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LGBT群體發聲”,該用多大的分貝?
而,我們選擇湊到他們的耳邊,慢慢說進心里。
和Blued的緣分,始于一種雙向的欣賞。
“看過Keep的#怕就對了#,就認定你們了。”當Blued團隊找上我們的時候,如此坦言。而他們的率真、敏銳、友善以及眼里掩飾不了澄凈的光,讓初次接觸就一見如故。
Brief很開放:不比稿,沒KPI,向LGBT群體輸出觀點,一場面向圈層內的品牌戰役。
懂行的人都知道,這對創意人來講,意味著多大的創作空間。我們也知道,用怎么樣的姿態能砸出更大的水花。正因為太知道了,才更得強摁住創意人想出挑的本能,一次次從追求新奇特的方向上硬拽回來。
回到真誠的原點,才能探尋到事物的本質。
影視劇常會給LGBT群體打上“特殊”的追光燈。
濾鏡下,他們都過著盡情享樂、奢靡痛快的名媛生活。
這其實是一種幸存者偏見。
現實中,更多同志朋友生活沒那么容易。
世界確是越來越寬容,但價值觀沖突、隱形障礙、暗處雜音,一個又一個問題仍然客觀存在于生活里,有的問題讓人冒火,有的令人困惑,甚至低下頭來隱藏自己。
Blued,作為溫暖港灣般的存在,一直以來讓迷茫的伙伴們心靈上有所依傍。如今更有一份責任感,向4000萬位會員傳遞一個明確且堅定的精神引領。
面對“定義”與“規則”,抗爭是一種力量,沉默是一種選擇。
而回應的本質是溝通,溝通的彼岸是和解。
內心的堅定,才是化解外界不確定的唯一路徑。如果說一個普通人最偉大的作品就是生活本身,
那么面對世界拋出的種種疑問,我們選擇——只用生活來回應。
影片里展現了在少年時與成年時兩個階段,對應著“問題”與“回應”兩個剖面。
還記得年少時第一次被問題包圍的感受嗎?
將少年時期作為故事講述的起始點,抓取青春期特殊的時間點,將性意識覺醒,自我認知,家庭責任,校園霸凌各個面向攤開來,四個少年的青春故事,折射出更多人曾經的困惑。
01
你喜歡男生?
02
這個世界能容納你嗎?
03
你不怕媽媽失望嗎?
04
為什么偏要不男不女?
是不是所有問題永遠都沒有答案?
我們用一種意象化的方式來表現成年期生活狀態,用主人公的一支現代舞串聯起所有人生活的轉變。
刻意不去強化成功這件事,因為成功是一種類似過去完成式的句點。而我們更想呈現出一種現在進行式的努力,不斷堅定向前延伸的力量。
我們不做承諾,只是給予一種正向的示范。展現出主人公通過堅持自己所堅信的人生軌跡,不斷努力,生活也一點點好了起來。
01
流汗的人,
是聽不見流言的。
02
永遠迎著光走,
陰霾遲早會散去。
03
愛,
就沒有敲不開的門。
04
只要起點是熱愛,
沿途冷暖都是助燃。
廣告通常要求的是直白,但我們這條片拍的很含蓄。
甚至慣例上,需要彈眼落睛highlight的全片題眼——“問題”,都藏匿在環境里。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而是為了點破“問題”不僅僅是主人公心中的投射,更早成為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存在于每一個角落,繞不開躲不過。
片子中藏著各種各樣的隱喻,蜘蛛網,垂死的魚,沙灘,礁石,大海……無需多加注解,每個人都可各自解讀。
其實這條短片有兩個版本,在真實投放的版本里,最后以主人公在新書發布會上的一段話來收尾,“問題常常橫在生活面前,有時會覺得過不去了。其實把問題留在原地,時間會帶你過去。”將主旨傳達清晰,這段話更是得到藍城伙伴不少的正向反饋。但我們仍任性地偏愛片首的這個詩歌版,的確表達確是沒那么直接,但詩的意境里容下了更多無法言明的深情。
小男孩沙灘上筑城堡
不知究竟該壘多高
才不會被下一個浪頭打倒
潮汐往復,礁石靜默
誰的腳印延至遠方?
大海還是大海
小男孩已不是小男孩
最后,非常感謝Chosen Production、施秋榮導演團隊的并肩戰斗!一路上有太多不容易,一起想辦法一起扛,到頭來全是回憶。
最后的最后,希望在這個非常時期,每個人都能用內心的堅定,來應對外界的不確定,保護好自己,保護好身邊的人。
品牌方: Blued
創意代理商:KARMA
首席創意官:kama
業務總監:Jean
創意組長:小豐
資深美指:Roc
文案:曼加
設計師:Jason、Levine
客戶副總監:Claire
資深客戶執行:Amber
導演:施秋榮
制作公司:Chosen Production
執行導演:王孟圓
攝影指導:蔣李易
攝影大助:楊超
燈光:曾祥周
美術:Lena
道具:孫宏永
監制:Micheal Wong
制片:Shihao
執行制片:葉輝
監制助理:Roy Wang
統籌場記:劉思雨
剪輯:薛鰻玲
作曲:Wynn
調色:Shadow Digital Hub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