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牛的廣告,牛的不是廣告|KARMA
之前你有看過在3分58秒主角還沒出場的廣告嗎?
見識下:
一、問出對的問題,不要輕易得出的結論
小牛的brief務實到令人感動,連“現象級廣告”“刷屏”提都沒提,通篇就在闡述真正要解決的商業問題。這份被視作合作伙伴的誠懇與尊重,讓我們在破題時更謹慎,更較真,殺掉任何一個想當然。
“面對追隨者品牌的設計模仿與價格戰,小牛怎么圈到更多的新用戶?”
找到一個更獨特的RTB,不用思考,這念頭就如膝跳反應般彈出。
一來,小牛的產品力就是有底氣,仿效者只能仿個皮毛,差異確實存在。
二來,RTB大法好,像是存在已久的某種默契與慣性。用牛逼的創意展現產品的牛逼,容易讓甲乙方都感覺非常好。
但,這能解決問題嗎?
帶著這個疑惑,我們從腦爆會議室走出來,走進小牛電動車專賣店。在那半天的田野調查里,我們和店長聊,暗中觀察進出顧客。發現:不少顧客在相中某一款小牛電動車后,會選擇去隔壁店里買一款相似款,只因便宜了幾百塊。
是的,若仔細對比,競品的那款在設計與性能上都次于小牛,但大差不差,普通消費者未必看得出來差別,看出來了也未必在意。
所以,小牛真正牛在哪兒?
或者說,小牛的品牌溢價能力怎么體現?
當看完小牛品牌所有資料、逛完牛油(小牛粉絲的昵稱)社區后,答案顯而易見。
小牛真正牛的就是那一群死忠粉——
他們無疑是目前電動車市場最高質量的用戶。七年前當小牛剛問世的時候,它的產品力和設計就如同第一臺iPhone對于幾十年的手機市場一樣炸眼,立刻吸引了一部分牛粉(后稱之為牛油),初生代用戶被小牛電動車獨特的設計吸引,大部分本來都是有汽車一族,選擇小牛不是因為他們急需的代步工具,而是出于審美追求與生活多樣性的補充。他們騎著小牛電動車跑出至今為止100億公里,跑出的更是新鮮的人生體驗與故事。正因為都是樂于去體驗生活的人,也樂意在社區分享騎小牛電動車遇到的精彩事,吸引了更多認同這種生活態度的人,互相激發連結,形成了小牛獨有的高黏性的用戶社區文化。
追隨者是可以偷學產品設計,但不斷積累的品牌資產,是偷不走的。
很多時候,人購買物,購買的不只是一個使用價值,更投射了內心的身份認同。
買iPhone,都以有想法獨特為榮。買Diesel,大多不想磨平骨子里的反叛。
而牛油的特質與故事,都在展現平凡生活中不斷探尋的精神。
這能迎合更多普通人內心渴望,并產生想與之為伍的向往,轉而成為品牌新的擁躉。
想透這點,策略就明晰了:我們就要褒獎用戶。
因為這將給未來更多小牛的用戶帶來“優越感”。
不僅要夸,要夸得真誠,夸得到位,夸到牛油的心里,還要把這份褒獎與擁有小牛電動車之間建立直接的聯想等式,撬動受眾心智。
我們把品牌名嵌入Slogan,成為對用戶夸贊的一部分。
提案中有這么一段話是我們為這個概念做的詮釋,客戶很喜歡,最后也進成片里:
“小牛不只是輛電動車,還是種生活態度:誓要把平凡的每一天,都過的有點小牛的追求”
二、 就把牛皮吹破,讓“真炫”為“真誠”做墊腳石
到了創意層面,怎么展現牛油的故事?
展現出他們的有點小牛?
當然是有現成的路線可以走——「真實故事改編」。這是行業內比較常見的解決方案。請大導演拍有真實感的人物(偽)紀錄片也風靡一時,拍得好也會引起業內贊嘆“這個臺詞戳心”“這個鏡頭運用好妙”。
但圈外人,用戶覺得拍的是自己的故事嗎?能代入嗎?
