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拿走了我們講故事的勇氣?
貼心提示:知道大家趕時間,本文無標題分段,還特意把片子放在了后面
去年底的某個下午,風很大,我們@TOPic&斐 幾個同事去客戶@滴滴金融 那兒接了brief,并流露出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青澀,于是會議在幾乎沒有任何討論的情況下結束了。誰也想不到,我們的下一次見面,是在黃土高坡上。
“返鄉創業故事”是這次項目的命題,項目組里有一個算一個全是北漂,這意味著我們要想代入情感,就要暫時“向現實低頭”,逼自己承認回家才是更好的出路。
可現實是,想回家的話,我們為啥要接brief呢?
聰明的人可能早就轉過彎來了:“你們根本不是TA,去給躍躍欲試的人臨門一腳”。我們后來也想到了,但實在無從下腳。只能兜兜轉轉回到了所有創作的原點上,先從“感動自己”下手吧。
我問斐哥:我覺得這個故事可能會很長,行不?
斐哥:當然,我們假裝的公司理念不是“勇猛”嗎?
我:好,猛一把。
在寫好了有點長的腳本后,我先給自己潑了很多冷水:
“你們又不是廣告屆的故事大王,哪兒來的自信?”
“你們有業內最會講故事的導演嗎?”
“這年頭誰會轉長片?自嗨嗎?”
“不考慮傳播了?不妄想破圈了?”
“客戶有耐心聽完?”
客戶耐心聽完了線上提案,只要求我們時長控制在3—5分鐘,然后別把勇氣的故事拍成愛情故事。
一切都好辦了,我們信心滿滿地開始調整每個細節,終于讓這個故事變成了我們想要的程度,問了下劉大鵬導演預估時長,壓縮壓縮大概15分鐘吧,純愛戲。
上面那些冷水一股腦的又潑了一遍……
這個項目的底線到底是啥?是時長?是引發社會討論?是輸出個什么價值觀?還是在觀眾想關掉視頻的每個瞬間?
答案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把這個故事講完,對得起未知觀眾,對得起項目,對得起故事原型,最起碼也要對得起自己。
不賣關子了,這個片子最終長這樣:
所以,到底是誰拿走了我們講故事的勇氣?
事實上,客戶從始至終都是尊重故事的,也并未從那些“虛無”的角度去評判創意高低。
時長這件事固然重要,從客戶最初可能設想的90秒,到3、5分鐘,再到8分多鐘,項目的“底線”不只取決于我們是否勇猛,而是我們能為這個故事貢獻多大的真誠。
傳播和破圈的事兒誰都放不下,那就放在下次吧,下次我們可能講個更長的故事。
回想起來,至少在片場的時候,幾個同事說過:
突然有點想回家種地了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