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訪談欄目 《對話興杭州》:和生活在杭州的人聊一聊
每個人對于未來的生活都有很多美好的想象,更幸福的社區(qū),更親近自然的環(huán)境.......
每座城對于未來的建設也有很多美好的愿景,更便捷的交通,更多元包容的文化.......
萬科杭州以城市“興計劃”為綱領,串聯(lián)起人、社區(qū)、城市、自然的關系,以行動構建理想型的未來杭州。
然而在面對大眾傳播時,地產(chǎn)領域的宏觀理念與業(yè)務價值過于硬核,品牌講得虛,大眾聽不懂;品牌講清了,大眾不愛聽。萬科杭州面臨與大眾之間的溝通難題。
“那就把話語權交給大眾吧?!?/p>
我們給這個難題找了一個新角度:展開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對話。讓晦澀難懂的硬價值,以人的對談,轉化為平實易懂的軟語言;用每個人真實的聲音,將品牌與人的縱向溝通,轉化為人與人的橫向溝通。
《對話興杭州》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對話者,設計師、藝術家、咖啡店老板、植物科研人員等等,以對話的方式,聊一聊時下大眾關注的話題,將萬科杭州的業(yè)務價值融進大眾化語境,完成對C端的有效傳遞。
第一期《@年輕人,你的“氣孔”在哪里?》
杭州作為新一線城市,在這里打拼的年輕人,壓力不亞于北上廣。在那些暫時擺脫掉工作的時間里,你是怎么過的?有人喜歡窩沙發(fā)追劇,有人選擇去喝幾杯,而這些都是屬于我們的“氣孔”。
第二期《愛種草的你,會種草嗎?》
“種草”,一個網(wǎng)絡熱門詞匯。每天都有無數(shù)的人在網(wǎng)上“種草”,一件件商品就好像一棵棵草,我們親手種在了自己心里。每天都在往心里“種草”的我們,知道如何種植一棵草嗎?
第三期《@小區(qū)業(yè)主,你認識你的鄰居嗎?》
以前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現(xiàn)在呢?藝術家沈烈毅想通過一場實驗來探尋當代鄰里關系的現(xiàn)狀。他讓小區(qū)業(yè)主們坐在蹺蹺板兩端,中間被一扇門隔開,看不見彼此,只能通過隔空對話來弄清對方的身份。
第四期《@新杭州人,你為什么來杭州?》
前幾年,這群人被叫做“杭漂”?,F(xiàn)在,他們稱自己為“新杭州人”。就像他們所說的,漂是一種游離的狀態(tài),而杭州帶給每個人的,是一種慢慢扎根的感覺。
1、針對多維人群,小切口撬動大話題
《對話興杭州》針對不同身份的人群特點,以不同的生活化切入點展開溝通,用小問題反應大話題,深入淺出的傳遞品牌觀點與品牌價值。
小區(qū)業(yè)主們聊疏遠的鄰里,從鄰里關系的變化中看到社區(qū)文化的缺失,而萬科對未來社區(qū)的打造,通過一個個第三空間的營造,為人與人創(chuàng)造產(chǎn)生鏈接的可能。
年輕人們討論生活的苦惱,壓力大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青年的普遍狀態(tài),在尋找釋放壓力出口的同時,每個人的生活也都需要一處像藤集一樣的生活場,用煙火氣為精神提供棲息地。
熱衷網(wǎng)上“種草”的人學習如何種好一株植物,在親身的體驗中發(fā)現(xiàn)城市生活與自然的疏遠,萬科正通過把植物園搬進社區(qū),幫助人們拉近和自然的距離。
新杭州人們講述自己在杭州的拼搏歷程,以每個人的成長改變,映射杭州城市的發(fā)展蝶變。杭州需要更多像萬科這樣的企業(yè),來幫助城市更新,讓城市發(fā)展緊跟年輕人成長的步伐。
2、創(chuàng)造內容價值,需要有觀點
訪談節(jié)目作為長視頻,不同于短視頻的精而快,也不同于故事片的場景豐富,長達數(shù)分鐘的談話,很容易陷入枯燥無味,需要用有價值的觀點來抓住觀眾的思緒。
再遠的朋友,一通視頻電話就能立刻“相見”,科技帶來的便捷,使我們對“近鄰”的需求降低了。
信息化的時代里,如果不以物理距離作為鄰居的定義,我們的微信好友,我們的群聊和興趣小組,也許就是屬于新時代人們的“新鄰居”。
植物看似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衣、食、住、行,人類生活的每一面都離不開植物。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可能缺少的并不是種植與養(yǎng)育植物的能力,而是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敢于認識、認真感受植物的心。
3、打造IP欄目,沉淀品牌內容
《對話興杭州》欄目具有很強的社會話題性及內容討論深度,在關注人、城市、社會的同時,展示了萬科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地塑造和傳遞了品牌價值觀,希望未來可以成為萬科杭州一檔固定的城市輕訪談欄目延續(xù)下去。
從內容層面,可以深挖人和社區(qū)、社會、城市的關聯(lián),探討更多大眾關心的、杭州人關心的城市話題;也可以拓展全國,根據(jù)不同城市的地域差別和社會問題,對話興上海、對話興寧波等,做更長期的萬科人文實踐。
期待下季!
專業(yè)評分
專業(yè)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