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方毅,首發:好奇心日報
升級與降級同步發生,這幾乎出現在所有領域。
1 月 21 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 2018 年 GDP 數字,90.0309 萬億,增長從 6.8% 下滑至 6.6%。
這被當成大事。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放緩,累計到全年的增速雖然好于預期,但仍較上一年少 0.2 個百分點,是 1990 年以來最差表現。
以中國 90 萬億元的經濟總量,0.2% 就是 1800 億元的規模,怎么看都是驚人的大數字。但對于你每天看到的各種驚天動地的新聞,它好像也算不了什么。
它能說明什么也很難說,政府驅動的投資還是占了主要部分。
重啟的基建項目、加速發放的銀行貸款,以及統計局三天前恰到好處地調整 2017 年數字,使中國 2018 年 GDP 增速剛好超過既定目標 0.1%。
觀察者都想找一個自己的克強指數看懂中國。消費是最直接的觀察對象,而 2018 年也不缺觀察對象。
涪陵榨菜收入和利潤齊漲,以及方便面銷售收入五年來首次止跌回升,被看作是消費降級的例子;作為自主品牌汽車的中堅,吉利汽車 2018 年12 月銷量下滑 40%,沒能完成全年銷售目標。
但與此同時,定價 80 萬左右的豐田商務車埃爾法至今仍需要加價 30-40 萬提車。工作日的傍晚,上海陸家嘴國金中心底層的奢侈品店聚集著排隊入場的顧客。
這些都是消費的變化,相互背離。但都是重要的信號。
消費不只關乎你為 GDP 做了多少貢獻,它是整個商業社會的驅動力。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用橋水創始人雷·達里奧的話說,所謂“經濟”,就是這些數以億萬計交易的總和。這也是為什么經濟起落往往和消費多寡同方向發生。
當人們的收入普遍減少或者不再增加,消費就會降低,進而讓更多人的收入降低,進而繼續影響消費。經濟周期簡單點說就是這樣。
而觀察消費,不能只看誰買或者不買某樣商品。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助理院長聶日明對《好奇心日報》說:
一個城市家庭可能會在醫療、教育、娛樂花更多的錢,而在日用品方面壓縮一些開支。
前者是趨優消費,后者是趨低消費。
因此一個家庭、一個社會,即使是消費升級,往往也是趨優消費和趨低消費同時發生。
我們找了 8 個消費領域的變化趨勢,用 20 張圖,看看中國的消費究竟發生了什么。
一、消費升級與降級同步發生,這幾乎出現在所有領域
1、榨菜和方便面不是消費降級,但二三四線餐飲消費潛力確實沒有星巴克海底撈想的那么大
代表食品占日常開支比重的恩格爾系數,自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呈明顯下降趨勢,由 60% 左右降至 30% 左右。
多數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愿意將這看作中國整體消費升級的例子。
隨著 2018 年年初,涪陵榨菜收入、利潤率大幅增加,以及中國方便面銷量收入五年來首次止跌回升,又出現消費降級的推斷。
根據財報數據,涪陵榨菜 2018 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5.07 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47%。到三季度的時候,它年內累計的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了 2017 年全年,并且取得單季 4.81 億元營業收入、2.34 億元營業利潤、利率潤接近 50% 的業績。
就涪陵榨菜業績表現和消費降級之間的關聯,光證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博士說,涪陵榨菜業績好反倒是消費升級的表現。
它把 2 元一包的榨菜賣到十幾塊錢,是榨菜中的奢侈品。它業績好是因為大家吃了高檔榨菜。
消費行為很復雜,但我基本判斷是:消費降級就算有,也不是普遍現象。
有些例子——比如涪陵榨菜——就是錯誤判斷。
類似的,招銀國際的丁安華博士認為,方便面的止跌回升可能也是因為產品種類和品質的提升。
