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元的LV遭遇瘋搶,奢侈品牌為何紛紛做起了「低價刺客」?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下簡稱LV)上熱搜了。
而且是多次上熱搜。
起因源于LV與上海市中心的三家咖啡店聯名推出的限時書店。
這三家書店分別是精品咖啡連鎖品牌Manner咖啡的奉賢路店、新興網紅咖啡Plusone的武康路店,以及北京老牌精品咖啡品牌Metal Hands在上海的永嘉路店,并分別以薄荷綠、落日黃、經典紅三種顏色進行了裝潢。
△ Manner咖啡奉賢路店
△ Plusone咖啡武康路店
△ Metal Hands永嘉路店
根據每家「限時書店」不同的主題色彩,品牌方還制作了相應顏色的帆布袋。消費者只要在這些「限時書店」里購買兩本品牌書籍,就可以獲得一個印有LV Logo的帆布袋。
由于這三家「限時書店」中所售書籍最低也要290元一本。按照品牌方列出的規則,最低花580元買書,就可以獲得帆布袋。
「580元的LV」,正是由此而來。
01
580元的LV
這可能是最便宜的LV包包了
這小小的帆布袋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三家咖啡店門口也因此而大排長龍,甚至出現了黃牛。
于是,
「媒體評LV帆布袋又蠢又窮又虛榮」
「LV帆布袋已被炒至700元」
「LV咖啡紙杯被炒至110元」
等話題輪番登上了微博熱搜…
當然,說人家買的人「又蠢又窮又虛榮」還是太多分了。
畢竟,沖著買書去的消費者并不是沒有。
有消費者就表示,他們排隊購買是出于對LV出版的書籍感興趣。
據了解,LV出版的書籍主要涉及旅行、藝術、時尚等領域,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價格從290元到近2萬元不等。
其中,《城市指南》系列是LV的經典之作,介紹了全球各大城市的文化、美食、購物、酒店等信息,是很多旅行愛好者的必備之選。
除了《城市指南》,LV還出版了一些畫冊、雜志、小說等,展示了品牌的歷史、風格、創意和價值觀。這些書籍不僅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也具有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因此,花幾百塊錢買兩本書,并順便獲得一個帆布袋,這一行為沒什么好詬病的。
不過,奔著LV「奢侈品」大牌身份去的消費者的確也不在少數。甚至有消費者為了集齊三色LV帆布包而到三家店各排一次隊。
據新聞晨報的報道,有現場保安表示隊伍當中已經有黃牛出現。而隊伍當中一位身穿外賣服裝的小哥也同樣表示,自己是為客戶代買書的。
6月26日,二手平臺上已經有人掛出LV書和帆布袋的打包價格,從680元到700元不等,按照兩本《城市指南》中文版580元的價格,交易者大約可以從中賺取100元左右的利潤。離譜的是,就連印有LV logo的咖啡紙杯也在二手平臺上掛出了110元的高價。
不過,雖然此次聯名討論熱度高企,然而LV與一眾咖啡品牌的聯名,并不是奢侈品牌的首次「下海」。
就在不久前,奢侈品牌Fendi才剛剛與新式茶飲品牌喜茶進行了聯名。并且,同樣因為顛覆大眾對于「奢侈品」認知的價格,而引發了大眾的瘋搶。
△ 網友紛紛表示:
「年紀輕輕就獨立斥資38元,拿下人生中第一款FENDI(芬迪)」
「這是我離FENDI最近的一次。」
然而,我們都知道,奢侈品牌之所以能夠稱之為「奢侈品牌」,離不開其營造的「高價值」認知。
那么,如今奢侈品牌紛紛自降身份爭做「低價刺客」,又是為了什么呢?
02
LV自由?奢侈品牌為何
紛紛做起了「低價刺客」?
奢侈品牌為什么爭做「低價刺客」?
