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形狀》序言與后記
序言——
創意就像流水,每一刻都呈現不一樣的形狀,也唯有如此,創意才能保持新鮮的維度。如同在水面之下,隱匿著無數的水草、河床、砂石……我們相信在創意的形狀背后,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布爾》中說“美景之美,在于憂傷”,創意之美,也是如此。訴諸于表,求達于心, 不止于表面的形態,更關乎內在的情狀。
創意是我的工作,無論是在李奧貝納、DDB,還是在麥肯或華揚聯眾,大部分時問都在“做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文案、海報、TVC、裝置、活動、展覽……但是這些只是創意的某種形狀,并且是與我相關的形狀。除此之外,當創意遇見設計,創意遇見藝術,創意遇見生活,創意遇見教育,甚至創意遇見不同的人,也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于是,我嘗試與不同背景的創意人展開對話。與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聊設計,與奧美創意老大李兆光聊廣告,與浙江理工大學劉潔老師聊教育,與文案達人樂劍峰老師聊趨勢,通過思想的交鋒,去探索更廣闊邊際的創意形狀。
但是,所有對創意的探尋,似乎都會從前瞻變成后知后覺;所有曾經的真相,又會在另一個時刻變成假象;而對話,也不過是當時的欣慰和過時的警語……所有的探尋都是徒勞的,但是探尋的姿態卻可以是永恒的。面對創意的巨型游泳池,我就像一個充滿好奇卻又懵懂的小男孩兒,用手輕輕拂一下水面,為泛起的漣漪歡呼雀躍,卻始終不知道水面之下,究竟有多深,有多寬。
探尋的意義,之于我,是可以借助這些談話與寫作的契機,暫時從創意的實際工作中抽離出來,站在更高或者更廣的維度去思索創意。也許被交談、被思索,或者被訴諸筆端的創意,也是它形狀的一種。
后記——
一切事情皆有因果,這本書的誕生也是。就像斯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所說“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起來;只有在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些點點滴滴之間的聯系。所以,你要堅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未來的生命中串聯起來”,正是之前看似沒有關聯的點滴經歷,才塑造了今天的我,也促成這本書的誕生。
本書的文章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給《藝術與設計》雜志寫的專欄;之所以會給這本雜志撰寫專欄,緣于雜志編輯朱林對我的一次采訪;之所以朱林會采訪我,緣于當時拿到One Show的一個獎;之所以能拿到One Show的獎項,緣于我在DDB上海做創意;之所以會去 DDB上海做廣告,緣于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讀研究生時,激發的對于創意與設計的好奇與喜歡......過去的事情,似乎很容易被遺忘,只有在追憶的時候,點點滴滴的脈絡才會清晰起來。
如果將實習的時間也算上,我在廣告行業已經工作了十幾年,而且是在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對創意如此長情,回想起來,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
2007年,我踏進位于外灘中心的李奧貝納上海辦公室,開始“伸手摘星”的創意旅程,當時公司客戶有可口可樂、李寧、美特斯邦威、凱迪拉克、西門子、麥當勞等,主要為這些品牌創作傳統廣告, 包括電視廣告、平面海報等。現在想來,這段時間算是傳統廣告最后的黃金時代。到了2008、2009年,數字廣告的勢頭越來越猛,逐漸開始蠶食傳統廣告預算,也在那個時候,國內涌現出很多互動廣告公司, 并將許多國際客戶的數字廣告業務攬入懷中。
2009年末, 世界頂極4A廣告公司DDB上海向我拋來橄欖枝,于是我轉去DDB工作。在DDB,我跟隨一個馬來西亞籍創意總監工作,參與了澳大利亞旅游局打造了“澳大利亞,盡是不同”的全球廣告戰役;為純果樂拍攝了一支基于網絡傳播的病毒視頻《再來一瓶,再愛一次》,在優酷上線一周點擊量突破1000萬......每個DDB的創意人,都銘記著伯恩巴克的教誨“廣告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要有獨創性和新奇性”,全力追求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2011年我抱著看更多,學更多的心態加入麥肯世界集團在中國的首家創意熱店Can Create,這家創意熱店像個咖啡館,工作流程十分簡化并以創意為導向,首席創意總監吳佳蓉也給下屬創造自由的發揮空間。Can Create主要服務洲際集團旗下幾個酒店品牌,擔當它們在中國的領銜代理商,所以基本每周都要去洲際酒店集團辦公室,與客戶一起討論方案。在麥肯的工作經歷,讓我更加注重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洞察,或者以品牌為原點出發去整合創意的解決方案,因為一個成功的方案總是需要去綜合傳統廣告、數字廣告、活動行銷以及社交媒體等多種維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將觸動消費者的品牌信息更加有效地傳遞出去。
