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易用戶,收到了一封特別的信…...
倘若把網易數帆比作“造船者”,扮演“舵手”角色的則是一家家“懂行”的企業,一個個熟悉需求的開發愛好者。
撰文|張賀飛
編輯|沈菲菲
作為網易郵箱的老用戶, 10月12號在郵箱里收到了網易數帆的一封信,內容是2023網易數字+大會的邀請函。
不同往年的是,這次的邀請函從網易1997年收獲第一批郵箱用戶開始,細數了26年來和用戶的不少共同回憶(邀請函內容在文末),通過一封創意性十足的郵件,既跟老用戶建立了聯接,又有效拓展了新客戶。
為何選擇這樣的方式開場?顯然隱藏著多重含義。
對于網易而言,郵箱不只是一款產品那么簡單,正是因為免費郵箱服務,網易走進了億萬網民的生活;作為網易郵箱的老用戶,同樣有深深的感觸,在那個智能手機尚未出現的年代里,網易郵箱就是為我們打開互聯網大門的鑰匙。
當時間像風一樣拂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已經站在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新時代大門前,網易也開啟了新的征程。
01 辦會是形式,內核是對話
其實每年這個時節,都是互聯網大廠的“會議時刻”。
9月份結束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華為全聯接大會,剛剛謝幕的百度世界大會,即將在月底舉辦的阿里云棲大會,以及以一封郵件巧妙“開場”的網易數字+大會……辦會已然成了互聯網大廠們的新常態。
奔赴B端市場的互聯網大廠為何熱衷于辦會?除了溝通、獲客等傳統解釋,還可以將大會看作是互聯網大廠和用戶對話的新窗口,典型的例子就是網易。
時間回到1997年前后,剛剛成立的網易看到了免費郵箱的機遇,準備花10萬美元購買一套Hotmail系統,但對方給出了一個“天價”。被逼無奈的丁磊,自主研發了國內第一個電子郵箱系統,至今仍是網易的戰略級產品。
網易郵箱的經歷,讓丁磊深刻地認識到: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有了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用戶,讓用戶感受到互聯網的價值。
標志性的事件就是2006年成立網易杭州研究院。作為網易集團重點投?且唯?的研究院機構,“杭研”扮演了兩個關鍵角色:既是網易內部的技術研究中心,承載了前沿技術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基礎技術平臺研發;也是網易一系列創新業務的孵化器,網易云音樂、網易云課堂、網易嚴選、網易數帆等業務均誕生在杭州研究院。
正是這樣的特殊定位,很長一段時間里,網易在技術層面都是通過產品和用戶對話,將技術以產品的形式為用戶創造價值。
譬如2013年的一起數據故障,某游戲業務MySQL數據庫因硬盤損壞,杭研的數據團隊耗費近一個月時間從一堆二進制代碼中提取出需要的數據,成功恢復數據保障了用戶體驗,同時掌握了從原始文件恢復數據庫數據的一整套技術。
而當To B取代To C成為互聯網敘事的主線,網易數帆為首的網易B端產品在2016年逐步走向臺前,“辦會”由此成了網易在技術層面和客戶對話的另一種方式。其中網易數字+大會自2017年開始,以一年一場年度大會的節奏,持續向外界傳遞網易的技術理念和產業落地進程。
厘清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互聯網大廠熱衷于辦技術大會:辦會只是形式,內核在于對話。
02 數智化時代,網易怎么做
2023年網易數字+大會的議題,預料之中和數智化相關。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技術,人工智能徹底進入了“大模型時代”。如果說2022年還只有ChatGPT“一枝獨秀”,2023年可以說是大模型的產業化元年,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廠都在布局大模型,所有頭部企業都在討論大模型,所有行業都不可避免地被大模型技術影響和改變。
在數字化向數智化躍變的過程中,在產業賽道深耕七年的網易數帆,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弄潮兒。
首先是在技術維度上。經過七年的沉淀,網易數帆逐步構建了云原生、大數據、低代碼、人工智能四大技術能力,同時也是推動大模型產業化落地的“急先鋒”,通過將垂直大模型和軟件開發、數據消費等場景融合,不斷降低大模型的應用門檻。