大家還是分得清“真實”與“真實感”的區別。
特別在捋完牛油社區中所有的視頻素材后,拱手:打不過真是打不過。
劇情,杠不過里程。
實打實跑了100億公里,天南地北上天下海,這個沖擊力哪是翻拍呈現得了的?
表演,硬不過素材。
無論迎親的喜悅,還是兄弟伙玩鬧,都是當時當地最真實的氛圍與情緒。那種動人是表演可以復刻的嗎?
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讓用戶感受到自己被夸獎,為什么要重新演繹他們的故事,不該是讓他們的經歷原原本本呈現出來,讓他們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hero嗎?
“既然覺得素材這么好,為什么不干脆整個純素材剪輯?”
是會有人這么問。
那就試想:
為什么陣列鉆石會有黑絲絨的軟墊?
又為什么英雄雕塑下總有大理石基座?直接站在馬路邊不好嗎?
道理是一樣的。
正因為看重,所以更需要用烘托,來強調這份價值。
而,前面鋪墊越高級,關鍵呈現才抬得越高。
我們之所以用各種電影橋段來做鋪墊,因為在大眾認知中電影是生活的一種升華,是刻板印象中牛逼人生能呈現的樣子。
我們讓電影為生活鋪前戲,增加真實素材本身的魅力。在一系列情節反轉,浮夸演繹,密集感官轟炸到極致,受眾更能感受到真誠的力量,生活本身的美好。
“我鄰居都把廣告分享到了朋友圈,他從來都沒有分享過廣告” ——KARMA客戶總監 (Jean)
發現:廣告上線后,視頻號評論區很多用戶點評,有的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只是發一個得意的表情,都在抒發作為牛油的自豪感。
視頻號評論
事實證明,沒有流量明星也沒蹭熱點,也能使廣告圈外人也自愿轉發。因為對這些普通的小牛車主他們而言,這不僅只是商家的廣告,更是他們自己生活的榮譽,具有社交貨幣價值,能借以展現自己作為小牛用戶“有點小牛”的一面。
三、冒犯到你了嗎?不好意思,就是故意的
反正我們瘋起來,連自己的臉都打。
沒看錯,片中的二貨廣告公司就正大光明和「KARMA」撞了個名。
如果說從濃油赤醬,到原汁原味,是獻給小牛TA的大餐。
那掰碎了細節,有的是給廣告人開的小灶。
那就效仿影視解說的思路,來捋捋故事線與人物線里隱藏的彩蛋。
角色1:油膩總監
第一個油頭大叔的設定是創意總監,滿臉寫著行業老司機的滄桑與世故,有抬頭有經驗履歷,有抓住行業流行的自信,有能感動到自己的提案牛逼癥……好像什么都有了,就是沒了對創意的追求。
他提案中的后浪體,是被“刷屏級”“現象級”“正能量”等前綴簇擁著,成為各類brief中常駐嘉賓。千篇一律的“正能量”,不會正正得負嗎?
好了,總監被客戶challenge后,雞賊地不去正面回應,轉而拍拍身邊的資淺文案,拱下屬再戰。是在給年輕人機會?哦,還是too young too naive.
心有不忿的總監內心戲大概是:客戶不懂,讓他們聽聽,才能知道第一方向永遠是最好的。就算客戶沒眼光選了菜鳥的,也只不過是“是領導好,還是領導領導地好”的差別,橫豎都不虧。
角色2:菜鳥文案
看帶著圓眼鏡的廣告菜鳥那邊,顯然沒參透老大的小心思,一臉的興奮惶恐,就覺得展現創意的機會到了。廣告是他的夢想,是平凡生活中創造出牛逼作品的超能力。但一上頭,就容易把自己放進去太多,忘記了品牌才該是真正的hero。
不代入自己的廣告不會動人,太代入自己的廣告不會精準,我們都渴望表達自己,但別太上頭,偶然抽自己兩巴掌,廣告的本質還是廣告。
角色3 :混血美女客戶經理
輪到了混血美女客戶經理,她帶著很洋氣的方案出場了。
她的設定是出于那些“再洋氣一點”“再國際化一點”要求的一種調侃。
“you gonna love it ”嗎?