在國際4a廣告公司工作,所有的項目,都是按照統一規范的流程進行,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會讓我的創意思維陷入一種“套路”, 我需要讓自己更加out of box一點,需要讓自己暫時告別溫水區,去外面的世界學會野蠻生長,所以我離開了麥肯,加入數字營銷巨頭華揚聯眾杭州辦公室,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組建創意團隊,開拓潛在客戶。也許是運氣好,也許是這樣一個比較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于是很快就贏得了Uber、網易、九陽、Wifi萬能鑰匙等客戶,并且在兩年時間內獲得中國元素、艾菲獎、4A金印獎、IAI金銀銅獎、CIB銀獎、長城獎、臺灣金點設計獎等二十多個創意獎項,作品展覽于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東京光村美術館等,并將華揚聯眾杭州辦公室從中國創意版圖的無名之輩, 迅速提升為“DAOY 2015年度創意代理商”中國區第九名以及 “DAOY2016年度媒介&公關代理商”中國區第一名。
除了廣告創意的本職工作之外,對于設計與藝術的興趣,驅動我去閱讀大量設計書籍,為雜志撰寫設計與藝術專欄,出版《招貼設計》、《創意的生成》兩本書,并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DFI設計學院、東華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廣告與設計課程。我相信這些創意之外的事情,會豐富我的創意能量,讓我成為一個思維更有彈性,視角更多元的人。
做廣告這么多年,感覺廣告創意永遠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廣告之路,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充滿各種限制。不過無論如何,不管以后還做不做廣告,不管以后廣告還存不存在,內心能夠明確的,是應該會繼續去做與創意、設計相關的事情,可能是寫作、出版、研究、教書、策展或者其它,秉持著創意的態度生活下去,步履不停.......就像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里說的那樣,“跳舞吧!只要音樂還繼續響著”。
回到創意的形狀,每個人對創意的形狀,都有自己的想象與描述。包益民老師希望將創意在營業額與影響力方面發揮到極致;李兆光認為創意最終要從洞察出發,創意最大敵人其實是自我;熊超認為創意是將小靈感放大,用跨界的形式創新,直至形成大創意......不止每個創意人對創意形狀的定義不一樣,甚至每個創意人在創意旅程的不同時期,對它的認識也不一樣。那么,創意如果有形狀,也一定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的;如果探究創意的終極形狀,也許會與美學和宗教有關。創意旅程不止,對于創意的叩問也應當不息。
感謝許舜英、原研哉、佐藤可士和、伊藤直樹、葛西薰、大貫卓也、永井一史、服部一成.....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創意的天空,你們是最遙遠最閃耀的星,也是讓我在創意之路步履不停的內心引力。
感謝在創意旅程上給我指導的Canon Wu女士、陳衍財、王律、樂劍峰先生;感謝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張宜平老師、東華大學設計學院吳亮老師,讓我成為既懂一點如何做創意,又可以分享創意經驗的斜杠青年。
感謝本書中接受采訪的每一位創意界師長和朋友們,在一起圍繞創意對談的時光,是非常快樂和有共振感的;感謝《藝術與設計》雜志編輯朱林先生、《中國廣播影視》雜志編輯遲小磊女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邵水一老師,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誕生。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正是你們的愛與包容,才讓我的創意之旅呈現更美的風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