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母嬰公益紀錄片:看見大山里的媽媽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
——這是柴靜《看見》中的一句話,而巧的是,“看見”本身正是感受的一種重要方式。
當都市女性生育話題占據我們大部分視野,城市女性在育兒、事業、家庭中的身份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意義。而在我們的視野之外,還有這樣一群女性群體:人均四個孩子,生育和養育,占據了她們幾乎一半的生命——她們是大涼山的媽媽。
2024年3月,我們完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公益項目。京東母嬰攜手《人物》,走進大山的深處,看看一個媽媽想要撫養寶寶健康地成長,到底還需要什么樣的支持。這里的媽媽們傾其所有的養育,卻對看似平常的育兒用品缺少了解。我們記錄著,講述著,希望讓他們的聲音,得到大山外的回響。
一、踏進大山,走進真實
為了更深入地洞察偏遠山區家庭的育兒需求,我們跟著京東采銷親身踏進了大涼山。一邊捐贈物資、科普育兒用品的使用方法,一邊見證了當地媽媽們真實的育兒日常。
1、育兒是一項7×24h的勞動
剛過7點,天蒙蒙亮,阿莫就要背起最小的孩子,送另外兩個女兒上學。她每天都要走5小時的山路來回接送孩子,這樣的生活,她已經過了7年。
回到家,她也一刻不得閑,還有大把的農活在等著:種玉米、打玉米粉、喂豬、喂雞......而剛滿1歲的老四,自始至終沒離開過她的脊背。
這每天連軸轉不停的辛苦勞動,無論具體在做什么,養育都是褪不去的底色。
四點,阿莫送孩子上學
2、育兒是一項漫長的馬拉松
曲木阿依,1997年出生,今年27歲。她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愛玩手機、刷短視頻,但已是5個孩子的媽媽。視頻軟件也隨著一個個孩子的出生,被她刷成了育兒頻道。
19歲初中畢業,她就聽家里的話結了婚。有些當年的同學去到縣城工作,但對她而言,生育似乎就是自己的全職工作。不停地生,再不停地養,不必自主選擇,一切便順理成章。畢竟在大山里的彝族家庭中,生養4個左右的孩子再正常不過。
曲木阿依背著孩子做家務
沙馬爾羅莫有四個孩子,丈夫一直在外,卻很少寄錢回來。她一直想外出打工,曾在四胎出生前,托人買好了前往深圳的火車票,卻在車站被丈夫攔下,因為孩子還小,不能沒人帶。
孩子還小,總有孩子還小。
沙馬爾羅莫帶著孩子學走路
“阿莫。阿莫。”
在她家的那幾天我們一直這么叫她,因為看其他人都這么叫。她一聽到,也總是笑盈盈地應答。
行程臨近尾聲時,她才告訴我們,她的名字是沙馬爾羅莫,那一直叫的「阿莫」,其實是「媽媽」的意思。
3、總有一份無限延期的心愿
劉小英一直有個未實現的愿望,就是考駕照。每天騎著小摩托接送孩子,總讓她心驚膽戰。但這也不是她第一次為孩子擱淺心愿了。
她是山里為數不多讀過書、打過工的女性,前幾年她曾投入5萬塊錢,在村里開了個磚廠。眼看就要盈利,卻發現自己懷上了三胎,經過深思熟慮,她還是關了廠。
劉小英專注地為孩子輔導作業
二、天真成長,以愛守護
面對如此困境,這里很少有媽媽表現出育兒焦慮;健康長大、比自己有出息,似乎是她們對孩子的唯一期望。
山里的孩子們也都無憂無慮,一到傍晚放學,就爬樹、玩水、和小狗賽跑,用笑聲把村莊變成他們的天然游樂場。
孩子天真爛漫的成長,總歸離不開母親遮風擋雨的臂膀。雖然條件有限,但媽媽們已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愛,再往前一步,需要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三、樸實心聲,自有回響
改善育兒條件、科普育兒觀念、實現媽媽們的自我價值......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但總要有人邁出第一步。正如片尾所說,一切才剛剛開始,讓這份愛心變成持續的力量,還需要更多人的一臂之力。
這支片子表達著媽媽們的育兒需求,更訴說著她們的樸實心聲。大山里的養育,就像媽媽們用愛與無數日夜悉心譜寫的淳樸歌謠,等待著大山之外的重重回響。
而我們相信,這回響,終將響亮。
快來掃描二維碼,為愛心助力
(數英APP用戶需點擊放大二維碼,長按識別)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