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加答案】|一個尋找并收獲確定的故事
每個提給勝加的問題,都有「勝加答案」。
該欄目將立足勝加出品的案例,由主創團隊復盤項目、回應問題、總結經驗,帶你回味一個優質作品落地成型的全過程。
如果通讀完幕后故事,心頭仍有幾分好奇,歡迎到評論區寫下你的問題。我們會細細品讀每一條留言,邀請勝加的團隊負責人親自回復。對于行業性深度話題,后續也將形成有價值可復用的方法論,回饋行業。
看,這是我們的答案。
上周,由勝加洞見團隊為專業戶外品牌可隆打造的《有故事 才是自然的事》案例上線后,我們收到了一些有趣的回復和討論:
不論是一秒get產生共鳴,還是覺得尚需推敲,對自然的感受總是個能引起大家思考興趣的話題。這期勝加答案,本著“深挖一下”的精神,我們也向項目團隊展開了追問,一起聽聽他們關于尋找與收獲的故事吧。
案例回顧
分享人
洞見Mindsight | 可隆項目團隊
一個令人興奮的brief:“Your best way to nature”的再思考
Q1:之前可隆在國內市場的廣告較多側重產品層面,這次則站在更高維度提出了一種有關戶外生活方式的價值主張,背后的契機是什么?接到brief時,團隊又是如何理解客戶的商業需求?
可隆此前的傳播已經從產品端把“Your best way to nature”講得很透,在50周年之際、同時也是戶外熱潮的大背景,我們希望用更品牌端的價值觀去陪伴消費者,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進入到自然——因為在自然里,消費者需要的不止是一件防風防水的衣服,更是品牌能給人帶來的、無論什么自然環境下都能應對的底氣。
可隆希望能與更多人一起深入自然,但難就難在目標客群并不單一:我們想要共鳴那群深入山野、沉浸式戶外的玩家,也想要吸引那些淺淺露營一次甚至還沒踏出門的普通消費者。很顯然,對于這兩者,要講的話并不能完全統一。
最終我們決定穿過表象的美好與愜意(市面上早已不乏這樣的敘事),通過深入地、真實地揭示玩家眼中的戶外魅力來吸引更多消費者的向往,像真實的戶外玩家一樣,避免“過度包裝”而是通過“身體力行”去吸引氣味相投的人。
Q2:你們對戶外生活方式的認知是怎樣的,深度參與了本次項目后,會產生一些變化嗎?
團隊里有同學自己本身就很喜歡大自然,也玩點戶外,周末基本上都在山里或者是河邊度過。對我們來說,戶外成癮,是因為它是一種更經得起深思熟慮的生活方式,萬事萬物的魅力會被放大,在自然中習得知識的過程其樂無窮……
有的人童年就是在自然里生長起來的,工作求學以后離戶外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已經很遠了,但也希望“童年的紙飛機重新飛回我手里”,所以遇到這個項目我們都很興奮,特別是客戶團隊也希望能向大家傳遞自然的真實魅力,而不是營造消費熱潮。
當然,我們的個體體驗也還只是一些切面。隨著項目的開展,我們和十幾位露營玩家聊了聊,大家參與的深淺不同,但各有各的樂趣。給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種近乎烏托邦的包容:自然屬于每一個人,你可以“在不破壞自然和他人體驗的前提下盡情做自己”。
這些真摯的、熱切的分享,也鼓勵著我們向戶外邁出一步。
去了才會知道:自然的真相是“bug but buff”
Q3:目前期策略團隊進行了哪些市場和人群研究?和我們分享一些有趣的/印象深刻的發現吧。
因為這次核心目標市場是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所以我們跑去上海和一些當地玩家聊了聊,他們有的靦腆、有的開朗,有的已經玩得很深入、有的初嘗露營的樂趣。我們問的問題不算好回答,每次問到“戶外/露營哪里吸引你”往往都會經歷幾秒的沉默,吸引點太多了、好像又很難轉化成語言,這種時候他們大多會說出同一句話——“你去了就知道了”。
于是我們期待從那些“去了才會知道”的事里,找到洞察。
在受訪者的敘事里,美景、登頂、日出自然是美好的事,但也另有一件事讓全員眼睛發光、津津樂道——那就是各種始料未及的bug。bug能有什么魅力?
比如A給我們講,人生不是野生,不可能一去什么都會,大家都是在實踐當中慢慢學的。她在麥理浩徑露營時,晚上遇到野豬拱腳,還偷吃。驚嚇之余才意識到自己來到了什么都可能發生的自然,也沒必要生氣,只是學著把包掛在樹上。有經驗了,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變得越來越嫻熟。
bug讓戶外玩家不斷打開新世界,也在經歷 bug 后收獲了新的自己。反觀城市這個絲滑運轉著的地方,日常很難有什么地方讓我們遇上類似的意外之“事”、和能讓我們肆意成長的“故事”。而在大自然里以一種無害的方式遇見 bug,卻能打開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已經成熟的身心再次發育,豁然開朗、獲得松弛感。
Q4:「有故事才是自然的事」這句話怎么產生的?