另一個中國人在吃方面的趨勢是,在外就餐的消費金額不斷攀升。
截至統計局最后一期更新的數據,2012 年全國每年每人在外花 1315 元吃飯,是 2001 年的 12 倍。北京、上海住戶年均在外就餐金額更高,分別為 2032 元和 2588 元。
目前中國餐飲業規模推高到 3-4 萬億元級別。
作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飲企業,海底撈跟上了這一輪中國消費者吃飯習慣的普及。
2018 年上半年,海底撈整體客單價突破 100 元,二線城市貢獻了最大的增長動力。但是海底撈的隱憂是,它新開門店每天每桌就餐次數的增長明顯弱于舊門店,而這些門店又主要是在二、三線城市。
這說明至少目前在這些城市,這個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沒能獲得它期待的增長。
同樣讓人對于一線城市以外市場潛力產生懷疑的還有星巴克。
它在中國這個沒有咖啡消費習慣的國家開出 3000 家店,超過麥當勞。在一線城市培養出了龐大消費群體,僅上海一個城市就 600 家門店,在全球都排名靠前。但是星巴克絕大多數門店都集中在華東和華南的一、二線城市圈。
類似地域消費差距體現在方方面面。
上海基本上來一個網紅店都得讓人排兩小時的隊吃飯,廣東人很習慣的點都德新開的時候能排四小時。但哪怕 Lady M,在北京大悅城也只是火了幾周,平時就冷冷清清,工作人員比顧客多。
2、汽車的銷量 28 年來首次下滑,與此同時,豪華品牌越賣越好
汽車全年銷量下滑,這還是 28 年來第一次。
作為中國工業支柱產業之一,政府禁止外資控股車企的限制,一直到 2018 年才被打破,從純電動車開始。而外企 20 多年來也把這里當成全球最重要的新市場,持續投入合資公司、開新廠。
除了房子,汽車可能是家庭最貴的單筆開銷了。它在過去幾年一直被認為是消費升級的象征——人們買了越來越多的 SUV——盡管有些 SUV 只是在轎車底盤上換了殼,基本沒有越野能力。不少 SUV 車主買它只因為車大看起來更氣派。
而 2018 年的衰退也正是因為 SUV 銷量的滑坡。
2018 年第三季度,SUV 銷量增速大幅落后于轎車和整體乘用車,7 月同比減少 8.5%。過去十年里中國汽車市場最重要的增長引擎熄火,并拖累中國乘用車月度銷量下滑。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各細分車型的銷量統統下滑:轎車 -4%、MPV -20.6%、SUV -3.1%。如果將銷量按廠商劃分,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分列前三名。而全球第二大車廠豐田跌出中國汽車銷量榜單前十。
乘聯會發布的是零售數據,即 4S 店等經銷商賣給消費者的數字。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分析師鞏旻在年度研討會上表示,車市的下滑還是遠比想象中來得厲害,這既跟經濟環境有關,比如 P2P 爆雷、A 股大跌等財富負效應因素,還因為各種不確定性導致消費信心下降。
普通轎車的銷售也很弱。
由于 1.6L 排量及以下汽車的購置稅優惠取消,影響了低檔車的銷量。作為自主品牌的代表,售價 10-20 萬元的吉利汽車品牌 2018 年銷量達標缺口約 5%、12 月單月銷量下滑 40%。
包括別克、大眾、福特在內的中檔合資品牌,也遭遇了嚴重的銷售下滑。比如別克去年 11 月銷量跌 22%、馬自達跌 42%、福特跌 70%。
新能源車是大亮點。
上海只有買它們才能便宜上牌,北京不買它們,平均要等 7 年才能上牌。2018 年新能源車銷量增長 61%,但所有新能源加在一起才賣了 125 萬輛,只占汽車總銷量 5%。
截至 2017 年,中國私人汽車保有量約 1.6 億輛,相當于每千人汽車擁有量剛過 100 輛,遠不到飽和程度。作為對比,3.5 億人口的美國每千人有 800 輛汽車。
與此同時,豪華車卻越賣越好。
華創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在進口車當中,代表高檔需求的排量在 3.0L 以上的汽車占比不斷提高,從 15 年的 35.5%提升至 18 年 1-6 月的 51.7%,增加幅度遠超過 2.0L 以下的提升幅度。中債資信的報告也提到了這一點,它們舉的例子是截至 2018 年三季度末,中大型 SUV 銷量同比增長 5.77%,經濟性 SUV 則減少 8.79%。
