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派家居父親節:廚神老爸做了三道特別的菜
在父親節之際,歐派推出了一部反思短片《家長菜》。作為品牌方,歐派希望通過這則短片達到兩個傳播目標,一是發掘關注當代家庭問題,并傳達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強化“有家有愛有歐派”的品牌主張,二是向年輕群體進一步輸出歐派現代整體家居一體化服務的品牌認知。
家長菜
洞察源于我們看到的一個巨大的反差。
疫情情境下,無論是送行時的表白,還是醫院里的隔空擁抱,家人間「直接的愛意表達」引發無數感動。在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沒有什么比家庭帶來的力量和愛更特別和長久,我們從家庭中得到充分的愛與認同,從而更勇敢地面對生活挑戰。
可是反觀另一方面,疫情同樣也成為了家庭矛盾的放大器。當生活的秩序被打亂,不斷產生的焦慮與壓力造成家庭矛盾的集中爆發,語言暴力發生的頻次飆升,我們在表達愛意時不善言辭,但在表達憤怒的時候卻更加淋漓盡致,所帶來的傷害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傷人扎心。
就像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所說的,”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焙芏嗳送鶝]有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是一種語言暴力。
于是就有了我們想要表達的:拒絕語言暴力,倡導好好說話,讓歐派對每個家庭說出那句提倡——和家人說話就和裝修房子一樣,要一字一句,用愛定制
那無形的語言暴力如何借助一個載體、一個可能發生在每個人家里的故事來巧妙有力的呈現呢?
腦暴過程中,一位平常喜歡做飯的同事靈機一動,不如把包含“食材”并且代表著負面情緒的成語,變成實體版的菜肴。聽完后,大家一拍即合,開始盤各種成語,終于研發出三道中意的菜名:「雞毛蒜皮湯」「陳芝麻炒爛谷子」和「犟嘴鴨」。
“廚神老爸目睹兒女的語言暴力,借老家裝修的契機用三道菜點醒兒女。”
最初故事的設定是廚神老爸退休后,由于老家改造裝修,到三個兒女的家里輪流小住,發現了他們各自存在不同的語言暴力問題,最終,在新家的家宴上用三道菜點醒兒女。在實際對接拍攝中,陳立言導演給到了我們很好的建議,把劇情精簡為聚焦在兩次家宴:在老家改造前的第一次家宴發現并點出矛盾,在新家改造完的第二次家宴時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從而使整個故事的節奏更清晰,對比也更強烈。
故事里父親目睹兒女的語言暴力,用意有所指的三道定制“吵”菜打造「暴力盛宴」,針對三組不同關系間的語言暴力進行了犀利的呈現。
第一道菜「雞毛蒜皮湯」
講的是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家長們會由于成績、生活習慣等一些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對孩子大發脾氣,甚至上升到對孩子的侮辱。
第二道菜「陳芝麻炒爛谷子」
講的是對愛人的語言暴力。夫妻吵架的時候往往把之前的錯誤翻出來繼續吵,沉浸在對過去的較勁里。
第三道菜「犟嘴鴨」
講的是對父母的語言暴力。隨著父母老去,我們不再需要他們的庇護,他們懂得不再比我們多,我們對父母的不尊重也會體現在言語里。
包括鏡頭語言里有意設置的一些隱喻,奄奄一息的魚、不斷冒熱氣的蒸鍋、被油煙嗆到無法呼吸的老爸,都無疑為故事留下了更多的情緒鋪墊和思考空間。
故事中的兩個月之后,不僅家有了新氣象,幾位兒女們也隨之“煥然一新“,大家都不再使用傷人的話語,而是學會了“一字一句,用愛定制“,團圓飯也回歸了它本該有的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當父親節越來越多的廣告更強調展現溫暖和柔軟,我們這一次更希望帶來一個扎心的故事,去真正觸碰到社會痛點,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和改變,讓你在看完故事的一瞬間,反思自己和家人的說話方式。我們也更加希望,觀眾的生活能和故事的結尾一樣,去認真定制和家人說的一字一句,都能有一個闔家幸福的圓滿結局。
為了配合片子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我們還制作了一款互動小程序《吵架翻譯機》。不僅將語言暴力具像化成各種武器,生動呈現其所帶來的傷害,更將傷人話一鍵翻譯成有愛的表達方式,為大家送去家庭良好溝通的方式方法。
這一次,我們感到萬分有幸,能夠請到丁勇岱老師來飾演片中的廚神老爸。這個角色,集廚藝與閱歷于一身,對子女充滿愛,卻又有著中國式父親特有的嚴肅和內斂。丁勇岱老師在片中延續了過往作品中經典的大家長角色,把一位曾經叱咤廚師界,如今用三道創新菜調解家庭問題的智慧父親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僅再現了“劇拋臉式”演技,丁老師更是對故事意義高度認同,在拍攝檔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依舊抽出了充足的時間全力配合完成了拍攝。感謝丁老師。
最后感謝客戶歐派。2014年,歐派啟動了愛家計劃,持續關注困境家庭和家庭亞健康問題并發起愛家倡議,圍繞社會問題、現代家庭關系展開思考,不斷傳遞“改變世界,從改變每一個家開始”的品牌初心,感謝歐派愛家計劃在“關注家庭健康”這一公益道路上的“長跑”與“堅守“。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