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嗶哩嗶哩
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慶祝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為了獲得平等權利而抗爭的女性。
今昔對比:一方面,我們慶幸女性在平權道路上取得的進步,另一方面則意識到,這還遠遠不夠。
近日,九位B站女性UP主聯合投稿了一支視頻,將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杰出女性事跡娓娓道來。
曾有人說,我們做不到
01、史上首位女性馬拉松選手
“跑步會讓女性長出胡子、胸部縮水,子宮有可能掉出來。”
這句話如今聽起來荒唐,但僅在50多年前,人們仍對此深信不疑。
女性無法跑完一個馬拉松,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看法,馬拉松比賽甚至拒絕女性參加。
直到1967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的起跑線上,出現了第一位登記在冊的女性選手。
她就是20歲的凱瑟琳·斯威策。
她涂著口紅,身穿灰色運動衫,上面別著背號261。幾乎所有經過她身邊的選手都驚訝地回頭看她。
媒體拍下了斯威策在比賽中奔跑的影像。
斯威策熱愛跑步,由于大學里沒有女生田徑隊,她便與男生一起訓練。
教練與她打賭,如果她能在訓練中跑完一個馬拉松全程,他將第一個帶她報名波士頓馬拉松。
結果,斯威策不但跑完了全程(26.2英里),還額外多跑了5英里。
因此,當她站在波士頓馬拉松的賽場上時,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然而,出發才兩英里,突然一名男人沖上來,是主辦方的官員。他開始追趕斯威策,要撕掉她的背號,大吼著要她滾出比賽。
斯威策嚇了一跳,她試圖甩開他,并在朋友和教練的幫助下,成功擺脫這名官員的阻撓。
這一切都在媒體眼前上演,記者開始追問奔跑中的斯威策:
你想要證明什么?你打算什么時候停下?
斯威策被激怒了。她知道:
如果她停下,沒有人會相信女性有能力跑26英里;
如果她放棄,所有人都會說這是作秀;
如果她退出,將會使女子運動倒退,而不是向前發展。
她最后完成了比賽。
她到達的終點,卻成了女性參加馬拉松的起點。
無數女性受到激勵,她們開始奔跑,跑得更遠、更久。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這項運動,原有的規則與偏見終于被打碎。
1984年,女子馬拉松加入奧運項目,成為數以千萬計女性奔跑的目標。
1972年,第一批正式參加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左二是斯威策
02、終身未婚的婦產科醫生
1929年,圣誕前夜,北京下了一整夜大雪。
因為是假日,協和醫院婦產科的幾位外國醫生都早早下了班,去參加圣誕Party。
偏偏這天,醫院迎來了一位產前大出血的孕婦,性命垂危。但讓人為難的是,在場的只有一位助理醫生,從未獨立做過手術,也無權單獨進行手術。
孕婦情況緊急,助理醫生趕忙打電話給主任,卻被告知:路太遠,回不來。
救還是不救,要不要越權做手術,成為擺在助理醫生面前的難題。
沒多細想,助理醫生當即決定,給孕婦做手術。萬幸,孕婦母子從鬼門關前被救了回來。
這位膽大心細、醫術高超的醫生,便是林巧稚。
林巧稚,福建廈門鼓浪嶼人,父親為新加坡留學歸來的華僑。
她從小品學兼優,當她決定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時, 父親也沒有阻攔,而是湊出一筆路費,讓她參加考試。
而林巧稚也不負眾望,一舉考上這個當時最頂尖的醫學院。后來,她更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并留在協和擔任婦產科醫生。
但強如林巧稚,在當時的環境下,也遭遇了不公的對待。
協和醫院的聘書上,寫著一條無理要求:聘任期間一旦結婚、懷孕,自動解除聘約。
當時的協和是24小時負責制,院方擔心女醫生結婚生子,會扛不住高壓的工作節奏。
林巧稚接受了這個要求。即使后來協和刪除了此項規定,她依舊終身未婚。
她將自己的后半生,都獻給了女性健康事業。
曾經帶走母親的宮頸癌,被林巧稚拴上鐐銬。她通過潛心鉆研,使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大幅下降,早期宮頸癌的發現率更是從5.5%提升到43.7%。
從醫大半輩子,她接生了超過5萬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無數被林巧稚挽救的生命。
林巧稚給自己接生的嬰兒的出生證上,都用英文寫上“林巧稚的孩子”。