《好奇心日報》匯總了奧迪、奔馳、寶馬、英菲尼迪等一二線豪華品牌銷量,發現這些品牌在 2018 年大多數月份里,都實現了銷量的同比增長。恒大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也體現類似的趨勢:去年前三季度,奧迪 A6、皇冠、寶馬 5 系、奔馳 E 級、凱迪拉克 XTS 合計增速 17.1%,跟汽車整體 -0.6% 的負增長反差明顯。
3、拼多多三年獲得近四億用戶,同時中國連續三年成為最大奢侈品市場
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中國 2016 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場,年交易規模接近 5000 億元。2018 年這一規模預計將進一步擴大至 5500 億元。
一部分奢侈品品牌的財報表現也能印證這一點。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整理,2018 年三季度,LV 母公司 LVMH、愛馬仕、Gucci 的母公司開云集團、萬寶龍的母公司歷峰集團等,各自在中國取得不俗增長:
LVMH,銷售額增長 10% 至 113 億歐元,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額增速達到 20%,貢獻了亞洲市場(除日本外)的大部分增長。
愛馬仕,銷售額增長 9.4% 至 14.6 億歐元,亞洲市場(除日本外)增長 11.8%,至 5.19 億歐元。中國大陸地區消費回暖。
開云集團,銷售額增長 27.6% 至 34 億歐元,Gucci 在亞太地區獲得 33.3% 的銷售增長,中國市場表現良好。
歷峰集團,2018 年 3-9 月銷售額增長 24% 至 68 億歐元,中國大陸地區實現高個位數增長。
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中國本土品牌,以及優衣庫這樣的大眾服裝品牌也同時取得不錯的增長。
天風證券零售團隊調研發現,最近五年中國快消和高端奢侈品牌服飾增速最快。
優衣庫母公司日本迅銷集團公布的 2018 年 9-11 月業績報告顯示,日本事業部銷售低迷導致集團綜合收益下降,但是海外事業部業績穩步擴大,中國區銷售和利潤繼續取得雙位數增長。
在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場的同時,拼多多也用三年時間把自己做成了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2017 年 9 月到 2018 年 9 月,超過 3.86 億人在拼多多買過東西,人數規模已經和京東持平。
對于拼多多的增長邏輯,我們已經在年度盤點中詳細說明過。
它本質上就像 15 年前的淘寶一樣,讓上億之前沒有接觸過電商的人開始習慣使用電商。區別是拼多多這次拉動的人群更多是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消費者。
不過,拼多多在一二線城市合計近 43% 的滲透力可能也超出不少人預期。作為對比的是阿里巴巴 46.7% 和京東 56.8% 的一二線城市滲透力。
奢侈品消費沒有慢下來,但人們對于 19.9 元/10 斤還包郵的橙子、31.8 元的衛衣、8.9 元/30 包的紙巾,還是有足夠的消費熱情。
4、地產交易持續上升,但以往喬遷必買的家電銷量反倒下滑
動用了幾乎能用的一切行政手段后,中國暫時控制住了 2017 年房價的漲幅。最后一個辦法是給房子限價。這樣一來,由于新房賣的周邊二手房便宜,反倒刺激了更多人買房。哪怕前提條件是打 2000 萬意向金。
2018 年二季度末,樓市觸底反彈。
但是熱度來得快也去得快。不到一個季度,全國新房銷售面積增速又重新放緩。一些急需要人來買房子的地方政府,悄然改變了調控政策。貸款利率、貸款比例、購房人資質……這些曾經嚴卡的措施逐漸松綁。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到地產商,然后政府才把地賣給它們,換取收入。樓市啞火就相當于失去了增長的動力。
與此同時,往年銷售趨勢常跟商品房同步的家電卻沒跟上。2018 年 2 月以來,限額以上家電零售批發額一直在減少。全年累計減少 6.25%。
升級也在發生。
電飯煲、電壓力鍋、電水壺是為數不多實現銷量和單價同時增長的家電品類。
它們的特點是單件商品價值相對較低,買來即用,對于租戶來說搬家也容易帶走。從小米、嚴選開始,再到傳統大型小家電公司,相繼跟進,造更好用、更可靠的商品。
