波,同樣命運的還有錘子,手機銷量未達預期,融資未果,銷量不順,業務轉型,大批裁員是可以理解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寒冬”之下優勝劣汰將進一步加劇,裁員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前進的方向,重拾生活的信心,等待春天到來比什么都重要。
數英作者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