好家伙!外國喪尸片+女英雄妥妥的大制作大場面大生意,當然,客戶經理這一個提議也是尊重底牌。
但人家客戶也不傻。
角色4 :小分頭客戶總監
另一個小分頭客戶總監出來補位了。
這手牌打得也是熟悉的套路,叫“差不多就行了”。
不就是個廣告嘛,便宜有便宜的做法,拼接橫挪,半小時我給你十個。
出貨快是快,成本便宜是便宜,統統是面目模,不知所謂的花樣垃圾,還不能回收的那種。
角色5:顏值美術
在客戶炸裂的邊緣,進度條到最后個資深美術那里。
設定是他人帥話不多,很在乎畫面美感、創意表現、有點小清高、很純粹的創意人。
這里的純粹是中性詞。
感覺他的想法就是奔著拿獎、飛機稿去的。
對他而言,找到一個鮮明的視覺錘,比找到深刻的洞察來的重要。
敢肯定就算客戶否決了,這小哥仍堅信他這個點子很牛逼。有時候,自信也能是貶義詞。
這五個廣告人其實不是針對人,而是嘲諷廣告創意公司的一些怪象。
當然,我們也不會放過吐槽甲方。
聽聽他們說得那些話——
“要稍微接點地氣”
“太LOW啦”
“本土品牌需要國際化“
“我不懂,瞎說的啊”
“別搞了,哪里有那么多預算啊”
“我們品牌精神體現在哪兒”
“創意不要再飛啦”
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你頭腦中有沒有出現某些甲方爸爸的親切面龐。
就算這些都能忍,但最后,
回馬槍里大老板的那一句——
誒誒誒!想想就可以了,不用真@了啊。
也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套路不是一天砌出來的。那些神秘的要求與話術都是有整個市場生態存在的先決條件。
理解,是理解。嘲諷還是要嘲諷。
幸好得到了小牛客戶的包容。
達成共識的是 —— 一條片嘲諷了所有人,只有牛油得到褒獎。
四、有點小牛的拍攝,就是連Cut掉的部分都有點小牛
拍都拍了,那就玩玩唄。
Kama也玩了條搞笑/忘詞版的后浪,本來是隨便拍拍,但寫公眾號這兩天,創意拿素材自己剪剪玩,幾度笑到暈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有情提醒:
點開前,可拇指按人中,也可腳趾摳地板。
本片的導演馬林也是資深牛油,不僅對小牛品牌很熟悉,而且個性也真是那種有點小牛,是敢騎在重型機車上玩雙脫把的狠人。
片場劇照
雖然成片里電影片段只是點到即止,實際拍攝中都是一本正經拍完整條的。甚至在喪尸片、打斗片等群戲里,每個角色都在狀態里,再不起眼的配角,都是貼合劇情,絕對不會有穿幫。不信找找?找到留言,讓Kama發紅包。
來看看Kama最愛的這女英雄大戰喪尸的一鏡到底。別眨眼。
當劇組都被喪尸感染是什么畫面?