真正自住的消費者還是會買價格更貴、品質更好的商品,為了更好的生活體驗。但地產交易的上升并沒有帶動傳統大件升級,哪怕它們已經遠比幾年前便宜,比如三千多元的 65 寸電視,兩千多元的 50 寸電視。
這說明買房子的那些人并不急著住,價格高漲的房子更多還是投資品。
5、高端化妝品保持增長,這除了口紅經濟,也有別的解釋
每當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口紅的銷量反而上升。
因為即使經濟變壞,消費者高端消費的意愿也不會減少,他們會買資金占用少的商品。名牌口紅正好能滿足大部分人這方面的消費意愿。
在中國整體居民消費意愿變慢的大環境中,化妝品消費是近兩年來少有保持增長的細分品類。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7 年和 2018 年前 11 個月的化妝品類零售額增速分別為13.5% 和 10.5%,都超過了社會消費品總額 10.3% 和 9.1% 的增速。這甚至都帶動了日本化妝品出口額連續六年創新高。
歐睿國際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高端化妝品占比從 27% 提升到 2017 年的 34%,年均復合增速約為 11.6%。進口化妝品占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已經從 2008 年的 7% 提升到目前的 25%。
這也驅動國際品牌主導中國化妝品市場。
2017 年前十大化妝品公司基本是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品牌,高端市場無一家中國品牌,大眾化妝品品類則有上海上美、百雀羚、伽藍集團、上海家化這四家。
跟奢侈品牌服飾銷量基本未受中國宏觀經濟疲軟影響類似,歐萊雅、珀萊雅、資生堂、雅詩蘭黛等品牌中國區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長。比如歐萊雅 2018 年三季度全球收入增長 6.16%、亞太區增長 26.24%。LG 生活全球收入增速 10.6%、中國區增速 21.61%。
還有一個共存的現象是,下半年之后,人們化妝品消費支出的增速在大幅放緩。
這可能也促使一些高端品牌下沉渠道。比如聯合利華去年 10 月進軍微商,它推出了“夏士蓮雪花系列”產品,通過微商、化妝品專營店或日化產品集合店渠道銷售。
低線城市的美妝市場被認為有巨大潛力。
據銀聯和京東的《2017年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三四線城市去年消費增速達 58%,高于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以前被本土品牌如珀萊雅、韓后、韓束等占據的低線市場吸引了不少外資品牌。
除了比較早開始下沉的資生堂和歐萊雅,高絲的中高端品牌澳爾濱也在 2015 年前后進入三四線城市的化妝品專營店。強生旗下的護膚品如城野醫生、Aveeno、露得清等也從今年 7 月起下沉至這些門店。
除了化妝品在經濟下滑的變化,還有中國打擊代購、海外品牌更多進中國、開始迎合各種更直接的銷售渠道,而不像之前只開在商場一樓,跟著購物中心一起沒落。
6、白酒兩極分化,香煙賣得更貴更好
如果看單價,毫無疑問茅臺還是最火的。需求不減、股價升高,整個公司也成了中國的萬億標桿。
單價 300 元以上的次高端品牌,比如山西汾酒、水井坊、酒鬼酒、舍得酒業的業績在 2017 - 2018 年間逐漸分化,水井坊沖高回落,舍得酒業觸底反彈。
但白酒是一個典型的消費者和購買者脫節的市場,買來送人更普遍,尤其是高端。
而單價 30-80 元的中間檔基本上就不怎么賣得動了。不過再往下的 15 元一瓶的二鍋頭,卻又非常火。
香煙則是另一幅景象。
多個大城市開始全城禁煙,但這沒能抑制住香煙的消費。
中國煙草銷量在 2015 年、2016 年下降之后,目前又暫時重回上升通道。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前三季度,3.15 億中國煙民共買走 1.86 萬億支煙(約 930 億包)、每天 21.7 根,超預期 5%。銷量不僅同比增長 4.14%,也高于去年同期 4% 的增速。
