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普通人如何在博物館獲取靈感」的個人總結
原標題:普通人如何在博物館里獲取靈感
我是那種不太懂如何逛博物館的人。逛館狀態如下:
1、面對滿屋子的文物,不知道到底要看什么。
2、志愿者講解不總能遇到。電子講解的內容總是教科書式的數據和新聞播報一樣的句式。當時好像懂了很多東西,沒幾天全忘了,甚至連感悟也沒多少。
3、 覺得去博物館能獲取什么知識。然后發現,就算獲得了什么知識,在生活中也很難有用。
最近去故宮看了「紫禁城里過大年」的展覽。展覽內容為清代皇帝后妃們過年的習俗和與此相關的文物。
這次看展好像對逛博物館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因此,做了一份「普通人如何在博物館獲取靈感」的個人總結。希望能通過交流,在博物館撿到越來越多的寶藏。
特此感謝之前國博遇到的志愿講解老師朱貝貝。他當時的話對這次看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1、問自己:我們去博物館是要獲取知識還是靈感
我記憶力不好,也不算是博物館愛好者,更沒有針對文物/文化做專門的研究。
如果你和我一樣,請繼續往下看。
對這樣的我們來說,進博物館,史實認知不在吸納的首位,甚至沒有認知也可以。在博物館里獲得讓自己靈光一閃的/有趣的物件/細節/感受/思考,就是最大的收獲。
比如這個文物的全貌和文字介紹,我當時都沒注意(我非常確定,就算當時看了資料,現在也忘記了)。整個人都被這張面孔吸引了。這可以成為我捏粘土玩具的素材。雖然我對它依舊一無所知,但它讓我不虛此行。
2、對你來說,博物館里史實多還是想象力多
我曾經把博物館里的文字資料/展品介紹都當成史實來看待。這讓我過度依賴講解,過度關注數據資料,過度嚴肅認真。
在國博遇到的志愿講解老師朱貝貝告訴我:沒有所謂的史實,只有根據現有信息作出的最有可能的推測,所以請保持自己的想象力和開放心面對他們。
這讓我整個人在觀看的時候放松了下來,史實真相恐怕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面對文物時最首要的追求。在博物館里放縱自己無關對錯的想象力,也許是另一種和文物的交流。
因為這次沒有遇見講解志愿者,電子導覽器也派送完了。所以我看見這些器皿,儲物品的時候只能自己想象是裝什么用的。這樣的精致,這樣的大小,這樣的形狀,如果是我,會放什么在里面呢。我對此樂此不疲。反而覺得此時沒有講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3、同一件文物,古人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也許不一樣
我們把文物當作美的事物來欣賞,但古人把他們叫做:生活實用品。
意識到這一點,讓我在觀看的時候,無意識的把這些物件還原到我認為的他們的生活情景里去,然后這些文物變得溫暖起來。我好像看到了圍繞在文物旁來來往往的人,認真生活的樣子。
這是故宮某宮殿(我說過我記憶里很差)的墻面。這是藏書之所(也許是),慈禧也住過。兩層樓幾乎整個墻面都有這樣的字畫嵌入其中。當時進來的一瞬間我整個人都是振奮的。
我喜歡這種平整堆積的感覺,且凹凸有致。我把他們當成全然的美來欣賞,但居住的人可能在考慮:這些字畫多久換一次,還是不換。放誰的作品。多久或怎么擦拭保養。怎么搭配。弄換了怎么辦。
美好的事物都很麻煩呢。
冰嬉時候的滑冰鞋。
人們穿上它是什么感受呢。會不會覺得重,容不容易松脫。
經書做得非常考究。
這種考究,讓人在觸摸和擁有的時候,很難不敬畏和敬仰它吧。敬畏它,就是敬畏上面經文的含義。
過年用的蠟燭。
上面滿滿的都是祝禱,顏色也很喜氣。將它點燃的時候,人們是喜慶多一點,還是虔誠多一點。
賀歲荷包和賀歲錢。
是每年新做一個嗎。平時會使用嗎。用壓歲錢可以買到珍貴的歡聲笑語喲。
這是過年會用到的戲本。
這些隊形都是人的擺位(和現在的大型活動人民在廣場排練差不多嘛)。可以想象場面的熱鬧。上面粘貼的黃色/白色字條,是修正帶么···
4、文物的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情緒的人
人已經化作塵土,但人的思想甚至情緒還被留存在沒有消失的器物里。古人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有幽默感的活生生的人。
「人的情緒在人離開后寄居在沒有情緒的器物中繼續活著」這讓我非常感動。
這是九九消寒圖。
每個字都是9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起,每天描上一筆,描完后,春天就會來臨。我自己描過「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這次看展發現了左邊「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的玄妙之處。
玄妙之處在于這不是一天描一筆。
而是記錄當天的天氣(天氣帶來的情緒似乎更為妥當)。一天記錄一筆。
然后我發現了里面很有趣的句子。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的情緒,有點可愛的情緒:
● 終日涼風侵人皮膚如刀刺
● 風巨大
● 大風真冷
● 梨花滿地
● 過午狂風
● 起狂風寒加十倍
● 浪費筆墨今日休風
···· 我有點想笑。也有點想哭。
5、看一個博物館,得建立和自己以往所有經驗的連接
觀看即是思考。
觀看的時候不把看和想割裂開來,不把博物館和生活割裂開來,不把文物和自己割裂開來,然后其義自現。
清朝的春聯春條是有白色底的。
這種喜慶的日子用白色有點奇怪。恰巧在去故宮的前一晚我在翻《瓷之色》。里面提到了制作瓷器時游牧民族的白色崇拜。另一本什么書里提到了游牧民族崇尚天,農耕民族崇尚地。崇尚天的大概因為藍天白云的緣故,崇拜白色···· 這樣一串鏈,有一種很微妙的樂趣。
6、如果看不懂文物,就看文物的細節吧。
美藏在細微之處。
第一次看到字給字做注解,覺得很柔軟。
遇見兩只詭異的蝙蝠。
詭異得讓人好喜歡。
大愛愛愛愛愛愛的云紋。
這是宮燈,第一反應有點像圍裙。
然后被墻面上的紋路吸引。有點像細胞。
紙做的。
一直很想做只紙糊招財貓。
做出了立體感的貼片。
嗷嗷嗷。
喜歡這樣的陳列方式。
章的樣子,底座,蓋章效果都展現了。
我愛故宮的房頂。
拍下來后感覺像置物的小盒子。想把小娃娃放進去。
我愛珠寶。
看展后馬上去淘寶給自己買了個寶石戒指。
7、去博物館或者看展覽后,都給自己寫個總結吧!
說實話寫完這篇總結后,我感覺自己比沒寫之前收獲多多了。
可能是寫的時候又逼自己思考了一遍吧,嘿嘿。
-end-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公眾號:碧池夫人(madame-bitc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