這個社會對我們的容錯率很低,大家一遇到問題和意外就容易“心態崩了”。其實自然里不確定的事更多,各種天氣、環境不會按我們的意愿來,但自然里的這些“事故”,換個角度看就是故事了,所以視角很重要,心態也很重要。
有事才有故事,這一鼓勵大家擁抱bug的洞察被我們內部簡稱為“bug but buff”。既可以助力品牌建立有銳度的認知,也便于傳播時激發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們都還挺喜歡的。
我們希望經過這一次campaign,每一個經歷過“風雨”的人,回看這段經歷都能風輕云淡地說出這句話。
Q5:從策略洞察到品牌主張的確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嗎?
看似水到渠成,其實項目途中挖了不少渠,逐一嘗試只求最好。
得到客戶買單的策略洞察后,創意也嘗試了各種不同的切入方式,客戶buy-in的點就是:雖然是在給一個戶外品牌做廣告,但我們沒有過度美化自然,說出了自然的真相——自然比人生更不確定。
對自然祛魅:創意也堅持圍繞“真實”呈現
Q6:三位藝人、三個“不確定”的戶外故事,為什么會這樣設計?
我們從目標人群身上洞察到了三種焦慮,分別是互聯網大廠人常見的職場焦慮、422家庭人群會有的家庭焦慮、年輕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人設焦慮。
基于這三個焦慮,我們分別選擇了陳坤、賈靜雯、管澤元,讓他們結合各自的真實故事與感受,通過在自然里經歷各種不確定,最后以收獲的感悟給出一種答案。
Q7:把品牌要表達的觀點進行創意轉化、把故事講給更廣泛的消費者,創意對此做了哪些思考?
我們想表達的觀點就是對自然祛魅,不過度去美化它。所以在創意手法上選擇了去廣告化、有紀實感的“半采訪式”紀錄片形式。
同時,基于藝人特質,陳坤是一個很有禪意和哲思的人,所以我們從文案上體現出他對“不確定”的深度思考;賈靜雯不僅是一位好演員,更是一位勇敢的媽媽,在她的篇幅中,我們著重突出了她溫暖、治愈的母親形象;而管澤元作為電競圈毒奶,我們則捕捉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的系列被打臉經歷。
我們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確定,希望你也是!
Q8:據說拍攝執行時間非常緊張、團隊也集體被大自然“虐”了,想聽聽背后的精彩故事&如何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心路歷程~
可能正是應了“有故事才是自然的事”,我們立了的flag終究要我們自己去完成。
在大山里一邊拍攝一邊躲雨,好在演技在線、金句頻出的陳坤老師給了大家信心;
在高溫、高濕的“蒸籠”里,管澤元開啟解說時的高燃狀態,激勵了在場的每個人;
拍攝賈靜雯的那天,所有人都在河邊喂蚊子,但傍晚篝火燃起的那一刻,我們收獲了屬于我們的確定。
項目能夠保質保量如期上線,更離不開客戶和后期團隊的共同努力,正是他們讓我們覺得前期被大自然“虐”的那些經歷都值了!
Q9:看到有媒體評價說,可隆本次品牌傳播所傳達的思考,是“對市場流行觀點的升級與顛覆”,你們覺得呢?
這次項目其實也是對疫情后的露營熱和戶外現象的總結式觀察。
有幾件事情讓我們受到了觸動,一方面是不少博主都在高呼生活無解自然撒野,吸引了很多人重新認識自然、參與戶外活動,這無疑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而另一方面,則是不少淺嘗露營的消費者大呼“上當”。
戶外市場亟需打破幻想、走出熱潮,引導人們更謹慎而深入地認識自然、思考人在自然中的存在方式。
當所有媒體都在善意地傳遞“自然會給你答案”的時候,如果能有品牌清醒地指出自然給予我們的“問題”與這種問題的魅力,并和那些有同感的人形成共振,那ta 就能逐步樹立品牌層面和社會層面上的雙重價值。我們感到幸運的是,可隆正是有這樣一群懂得自然魅力的“人”。
陷入沼澤了怎么辦?零食被野豬拱了怎么辦?前方有岔路怎么辦?自然給了我們一個美妙的雙關——沒有事情完全受到我們的掌控,萬事總會出岔子,但當我們走上了岔路,要怎樣應對眼前發生的事,則會決定我們的幸福感。
當許多人都在販賣“治愈”和“擁抱”,暫時的逃離沒法給任何人一個交代。正像我們訪談時一位戶外玩家所說,“回到日常還是會焦慮,大自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說到底,解決問題、或者至少改變視角看問題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能在自然里(在謹慎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許 bug 發生、或依靠自己解決問題,把岔路也走成一條新路,那我們也終將以一種真正的“松弛感”獲得日常生活的幸福。
而懂得這一點的可隆,將以專業的戶外背景與對消費者需求的體恤為你提供各種支持,成為你開啟山野故事的忠實見證者。
○:最后,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以及你們所在的團隊吧~
一個由年輕人和更年輕的人組成的、又低調又新銳的團隊,組里充斥著吃貨、劇本殺大佬、KTV毒瘤、搖滾樂手和貓貓黨。
然而每當談起工作時,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能力,又令人在違和之中感受到異常踏實。
平衡策略與創意,既負責放飛,也負責落地。
核心特點:年輕、專業、反傳統。
項目團隊成員:
創意:秦川、于自由、羅大頭、李昕、宋佩容、劉佳、朱曉林、文煙囪、張洪綱
策略:丁捷、郭曉云、劉絲璇、汪伊菲
Account:陳曉鑫、尹香花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