卷煙銷售的特點是單包 16 元及以上的銷量占比連續三年提高,6 元及以下的占比則連續五年下降。幾個高端品牌也賣得更好了:包括中華、芙蓉王、利群在內的高端卷煙銷量 290.4 萬箱,同比增長 8.4%。
中煙公司還多次提到“提結構”,也就是推出更多的新品,加強培育重點品牌——大多是中高端的香煙。
它建議分公司不再開發三類煙及以下新品(30 元以下/條,至 130 元/條)。也就是說,之后的新品煙會集中在零售價 130 元/條以上的一類和二類香煙。
據煙眾測編制的《2018 中國卷煙互聯網消費者白皮書》,在每包價格 19 元以下的中低價煙和 90 元以上的高價煙中,90 后消費者都是最多的。消費分層比較明顯。而從這次調查的全年齡段來看,20 元至 35 元一包的香煙是主流的價位。
另外,農村卷煙單箱銷售結構增幅始終高于城市,二者比值逐年下降,差距逐年減少。結構增長是指消費者正從低檔煙轉到更高檔煙。
包括農村地區消費者在內,整體煙民消費結構的上移,導致單包 6 元及以下的低檔煙占比則進一步下降至 15%。
但是這里需要提出的是,低端卷煙的消費基線上移,也可能是因為香煙的提價。比如原本賣 5.5 元一包的軟白沙現在賣 7 元,提價 27%。
7、超過 10 億中國人去年沒坐過飛機,但各線城市的旅游消費在往不同方向增長
作為最貴的交通出行工具,過去一年共有 6.1 億人次乘坐中國民航航班出行。
但這只是人次數,一個人往返京滬就算兩人次。
也就是說最樂觀的情況下,中國大概有 3 億人坐過飛機,還有 10.9 億人沒坐過飛機。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估計,考慮到 6 億人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多次往返乘飛機的,比如他自己一年飛 80 次以上,那么中國沒坐過飛機的人數只會比 10.9 億人多。
這種認知上的反差存在于中國多個領域。
比如國人出境游似乎已經非常普遍,但根據 2018 年國慶的數據,境外自由行基本還是那四個大城市的事情。
當時飛常準與攜程收購的國際機票預訂平臺天巡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游客出境自由行占比近 90%。其中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游客占去了 74.35% 的份額,但它們的常住人口僅占中國人口的 5% 左右。
但其他人不是不出去了。
海通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說,從 08 年到 16 年,高鐵客運量占鐵路客運的比重已由 0.5%提高到了 43%。客流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出色的京滬高鐵,一年運送超過 1.6 億人次,年利潤超過 127 億元。
旅游這事也是一個巨大的分層結構。
一線城市“貢獻”最多的出境游人口,二線城市貢獻最多的出境游增量人口。相應的,借助愈發普及的高鐵,三線及以下城市也在貢獻最多的國內游增量人口。
8、服務消費比重上升,但這不完全是自愿的
2018 年前 11 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35.26 萬億元、增速 9.1%,為 2003 年 12 月以來最慢增速。其中,5 月當月增速為 8.5%,為 2003 年 6 月以來最慢。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統計個人和企業在網上和線下的實物商品消費,以及餐飲收入。它是衡量中國消費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整體消費數據拖累最大的是汽車消費。
2018 年中國乘用車(轎車、SUV、MPV)銷量減少 5.8%, 至 2235.05 萬輛,為 1990 年以來首次年度下滑。
為了細化消費趨勢、分析消費者購物習慣,研究機構習慣把消費按品類分成生活必需的“必選消費”和非必需的“可選消費”。前者包括食品、煙酒、飲料、藥品等,后者包括汽車、金銀珠寶、化妝品等。
《好奇心日報》分別選取上述商品分類作為必選和可選消費增長的觀察樣本,發現 2018 年年初,金銀珠寶和化妝品曾實現 20% 以上的銷售增速,領先于“必選消費”品類下的食品煙酒和服飾鞋帽。
但是自 2018 年下半年起,可選消費減速、必選消費企穩,兩類消費走勢分化。