比如CodeWave智能開發平臺,通過自然語言對話的方式,就能生成可視化編程語言代碼,“寫代碼”不再是軟件開發的硬性門檻;再比如融合了自然語言理解與專業數據分析能力的ChatBI,用戶通過日常對話的方式即可獲得可信的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報表,極大地降低數據消費門檻。
其次是行業落地方面。長達七年時間里,網易數帆在金融、政府、制造等多個行業成為首選廠商,累計服務了300多家頭部客戶,和華泰證券、興業銀行、中國電信、國壽財險等達成深度合作,并不斷深化生態協作的深度和力度。
可以佐證的是,網易數帆與溫氏股份在2018年共同搭建了面向養殖場景的數據中臺,陸續打造了疫情監控、市場行情、領導力模型、飼料質檢等數據應用,不僅提升了溫氏股份的日常運營管理效率,也為業務優化、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僅在2023年,數據中臺就為溫氏股份實現了超億元的數據變現。
技術創新和行業需求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而網易數帆恰恰是國內為數不多在兩方面均有沉淀的玩家。
和數字化轉型面對的挑戰一樣,數智化更加需要“懂行”的玩家參與其中,不但要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智化技術的積累,還要能快速切入客戶的行業場景,充分發揮新技術的潛在價值,創造性地解決行業痛點。
03 焦點在會場,價值在場外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網易數字+大會想要“對話”什么?
根據已有的信息來看,網易數帆在郵件中預告了品牌“煥新”的消息:“將融合AIGC,帶來產品技術的最新成果;繼續數智聚力,以生態聚合之姿共赴新程。”內容不算長,卻不乏值得拆解的關鍵詞。
第一個是AIGC。
網易沒有參與到通用大模型的爭奪賽,但在垂直大模型領域一直有聲音,就像前面提到的CodeWave智能開發平臺和ChatBI。問答為主的類ChatGPT產品,網易數帆瞄準了大模型在產業落地中的生產力。在即將到來的網易數字+大會上,會不會有新的產品亮相?會不會有垂直大模型的新應用?
第二個是人才。
網易在人才培養方面依舊是個“另類”,選擇將低代碼和人才培養結合。譬如連續舉辦了三屆的網易低代碼大賽,吸引了超過1萬多名開發愛好者參與,不少選手零基礎到搭建出了覆蓋校園選課、物流管理、活動運營等融合豐富想象與實際需求的應用。有理由相信,在低代碼+人才培養的路徑上,網易勢必還有新舉措。
第三個是生態。
在邀請函里,網易提到了這么一句話:“創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聚合起來才是利器,方法聚類起來才更凌厲,人才聚集起來才有力量!”我想把焦點集中在生態上,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網易數帆花了七年時間精耕產業,什么樣的模式適合技術落地,什么樣的場景需要數智化改造,什么樣的服務是客戶所認可的......怎么將沉淀下來的“生態方法論”輸出給更多的合作伙伴,相信網易已經有了答案。
做一個預測的話:2023年的網易數字+大會上,生態和人才的占比不會少于技術,而且大概率會有新的合作戰略出爐。一向以務實著稱的網易,在B端市場保持著低調、沉穩的風格,比起技術上的炫技,借著“辦會”的機會討論行業的核心痛點,給出當下最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許才是網易的打法。
數智化就像讓船只揚帆的“東風”,帶著夢想駛入大海的進程中少不了“舵手”。倘若把網易數帆比作是“造船者”,扮演“舵手”角色的則是一家家“懂行”的企業,一個個熟悉需求的開發愛好者。
04 寫在最后
再來回答文初的問題,“辦會”的目的是為了客戶對話,比形式更有看點的,其實是各自踐行的To B方法論。
按照《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所提出的,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要取得重要進展,要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推動“數實融合”,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發展。任何一家站在技術創新塔尖的互聯網大廠都不應該是旁觀者,他們也正在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躬身入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