從淺層原因來看,自然是為了關注度。
弱傳播理論告訴我們,非常規事物,往往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原本走高端路線的奢侈品,突然與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品牌進行聯名,推出各種與品牌調性不相一致的產品,顯然是激發大眾好奇心,制造話題,為品牌帶來高曝光、高討論的好辦法。
不僅如此,產品本就是極好的品牌信息載體。并且,不同品類的產品,擁有的關注度并不相同。
有的品類的產品,天生就擁有非凡的大眾關注度。好比食品品類。
食品是天生自帶流量的品類。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一天不買包,但我們不能一天不吃東西。
也正是因為「民以食為天」,使得大眾天生會對食品加以關注。而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也讓我們自然而然就會上癮般地去找尋各式美味的食物。我們的朋友圈分享最多的產品品類,也是食物。
因此,奢侈品牌與食品相關品牌合作,可以更好地以之為載體,傳遞品牌信息。
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現,不少奢侈品牌都會選擇與食品類品牌聯名,或者直接推出食品。
好比,LV出過高級手工定制香腸,Burberry出過泡面,GUCCI則出過甜品。
△ Gucci甜品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吸引關注,奢侈品「下海」還可以以此增加品牌接觸點,加深品牌好感。
奢侈品牌的定位,使它的目標人群非常狹窄。而與線下餐廳或者咖啡館合作,
則可以在制造話題吸引大眾關注的同時,增加品牌接觸點,實現品牌信息的破圈層傳播。
戴維·阿克曾經在其所著的《品牌大師》一書中,提到品牌接觸點理論。
消費者可以接觸到的一切與品牌相關的事物,線下店鋪也好,員工也罷,都是品牌的接觸點。消費者通過與這些接觸點的接觸,來了解品牌,建立自身對于品牌的認知。
畢竟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他們可能不會有足夠的購買力,去購買奢侈品牌價格高昂的產品,但是38元的喜茶或者580元的書籍,還是他們可以負擔的。
這就為奢侈品牌提供了更多的與大眾接觸的機會,也就是增加了品牌與大眾的品牌接觸點。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立竿見影」能看到結果的目的。當我們把目光放長遠,會發現奢侈品牌自降身份的背后,還有著更長遠的考量。
03
瞄準新生代消費者
培養品牌信徒
隨著消費者的代際變遷,新生代消費人群崛起,他們在消費習慣上也有所不同。
根據唯品會聯合艾瑞咨詢發布的《種草一代·95后時尚消費趨勢報告》:
95后對于奢侈品牌的選擇,不再局限于傳統大牌,而是更加偏向于年輕潮品。
可見,在如今的年輕消費者心中,對傳統奢侈品牌的認可度,已經不及年輕潮品了。在這個時候,傳統奢侈品牌如果不培養自己的新生代消費人群,就很容易隨著消費者的代際變遷,失去消費者的擁護,形成用戶的斷層。
而通過跨界做「低價刺客」,品牌可以以此觸達新生代消費者,培養新一代品牌信徒。
很多品牌都會有意培養自己的用戶群體。
國際知名的剃須護理品牌吉列,就會在男孩成年時或高中畢業時送上「歡迎來到成年人世界」的禮包。
吉列的「品牌內部研究小組」發現,一旦一個男孩使用兩次吉列剃須刀,那么他會在成年后繼續使用這個品牌的概率為92%。
奢侈品牌自降身價做「低價刺客」,正是在通過更受年輕群體關注的高流量品類,以及線下餐廳、咖啡廳等一系列品牌接觸點,讓年輕消費者群體可以更早、更容易的接觸到其品牌,從而在心理上,讓消費者早早地就與這個品牌建立關聯。
04
LV與Manner
很難說誰蹭了誰
I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
如果說增長布局是企業目的或者結果,其中推動增長業績變量的關鍵則是客戶。
然而客戶是會遷移的,無論是客戶的代際變遷、同行業競爭者對客戶的爭奪,都會導致客戶的流失。
這個時候,經營客戶價值,維護客戶資產,就成為了品牌恒久的話題。
當下品牌之間競爭激烈,奢侈品牌也已經無法向以前那樣等著消費者自己老老實實地送上門。他們不僅需要服務好每一個客戶,更需要像九年義務教育樣,想辦法讓更多客戶更早地與其品牌建立心理關聯。 雖然奢侈品牌無法像某些運動品牌一樣,讓所有消費者從小就開始使用,保持一種使用習慣。但是它可以以某樣相對便宜的東西,培養這些潛在消費者的用戶習慣,輸入自己的品牌文化,讓這些消費者認為這個品牌就屬于自己。
從而,早早地占領年輕消費者的心智,讓他們對品牌產生一種認可、一種偏愛。再慢慢等待他們,成長為成熟的,具有購買力的消費者。
所以,看上去是喜茶、Manner等品牌蹭了LV、Fendi的熱度,然而稍加深想,誰蹭誰,還不一定呢。
THE END.
本文首發公眾號首席品牌智庫「品牌有一套」欄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