中金公司對此分析稱,可選消費容易受到消費貸的影響,而且同經濟增長周期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僅滯后于 GDP 增速變動數月。它在 2018 年年初的增長,實際上是對 2017 年新增的 3.5 萬億元消費貸,以及暫時企穩的 GDP 的一個滯后反應。當這兩項因素在 2018 年都消失后,可選消費增速開始滑落。
理論上,必選消費更傾向于是“生存型消費”,可選消費則更接近“享受型消費”。
從消費趨勢看,后者弱于前者似乎是消費降級的例證。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提高,服務類消費,比如醫療、教育、文娛、旅游等,逐漸增加。而這些都沒有被計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因此,有經濟學家用服務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判斷消費的變化方向。
根據招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及其團隊的測算,自 1992 年以來,中國城鎮居民在交通、醫療保健、教育等領域的服務消費支出占比,高于衣著、食品等商品類消費,并提出:
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支出占比的此消彼長,正體現了居民消費整體升級的過程。
不過,服務消費的增多也可能是因為服務本身的價格提高了。
以醫療為例,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的計算顯示,農村家庭近 16 年來醫療負擔不斷加重。城鎮家庭的自負醫療負擔則是從 2013 年開始重新上升,兩類群體的醫療負擔增速都在這期間超過了收入的增速。
二、很難用升級或者降級概括中國人的消費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兩極分化變得更嚴重了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高利民不愿意用消費升降級來描述當下的消費趨勢,他更傾向于認為中國消費正在活躍地分化。
這也是上述多個領域正在發生的:
整個汽車業在下滑,九成中國人沒車,但高端車銷量在反彈。
中國人買了全球最多的奢侈品,也在拼多多買了全球最多的便宜貨。
上海的網紅店永遠排著長隊,三四線城市的餐飲消費潛力卻低于星巴克和海底撈預期。
90 后在 19 元以下的低價煙和 90 元以上的高價煙都是占比最高的群體。
各種宏觀統計數字也都說明這個問題。
在瑞信最新一期全球財富報告里,截至 2018 年上半年,中國人均凈財富中位數只有 1.6 萬美元,增速連續三年停在 6.2%,低于 GDP。
中位數更能反映多數人的收入增長。它將一系列數字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間的數字,假設十人團隊的財富構成是 1 名 100 萬加 9 人每人 10 萬元,那么他們的財富中位數是 10 萬元,而人均則能達到 19 萬元。
相比之下,正經歷英國脫歐、債務危機、難民危機等一系列大問題的歐洲,居民財富中位數已經重新恢復增長。
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很大,今年美國個人財富的中位數是 6.16 萬美元、人均財富達到 40.39 萬。但是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個人財富中位數就重新恢復增長,最近幾年的全球經濟動蕩也沒能影響到它。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2013 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速約為 10.9%,2018 年年末掉到了 6.5%。
另外,中國基尼系數自 1997 年以來幾乎一直在擴大,至 2009 年已經達到 0.49,這幾年稍有回落,2016 年年末為 0.47。如果跟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比,中國基尼系數大約排在倒數第三,僅小于南非和哥斯達黎加。北大、西南財大研究小組做的統計則顯示中國基尼系數為 0.7、0.5,遠高于統計局的數據。
