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與管理:董宇輝為啥不離開俞敏洪?
作者:江山(【PR人】創始人)
來源: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PRREN(ID:PRREN)
董宇輝為啥不離開俞敏洪,按照平常人的觀點,離開之后,錢更多,同樣可以成就一個也許不亞于東方甄選的平臺?先看下文——
(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言,為2100年前,司馬遷先生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關于人性高度凝練的一句總結。
看上去,這句話功利主義色彩重了些。人的驅使,內在動力皆在“利”。狹義的想想,這句話不對,那還有很多人不看重“利”啊,比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就是毫不為“利”么?比如雷鋒,好事做了一火車,不是也不為“利”么?這個世界,從古至今,世俗的人多,因此“逐利”的人多,但,也有少數,不為“小利”或“私利”所動,他們的驅使動力更多,更復雜,比如,民族氣節、知識分子風骨、集體主義榮譽、某個組織或黨派的信仰、個人成就感……
但廣義的想想,如果“利”的定義,是人的某種價值觀認同的“利”,比如,陶淵明認為知識分子風骨就是更高的“利”,盡管肚子也餓,也有想吃米的需求,但吃米的需求,比起保住知識分子風骨的需求來說,毫無疑問,對陶先生來說,是小的。二者不可同時得兼,因此,兩害相權取其輕。保風骨要緊,于是,舍去斗米,保住更大的“利”。同樣,對于雷鋒同學來說,“聽黨的話,做黨的好孩子”是更大的“利”。比如,跨越時空,在1960年,你打算給雷鋒10塊錢(注意,1960年的10塊錢,價值不菲,足夠兩個人生活一個月了),讓他別做好事了,我敢跟你打賭,雷鋒肯定不會同意的。不但不同意,甚至有可能將你視為“別有用心的階級敵人”,呵呵,當然,這是個玩笑。但是,對雷鋒來說,他的價值觀中,什么是他的“利”,或者說,什么是更大的“利”,我想就已經很清楚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來看管理。
何謂管理?從管理學發展的歷史來看,管理定義也存在的多樣化。大概有5個定義。泰勒、法約爾、西蒙、馬克斯.韋伯、美國管理協會分別給了不同的定義。(篇幅關系,不展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google下。)現在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是“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協調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與職能活動,以有效實現目標的社會活動。”說得非常好,管理是“以人為中心”,“人”是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那么,怎么管理好“人”呢?
從marketing的角度,“人”,都是有需求的,marketing要做的工作,就是發現、發掘人的需求,進而創造條件盡可能去滿足、匹配人的需求。只不過,人的需求往往太多,太復雜,很難做到一一滿足或匹配。那么,很簡單,你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去甄別管理對象的需求。回到我們剛才討論的話題,那就是,這個人的“利”,或者說,最大的“利”,是什么?
剛才已經談了,每個人的價值觀可能不同,因此,他的最大的“利”,可能也不同。但通常意義來說,99%的人,都是世俗的人,因此,對他們來說,“利”是有共性的。通常有三點,“錢”、“權”、“名”(注意,只是客觀中性的陳述,這三點沒有任何貶義成分在內,比如我自己,也不能免俗,這三點,也是俺最大的“利”,呵呵)。剩下1%的人,可能會有些差異化的需求,比如,氣節、風骨、使命感、信仰、成就感……
俞敏洪也是管理高手,除了“財布施”,還給予了董宇輝等核心人才足夠的名譽、尊重、信任和“以退為進”的大哥級的關懷
那么,管理的knowhow,就是努力創造條件,讓被管理者獲取最大的“利”。比如,員工中,care錢的,就創造條件,讓其充分發揮、表現,取得一定業績之后,就漲工資、發獎金;care升遷的,管理者也是創造條件,讓其充分發揮,有業績之后,就提拔。Care名的,以此類推。當然,這中間需要有度的把握。不同的員工,在公司的不同階段,取得不同的業績,需要有不同的“利”來驅使,當然,在管理上,說得更多的是,激勵,而非驅使。
除了驅使的誘因,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鋪設管理對象到達或者可能到達誘因的管道,也就是盡可能多的,為下屬創造條件。如果領導這一點做得不好,下屬通常就會抱怨,領導不給他機會,如果老是不給他機會表現。時間長了,下屬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引發管理沖突。當然,給下屬施展才華,表現自己的機會,本身也是一種“利”,只不過,相對能形成其行為誘因的“利”來說,這是些小“利”,而非大“利”。如果管理者能夠嫻熟的運用這些小利,驅使、駕馭整個團隊,相信對整個團隊員工的成長,團隊的士氣,團隊的戰斗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管理中,“利”的施予,是相互的。領導給下屬施予了“利”,那么下屬會反過來施予他給領導的“利”,這種“利”,就是對領導的尊敬、擁護、愛戴甚至崇拜。如果這個反向的利越多,這個團隊的凝聚力越強,戰斗力也越強。因為,形成了“團結在以某某為核心的領導周圍”,“高舉旗幟”的團隊,進而就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個團隊,就是理想中的斯巴達方陣式的團隊。
當然,“利”的施予,不是那么簡單的事,通常,管理者能夠給予的資源(就是給下屬的“利”)是有限的。比如,作為一個部門負責人,你給下屬漲工資的幅度和權限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度的加。你給下屬提拔的空間是有限的,你是經理的話,你最多給下屬提拔到主管。如果你是總監,你最多給下屬提拔到經理,如果你是總經理或VP,你最多給下屬提到總監。其它的資源施予以此類推…資源是有限的,而下屬,可能成長的空間無限(指極優秀或潛力極好的下屬,通常成長空間較大,極端的,可以到無限。而一般的人,成長總是有極限的,人---總是被提拔到他不勝任的位置,這是彼得定律就講過的道理,就不贅述了)。這個時侯,管理者怎么辦呢?
