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央視:全程虛擬拍攝《航天之夜》幕后故事分享
航天,是人類最浪漫夢想和頂尖科技的結合。央視頻首播《航天之夜》晚會,在錄制和后期制作中首次融合應用虛擬制片、數字人參演等多項創新,打破時空限制,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其中,應用虛擬制片全流程體系創意制作的盛典主題短片更直沖熱搜。
大家在留言區驚呼:“科技的力量太牛了”“虛擬制片技術拍出了中國航天的強大”。
“藝術+技術”極致跨界
先來看下兩支短片!
短片《萬戶飛天》由演員何冰、楊易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與“世界航天第一人”萬戶展開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萬戶飛天
總臺記者王冰冰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陳麗君搭檔,共同演繹短片《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講述一粒種子從地球到太空的奇幻之旅。
兩支短片都采用博采虛擬制片體系創意完成,一支虛擬空間透視,一支虛擬失重再現,把場景虛擬化,虛擬角色擬真化。客戶方央視給于我們從始至終的信任與廣闊的創作空間,并積極推進前沿虛擬制片技術的創造性應用。
在LED虛擬影棚拍攝完成后,我們僅用一周多時間便提交成片,極大釋放了內容創作的生產效能。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6小時完成演員拍攝
虛擬制片是近幾年普遍應用在影視行業當中的制作手段。
借助實時渲染技術,虛擬制片讓傳統藍綠幕以及高難度的實景拍攝變得更加高效可控。主創團隊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實時合成效果,達成清晰的創作共識,減少制作盲區。
此次《航天之夜》系列短片,從創作階段我們便在全虛擬的航天博物館中進行實時Previz(預演),確定整部影片的敘事節奏、鏡頭運動、光影設計等各種細節。
?
這也是博采虛擬制片項目應用的標準流程,即從前端創作貫穿LED虛擬影棚拍攝,通過Previz、Techviz再到LED實拍,各環節數據貫通,高效保障創意的無損呈現。
制作完成的預演成片,在拍攝現場也能夠成為演員表演走位和臺詞節奏的實用參考,實現演員與攝制團隊的默契配合。《萬戶飛天》中,何冰與楊易兩位演員僅用6個小時就拍完所有鏡頭,這離不開虛擬制片流程的有效加持。
虛擬科技助力夢想表達
兩支創意短片中,不僅涉及規模龐大的航天博物館、巨型火箭,還有失重的空間站、充滿詩意的美麗田園,在有限的制作周期內,虛擬制片無疑是最高質高效呈現創意的制作方式。
正如總導演李煉所說:“實際拍攝會有很多物理的限制,尤其是像這次拍攝航天博物館,那么巨大的太空艙、火箭,如果實景拍攝,布光會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包含說它的收音條件以及大場面的這些調度運動,都會很耗費時間。”
通過虛擬制片技術,物理空間不再成為拍攝的限制,也無需等待周期不可控的后期特效制作,現場拍完就是最終鏡頭。
除了真人演出,兩部短片也有全CG鏡頭,需要數字角色參與。我們應用4D掃描設備,對演員進行頭部照掃,快速建立演員面部模型,匹配內容需求定制數字角色。
這種虛擬化的攝制方式,讓現場演員也獲得了全新的表演體驗。
曾參演眾多經典影視劇作品的國家一級演員何冰在采訪中分享:“我們在拍戲的時候,有時候會跟客觀發生很大的矛盾。比如說有些景你進不去,或者你進去之后可能(要拍)很快。比如今天要真在博物館拍,那就沒這么寬裕的時間了。而且咱們這么折騰的話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損害。這個技術的保障就讓你把注意力跟精力放在表演上。”
何冰表示,虛擬制片讓拍攝能夠變化萬千,節省時間人力的同時,想象力仍在,“為拍攝帶來極大便利。”
在短片《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中,越劇演員陳麗君扮演在空間站培育農作物的航天科學家,角色處在失重環境中,虛擬拍攝的優勢此時愈為凸顯。
全虛擬場景的一大優勢在于可以方便快速地實時調整場景角度、方位,通過借景營造不同的視覺效果。
現場拍攝時,通過虛擬場景、攝影機與陳麗君身形姿態的精準配合,輕松實現鏡頭前的失重感。演員無需吊威亞,既保證了演員安全,也充分釋放創意表達。
虛擬制片在近幾年已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影視廣告等視覺內容領域,由技術測試研討發展為面向創意與內容的全面回歸。
科技助力夢想表達,新的一年,博采將繼續以創意驅動技術迭代,用技術反哺創意自由,「內容+科技」催生富有生命力的驚艷視覺呈現。
最后奉上兩支短片的虛擬制作幕后,聽王冰冰、陳麗君分享虛擬拍攝初體驗。
視頻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