基尼系數判斷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結果介于 0 到 1 之間。基尼系數越小,年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年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三、消費的問題最后還是人們的錢如何變成更多錢,或者說能不能變成更多錢
如果說消費升降級有疑問的話。賺錢不易在 2018 年已經沒有爭議。
中國人主要收入還是工資,今年前九個月,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資收入、經營收入和財產收入分別為 1.19 萬元、0.34 萬元和 0.17 萬元。
工作賺錢之后,將一部分用于低風險投資是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給普通人的投資建議。
如果是在美國,一般都說 401K 養老金計劃,不算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每年收益率能增長大約 5%,跟標普 500 指數收益率相仿,有時候略高。如果一個人 25 歲開始存 401K,40 歲的時候儲蓄預計翻番,60 歲的時候能拿到初始金投入金的 5 倍。
中國人不能指望養老金帶來更多資產。基本沒利息不說,到時候能不能拿到還是另一回事。
而幾個高風險投資渠道在 2018 都證明被是真正的高風險。
中國股市 2018 年蒸發了 15 萬億市值,按照 1.5 億投資人算(包含機構),相當于人均虧 1 萬。這里還不包括買股票基金的損失。
不斷下降的日均交易量說明市場活躍度低迷,實際參與股票買賣、持有股票的投資人數量遠小于 1.5 億人,這意味著炒股的人,人均虧損遠高于 1 萬。
類似會導致財富負效應的事件還包括 P2P 爆雷。中銀國際曾估算大約 6000 億元資金牽涉其中。
曾經房產是中國最可靠的個人投資渠道。但過去兩年因為各種限購、誠意金、身份門檻,以及房價高漲,它變成了一個基本只有富人可以繼續的游戲。具體的變化《好奇心日報》上周有文章詳述。
地產投資在愈加艱難的同時,還加重了中產階級消費負擔。中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不上房價漲幅。
在當前收入下,即便是付首付,按照全國平均收入和房價計算,大約要 1.5 戶家庭的儲蓄(1 戶約為 1.8 人)才夠覆蓋一套房子的首付。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每套住宅大約需要消耗 2.5 戶家庭的儲蓄。所以“買房掏空六個口袋”不是戲謔的說法。
即便不買房,每年上漲的房租也是一大負擔。
2011 年之后,提高的居住開銷占中國居民每年新增開支的比重不斷增加,到 2017 年已經達到 32%。而房租數據是被低估的,最近個稅抵扣操作中關于房租出租人填報引發的爭議就是一個例證。
這些變化都有可能反過來刺激居民儲蓄動機。
2017 年年底以來,中國城鎮家庭儲蓄存款比例從 40% 提升至 2018 年年底的 44%。儲蓄增多,借貸減少,消費也就自然少了。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曾任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的顏色教授說:
我們應該建立消費社會的這個觀點,應該特別值得我們警惕。
反復強調刺激消費、建立消費社會、不用儲蓄那么多、鼓勵服務業、抑制制造業、刺激消費、要抑制投資……在人均 GDP 不到一萬美元的國家,叫這些口號是非常可笑的。
消費來自一個人的收入,哪怕有信用卡分期、白條花唄、租房分期這些各種形式的刺激,花出去的錢終究還是要還的。
收入不見漲,如何有長久的消費信心?
數據整理/龔方毅
制圖/馮秀霞
題圖/florian Wehde on Unsplash、yiran Ding on Unsplash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好奇心日報(ID: qdailycom)
把世界變成問號。每日報道與你有關的商業新聞,無論它是科技、設計、營銷、娛樂還是生活方式。另外還有一個“生活研究所”供你吐槽生活。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