(二)
確實很難辦!但也不是沒有方向。佛經中講,布施有三個層次,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佛經對這三種布施有經典的說法,我無意曲解,只是借下這個概念,談談我個人對“布施”的理解。)
“財”,是有限的,就算你是比爾蓋茨,如果一直施財,也有用完的一天。因此,你在布施的時候,如果不是“財”,而是“法”,教會你下屬一些方法,讓其更有效的成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漁”毫無疑問比“魚”來說,是更高級的布施。那么,也達到了施予“利”的目的,而且更好。如果,你還有能力,通過“法”的布施,讓下屬有效成長,下屬由生澀到成熟,由職場的新人到獨當一面的干將,進而由內而外的產生了“自信”,即“無畏”布施。相信,你的“利”施予的更大。你獲得的反向的“利”,也更多。
從這個意義來說,“法”與“無畏”的布施,跟“財”不同,如果你足夠強大,你的這種布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古今中外,大概有幾個典型。比如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布施的利越多,獲得的反向利也越多,越大,越容易受人尊敬,越是強有力的領導者。因此,上面列舉的幾位,基本上不是宗教領袖,就是圣人。
近現代歷史上,毛同志也絕對是一個管理的高手。在毛蔣對峙的幾十年中,毛同志肯定沒有蔣有錢,但他針對了中國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兄弟、工人階級、廣大的手工業勞動者、學生群體,提出了要“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壓迫的無產階級”,“建設新中國”,并且有效的實踐這些理念(確實進行了土改分田,確實讓工人兄弟不再受工頭和資本家的剝削、壓迫…),同時,有效的進行marketing傳播(寫文章相當于做PR,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刷標語相當于最早的墻體廣告,唱革命歌曲相當于口碑或病毒傳播,發動學生游行,撒傳單相當于活動營銷和DM……)。毛同志“財”、“法”、“無畏”布施,三者同時全方位、深入的進行。
管理的受眾---農民兄弟、工人階級、城市手工業勞動者、學生不同程度的被布施了,因此,反向施利于毛同志,表現為更擁護共產黨,從而有效的推進了中國革命的解放進程。
而圍繞毛同志周圍,因為有眾多,甚至是海量的反向施利的受眾存在,就形成了一張龐大的管理網絡,而網絡的中心就是毛同志本人,因此,毛同志管理的權限非常大,處于巨大網絡中心的他,也是非常安全的。所以,毛同志自秋收起義之后,就再不帶槍。個人揣測,是不是他老人家也意識到了這點。
而相反,蔣先生在管理方面,相對于毛同志,悟性確實差了很多。比如,他常見的手段,就是花N多大洋,送給某軍閥,幫他搞定某事;給某人許諾,幫我干成某事,提拔你做司令;結果,他的團隊中,永遠沒有解決嫡系與非嫡系團隊之間的融合問題。一直在用“財”布施,這是最低階的布施方法,如何跟毛同志競爭呢?
當然,至于蔣先生的marketing功夫,更是差了好幾個檔次,篇幅關系,就不贅述了。
最后,再簡單總結下自己的觀點---
1、管理的核心問題在于“人”的管理;
2、“人”的管理的關鍵在于洞察人性;
3、人性的根本是人都逐“利”;
4、不同的人,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決定了他心中最大的“利”是不同的,但99%(甚至更多)的人“利”是相同的,不外乎“錢”、“權”、“名”;
5、有效的管理就在于通過給下屬提供“利”和創造實現“利”的有效通道來展開;
6、“利”的給予,是相互的,領導給了下屬“利”,下屬會反向施利給上級,通常表現為對領導的尊敬、擁護、愛戴甚至崇拜。反向利越多,團隊越強大。
7、“利”的給予中,分“財”、“法”、“無畏”三個層次。越會靈活、融會貫通的使用這三個層次的“利”,管理者的水平越高,尤其是對后兩個層次“利”的駕馭。
8、當然,“利”的駕馭和施予過程中,marketing工作,非常重要!
(三)
再回到文初的觀點:董宇輝這樣一位有才華、有情懷的小伙子,需要的“利”,“財”的權重顯然排在第二層級,他(可能)(注:無法洞察或真實的訪問到董的需求,所以,只能憑觀察和揣測)更在乎和享受海量大眾對他才華的認可與稱贊,更在乎通過東方甄選的助農等行為滿足他“悲天憫人”、助力弱勢群體的情懷得以揮灑,以及強大的個人存在感。
而這些,俞敏洪恰巧聰明的洞見到了,除了“財布施”中的“錢”受上市公司監管需要無法給得太過分,其他的,“名”仍然是財布施,可以無限“布施”,情懷在東方甄選平臺上可以充分施展,董的個人IP可以在東方甄選平臺上一直強大的存在,董宇輝不擔心被替代,安全感很強,屬于“無畏布施”。
以上,作于2010年。董宇輝和俞敏洪部分屬于2023年3月17日重新編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