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的綜藝《荒野會談2》,文案清醒,與打工人狠狠共鳴
最近,由知乎出品的首檔荒野系青年談話節(jié)目《荒野會談》第二季迎來收官,《荒野會談》第二季由李雪琴、席瑞、熊浩、沈奕斐、賴冠霖、陳鴻宇等擔任嘉賓,節(jié)目圍繞當代年輕人關心的焦慮、社交、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進行討論。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答案也并不只有固定的一種,在荒野中談論天地,找尋那些開闊的人生答案,《荒野會談》就是這樣一檔綜藝。
嘉賓們分別對社交狀態(tài)、年齡思考、親密關系、心智問題、工作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度討論,每期圍繞一個主題,一切談論都有極強的包容性。
“年輕人為什么喪失了社交的能力和意愿?”、“是不是一代小孩比一代小孩都更早熟了?”針對這些年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嘉賓們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金句頻出。“北大才女”李雪琴的發(fā)言清醒且自由。
比如關于社會焦慮,看完李雪琴的清醒發(fā)言,瞬間就不焦慮了。
我們時常在社交中
會把別人想得過于厲害
會不自覺地降低自我價值觀
而抬高對方價值感
關于自我價值:
當你把其他人作為名片的話
你其實會增加自己的焦慮
因為其他人在你眼中都是價值
關于人生理想:
我每天在灌輸自己,我在獲得時間
獲得會讓你,比失去更有快感
關于情感維系:
維持一段深入的關系
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時間成本了
我們現(xiàn)在真的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維持
而且它一旦不維持就容易消失掉
關于社會時鐘:
坦然地承認
我想跟上社會時鐘的節(jié)奏
也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
如果我們想優(yōu)雅地去跟時間相處
在我們邁出這一步的時候
我就相信這一步是我愿意走的
因為只有自己做出了選擇,
才能夠做到:優(yōu)雅態(tài)度,真我個性。
社交屬性它刻在基因里的,
因為它可以滿足你基因里對社交的渴求。
快樂是一個巨大的合集,
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情緒,
什么都想要會讓快樂變得困難。
不祝大家快樂了,
祝各位生命中常有煙火。
你的同齡人比你優(yōu)秀怎么辦?
如果他勝你一籌,則師之,
勝你過多,則 NPC 之 。
談戀愛就跟減肥一樣,
你越吃代餐你就越想吃正餐。
如果連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這件事都要精打細算,
那他還有什么是不能精打細算的呢?
節(jié)目還對各種話題進行深度探討,也誕生了很多金句文案。
新型社交興起,年輕人如何緩解「社交焦慮」?
我們從出生到死亡
是在失去時間還是在不停地獲得時間
大多數(shù)人都期望別人走向自己
而社交的第一步是學會主動。
關于不必過度社交內耗:
要在生活當中社交
不要在社交中生活。
隨著碎片化社交而來的,
是人際交往的厚度變得越來越稀薄。
效率原則
大大壓倒了意義生長。
關于消費時代,及時行樂與延遲滿足你會選哪一個?
我們對于未來的不確定
是如此之確定
因此需要額外儲備以消解焦慮。
每一個延遲滿足
后面都有一場及時行樂。
其實我們真正延遲享樂的階段,
就只是25歲到45歲這二十年。
當下的生活感受更重要些,
過去和未來都是比較虛假的。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職場焦慮有解嗎?
你對生活的要求
和你目前的生活水平
和你能承擔的后果是相匹配的。
我們要分清自己
是不喜歡工作,
還是不喜歡這份工作。
我們支持那些理性而勇敢的辭職,
我們不支持辭職浪漫主義。
人生的價值是
建設意義帶來的,
不是否定意義帶來的。
你的人生的價值不體現(xiàn)在
你工作的八個小時,
而體現(xiàn)在你下班后的八個小時。
為什么越長大就越不快樂了?
走一步算一步,
起碼還在走。
大家都擠在三條賽道上,
去博得上岸,
但這個人生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快樂不是生活的全部
它也不是常態(tài)
它只是情緒的一部分
其他任何其他情緒憂 思
那都是正常的健康的情緒
所以越長大越不快樂這件事情
是我們對于快樂的感知變得稀薄
我們意識到快樂不再是生活的常態(tài)了
終于開始正視除快樂以外生活的其它情緒。
你學會如何與世界告別了嗎?
如果知道什么時候死掉,
極有可能我這一生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籌備死亡,
那樣將喪失很多其他東西。
死亡是一個非常抽象的狀態(tài),
有時候我們討論更多是痛苦,不是死亡。
恰恰是因為死亡,
人間才值得。
我現(xiàn)在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就會想,
如果我明天死了的話,
我今天該怎么做這個選擇。
活著的意義是感受幸福、
分享幸福。
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世界,
你們不用擔心,
因為我精彩地過了幾十年。
有意義的工作和無條件的愛,
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途徑。
其它金句
關于親密關系:
在親密關系里遇到?jīng)_突爭執(zhí)時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沈奕斐
關于天真與成熟:
關于好奇心,有時候,天真比成熟更可貴
天真的人是「真」人,比成熟來得更為可貴。
——席瑞
關于理想與浪漫:
做一個生活的浪漫主義者,
做一個職場的理性主義者,一直成長,
然后有智慧平衡于上述兩者。
人生持理性的智慧,人生持感性的浪漫。
——熊浩
在碎片化社交下,面對面的深度交流十分難得。
面對社交困難,席瑞 說出了社交的底層邏輯,既要主動也要能接受拒絕。
社交是一個不看成功率的事情,
就是你不要去管我十次主動只有一次成功,
因為對于社交的獎賞來說,
我只要那一次成功就好了,
他就已經(jīng)很甘之如飴了。
——席瑞
我們要珍惜眼睛看著眼睛的時間
——熊浩
在節(jié)目中,一群人圍坐聊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別人的故事,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更多的可能面,在這場心靈洗禮中,重新審視自己,找到生活的答案。
還有更多金句等著你去發(fā)現(xiàn),總有一句話走進你心里。
作者公眾號:4A廣告文案(ID:AAAAIde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