馬林+Kama真是完美主義的對撞,硬生生把喪尸戲從下午拍到晚上。這下不連戲怎么辦?沒事,讓意外長進劇情里。記得影片里客戶插了一句“我不懂哦,是不是這場拍夜場戲氛圍更好一點。”這句話原本腳本是沒有的。但加了也很貼,像原本就如此設計。
這種被剪掉的高能武打場景不止一場。
精彩畫面拾遺
背后的武術指導是成家班,就是成龍的成家班,有圖有真相。
盤點到這里,突然發現這次的拍攝竟然沒有大合照。也許是當時所有人都太專注在拍攝中,不由竟忘掉了這個拍片規定動作。
當然片場花絮還是不少:
也挺好,希望以后能多多忘掉自我的大,面子上的大,那些大道理、大情懷、大噱頭、大明星……而去做些實在的事,真誠的事,有點小牛的事。
數英獎案例展示
創作人員名單
品牌方:小牛電動車
創意代理商:KARMA
首席創意官:Kama
業務總監:Jean
資深文案:朱燁
美術指導:Dylan
設計:周思程
客戶經理:Jasmine
公眾號撰稿:陳豐
制作團隊
導演:馬林
動作導演:韓冠華
第一副導演:大可
監制:Star
監制助理:Lulin
上海制片組:小莫、AJ、Michael
廣州制片組:朱江、阿Mon、劉喜韜、楊希、Crystal
后期制片:芳芳
攝影師:沈楊
攝影大助:高沖霄
攝影二助:廖欽豪、王維陽
燈光師:陳龍
燈光助理:張永者、董治紅、陳浩、董春滿、李一銘、張文科
Trinity:趙宏雷、戴文濤
航拍:沙
美術指導:邢俊
美術助理:沈文武、于嘉逸、秦怡、方振
道具組長:牛總(劉春林)
道具組:陳少兵、周偉、朱成程、陳連坤、何良應、王全帥、蔣世昂、徐朋輝、何亞州
動作組(成家班):朱學良、艾宜生、王珂、閆寧杰、尤景達、李小峰、張峰、趙亦涵、剛胤軒、歐輝鋒、李堪才、何鑫
廣州威亞組:阿龍特技
Casting:阿龍(幻影傳媒)
上海鳴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演員組:張峰、趙亦涵、剛胤軒、MARIA MAYELA、郭鑫、張明遠、史宇靖、陸琦蔚、魏開鴻、趙禕敏、黃開鑫、黃鈞、彭垚祎、劉志軒
造型監制:劉志軒
彩妝:林欣、周琦、舒蘭
發型:吳金陽
服裝:陶子平、陸琳琳
剪輯:TAALSPACE 小賈
調色:YC 光耀
合成:FLIP 廖政輝 Bruce Liu
精剪助理:Sunny
混音:東岸 黃靖修/林彥伯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KARMA 頡摩廣告 上海,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小牛即將迎來全球?戶騎行數100億公?,品牌如何借助這個契機,完成進?步的價值觀傳遞,以及銷售突破。
【洞察與策略】
小牛產品的美譽度很高,不僅外觀時尚,還有許多改裝?玩法,但當我們真的去了解電動?市場的現狀,卻發現小牛產品上的優勢,競品也能做到,甚?價格更低更便宜。品牌唯?不可動搖的資產,便是小牛品牌的?戶。這群人更像是生活的玩家,他們將小牛騎出了各種花樣,和小牛?起創造了精彩絕倫的故事,其它品牌都沒有這樣“愛玩會玩”的用戶。因此,我們想借?100億公里這個值得慶祝的時刻,把最好的褒獎都給到我們的用戶,借此打動更多的消費者。
【創意闡述】
我們?“你有點小牛”來褒獎?戶以及他們代表的?活態度,井把這份褒獎與擁有小牛電動?之間建?直接的聯想等式,撬動受眾心智。在TVC的呈現上,我們還原了?告提案的現場,?5部大片樣式來試圖詮釋什么是“有點小牛” ,那些經典的演講/勵志/喪?/浪漫/科幻橋段,本是刻板印象中?逼人生的樣?,卻遭到“小牛?板”?次次的推翻和質疑,在情緒推到頂點的時候,我們放出小牛用戶的真實素材,?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傳遞出真正的“牛”,不是大片橋段,是“想把平凡的每?天都過的有點小牛的追求”。
【結果與影響】
朋友圈曝量近6000萬;微博曝光量超8億次;總曝光量超8.6億次。
品牌slogan“你有點小牛”在證券市場的宣傳中,也被股票分析師運?,對小牛的美國股價起到了積極作用。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