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所謂創意,就是破我執
1、創意不是一種工作 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越從事創意工作,越發現創意不是工作,而是一種生活狀態。我經常聽朋友說:我這人沒啥創意,腦子太笨,想不出來啥好點子,然后實力炫技。有一次跟我發小一起自駕,自詡沒啥想法的他,承包了一路上所有的笑點,每個段子都讓我恨不得記下來,下半年指著這個活下去。
還有我的00后同桌,一夸她有創意,就跟立馬拍桌子否認:哪有,并不是,你想多了。看她的方案,她寫風箏節創意,配文:天上的風在天上吹,地上的人在地上追,立馬就有青春撲面的畫面感,相比之下工作了幾年的我方案則越來越悶,像一個本碩博連讀30年的老處女。
2、創意=破我執
怎么破?創意,其實就是一個破除執念的過程。創意是一種跨越界線的能力;智慧是看到更多可能性的能力。
(觀點來源于本書:《賴聲川的創意學》)
前段時間做一個關于水果的方案,討論時我說:水果調性不就是輕快明亮,多汁多彩的嗎?但是領導說:對于那些水果賣不去的老農,當他們看到爛在地里的果子,感覺還是快樂明亮的嗎?瞬間,對水果的執念就此打破。整個campaign從策略到創意,更加有支撐力和執行性。事后我還買了一箱農民伯伯的愛心橙子,用我同桌的錢。
3、我們的執念是如何產生的?
執念,源于我們每天面對世界心中產生的各種情緒和偏見。當我討厭這個人,甚至TA連呼吸都是一種錯。我們經常還沒看清楚事情,就已經先在上面染色。去看一部電影,進場之前心中已深深地討厭導演。我們到底在電影院中看到的是別人拍的電影,還是自己的偏見?
你在看事物的時候,有沒有立即下判斷?如果有,就很難看到事情的原貌,因為判斷遮蔽了你的視線。不知道你有沒會有口頭禪。昨天晚上在和一個朋友聊天,她每三句話,就會加一句:你懂嗎?是的,我特意統計了。我心想,大家說的都是中國話,我有什么好聽不懂的,我又不是傻X。睡覺前,我才想明白了,她并不是為我的智商感到擔憂,而是急于讓我了解她,理解她的特別之處。這個在大多數朋友眼中,她是個隨和到沒有棱角的姑娘。她很在意她在我心中的印象。當她不斷的說,你懂嗎?其實她在說:別人可以不懂我的堅持和態度,但我希望你能懂,的我的朋友。當時我的理解是,她當我是智障。
4、打破執念之后,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創作分兩面,一半是創,一半是作。
創是內容,我要講一個關于什么的故事給大家,是臭豆腐愛上了螺螄粉,還是小螞蟻搬家;我要提供一個什么樣的產品,帥氣小哥哥GPS導航儀,還是讓小哥哥3秒愛上我魔法水。以及我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大熱天解決外賣小哥哥中暑問題,還是冬天解決車打不著火的問題。
作是形式,我確定了我要講故宮一只貓的愛情史,那我可以用舞臺劇、電影、電視劇、漫畫哪種形式來表現?我想提供一個撩男神指南,他可能是一個智能機器人,一個時時提醒的藍牙耳機;那結局外賣小哥中暑問題,可能是路邊一個隨機小冰箱,一個愛心高溫補貼,送一份外賣補貼一瓶水。
形式決定了這個商業模式是否成立,這個產品可不可以用,這個故事是否順暢。內容決定了你的所思所想是否有價值,因為它創意人智慧的體現。所以為什么我們總感覺,創意的產生——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相比于這個campaign的洞察,形式,發布渠道,轉換率,更重要的是它幫品牌&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解決之后會帶給用戶什么價值?隨著問號越來越多,創意的價值才會隨之浮出水面。
創意之所以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源于生活每時每刻的體驗與思考。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