截止2018年底,全國公立醫院612萬醫護人員中,女性超450萬,占比73%。
去年支援武漢的4.26萬醫護人員中,女性醫務人員2.8萬,占比66%。
她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女性可以勝任醫療工作,并且從來都毫不遜色。
03、她建立了中國第一所
全免費女子高中
這兩天,華坪女子高中的校訓上了熱搜。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這幾句豪言壯語,從貧困山區的女學生口中喊出來,形成極大反差。
校長張桂梅說,這是為了賦予學生自信和改變的勇氣。
張桂梅是黑龍江人,17歲到云南支邊并成為一名老師。丈夫早逝后,張桂梅來到華坪縣一所中學任教。
她發現,班上的女生,經常讀著讀著就消失了。
在偏遠山區,重男輕女的現象嚴重,十四、五歲的女孩常常被迫中途輟學,回家務農,或是早早嫁人生子。
張桂梅去家訪,發現有戶人家,讓讀高三的女兒輟學,卻送還在讀小學、初中的兒子去上補習班。
她氣得大罵,“你腦子有病啊。”
于是,張桂梅下定決心,要創辦一所專門招收貧困女孩的免費高中。
為了籌集建校經費,張桂梅放下尊嚴,帶著證件在縣城街頭向路人募捐,“像乞丐一樣”。最終只籌到了一萬元,對辦學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后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華坪女子高中終于籌足啟動資金,建起了教學樓。
第一屆學生招了100人,沒多久就走了6個。
張桂梅翻山越嶺找上門,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讓孩子上學,最終6個孩子只撈回來2個。
此外,貧困山區的學生基礎太差,明明是高中生,卻要從初中、小學的知識教起。
剛開始辦學不久,很多老師就選擇了辭職,17個老師走了9個,女高的教學幾近停擺。
面對絕境,張桂梅帶領六位黨員老師堅守講臺陣地,挺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張校長將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學校的管理之中。
她沒有自己的家,學生宿舍就是她的家。
每天的超負荷工作讓她積勞成疾,近幾年,她被檢查出包括腫瘤、肺氣腫、小腦萎縮在內的十幾種疾病。
在張校長和老師們的努力下,自2011年起,女高的本科率、綜合上線率都始終高居全市第一。
2020年高考,女高的本科率甚至達到了94.3%,堪稱大山里的奇跡。
十幾年間,張桂梅共幫助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
用張校長自己的話來說,她救了一代人,改變了三代人。
有從這里走出去的女孩,回到女高任教
……
重溫“她們”的故事,你會發現,歷史上女性的每一次進步都來之不易。
但推動歷史前行的,不只是優秀的女性,平凡如你我,也可發出自己的微小光亮。
比如出演視頻的九位女性UP主,包括:寶劍嫂、-筷子夾豆腐-、麻雀喳喳野行記、RachelR星星、鄉村教師日記、是當歸哦、vivi可愛多、巡天者葉梓頤、在下小蘇。
她們通過拍攝視頻,自由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對女性的體察與關懷。
UP主“vivi可愛多”就以雙胞胎媽媽的身份,將懷孕與生產過程巨細靡遺地分享出來。
網友總是笑稱她的視頻是“沉浸式體驗”。生產前后的所有尷尬、不適與疼痛,在她繪聲繪色的描述下,變得生動與具體起來。
但她無意勸說觀眾做出任何選擇,她想傳達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女性是否生育的權利。
UP主“鄉村教師日記”,則如同華坪女高里走出來的女孩。
她同樣生于貧困家庭,從小便明白努力學習是她的唯一出路。大學畢業后,她選擇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
慢慢地,網友也通過她的視頻認識了她的學生們,像追劇一般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
代入感太強了
UP主“巡天者葉梓頤”是一名星空攝影師。
她放棄高薪的工作,選擇將愛好變成職業。她背著五十公斤行李,行走在荒野之間,曾在沙漠中被圍困,也曾在高原得過肺水腫。
在她的鏡頭下,有美輪美奐的日環食,也有震撼人心的燦爛星河。
日環食
B站還有更多優質女性UP主的視頻等你來解鎖。
與前輩相比,UP主有著更為便捷的發聲渠道,她們從那些偉大的女性手中接過爭取平權的接力棒,并將一直傳遞下去。
只有當這場女性的接力賽如同河流般生生不息,世界才有可能最終被改變。
最后,祝大家三八婦女節快樂!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