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14部經典電影的配色方案,養眼又高級
作者:子琪,來源:奇遇博物館
原標題:電影,才是最高級的配色天花板
不想局限于攝影機提取的自然色彩,想像畫油畫那樣涂抹電影,想在顏色中發現關系。——沃茲基碩德
放眼世界影壇,“好色”的導演真不少。他們借助鮮明的色彩來渲染意境,突出角色,激發情緒。對于廣大觀眾來說,即便不清楚這些紅橙黃綠背后的視覺傳播理論,單單“養眼”也是一件愉悅的事。
一、簡單純粹的單色調
01
紅 色
#具象:血液、夕陽、心臟、火焰、玫瑰
#抽象:危險、喜慶、反抗、爆發、熱情
使用單一紅色作為主線色彩的電影有很多,而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紅色系電影則是《英雄》。
《英雄》骨子里透出來的,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非理性的詩意”。飛雪用袖子抵擋萬箭,完全無視現代物理學。
張藝謀借助了這段耳熟能詳的歷史講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對天下道義的感悟。
斯皮爾伯格曾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這一刻,紅色蠱惑心智,象征欲望、猜忌、迷亂的愛情。另一方面,鮮艷的血紅色,象征死亡。
而放眼國際,另一部比較經典的紅色系電影就屬斯派克?瓊斯的《她》。在瓊斯的作品中,最讓影迷和宅男們心心念的,當然是那部“只問其身不見其人”的《她》。
斯嘉麗·約翰遜的聲音讓這個AI充滿了魅力,導演更是在大量低亮度和過曝鏡頭里巧妙使用紅色元素,來營造一個充滿欲望卻又永遠“一步之遙”的悖論。
蓄上唇胡的菲尼克斯,又變成了懦弱的老宅男,酷愛穿紅夾克、紅格子襯衫的他,在感情生活中卻是個失敗者,每當他要為愛情付出對等的承諾時,作為一個男人的他驚慌失措了,退回到他最愛玩的虛擬游戲,像個男孩般躲在寂靜的黑暗角落里。
這是宅男一族的通病,他們自認為情感豐富但不擅表達,需要一個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來開啟,哪怕這紅顏只是一個沒有身體的聲音,也足夠滿足精神上的充實和亢奮。
片中人類與AI交互的渠道,如手機,電腦界面都是紅色,強調了科技感。
擁擠嘈雜的人群是以深灰色調出現,甚至金發少女也以灰白色出現,唯有鮮紅的血液在畫面中格外刺眼。
這正深刻地說明了主人公眼中的內心世界充滿著仇恨,利用灰色和紅色的強烈對比深化了電影的象征性意義。
02
橙黃
#具象:柿子、晚霞、肌膚、秋葉、土地
#抽象:愉悅、溫情、熾熱、明朗、歷史
黃色系可以取自橘子、晚霞、肌膚、土地,黃色也隨之被賦予了愉悅、溫暖、明朗等情緒性格。黃色是映襯輕松、愛與希望的顏色。
第81屆奧斯卡獲得八項大獎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片,影片整體給人留下的色彩印象是黃色的。
幾乎所有色彩存在黃色的附著:大量的淺黃色建筑、孟買人的黑黃膚色、黃色的服裝、金黃的陽光、黃色的燈光等。
另一部經典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同樣選用了黃色作為影片后半段的主色調,奠定了溫情的氛圍。
影片前半部分色彩以青灰色等冷色系為主,表現了處于事業低谷的音樂家馬修的低落情緒。
然而,當深夜馬修發現孩子的作業中寫著對未來充滿夢想時,馬修的內心世界燃起了一種創作激情,畫面色彩也隨劇情發展轉換為溫馨的暖黃色。
經過馬修的熱心教育,音樂開啟了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的內心隔閡,此時電影畫面色彩也逐漸變得明快起來。
除了暖色調被廣泛應用外,冷色調也是不少文藝電影的經典色調。
03
綠 色
#具象:草地、軍隊、森林、國營
#抽象:中性、不溫不火、疏離、治愈、輕快
提起綠色,人們總是繞不開森林等植物的綠色,但綠色的出沒場景可不僅僅是圍繞著植物。
賈樟柯出道的時代,比起張藝謀、陳凱歌又晚了十幾年,出生于山西縣城的他,作品中也很少出現那種紅色的激情和黃色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保持距離感的綠色,帶有記錄性的冷靜和緬懷。
無論是《站臺》、《二十四城記》亦或《山河故人》,導演多次用綠色來凸顯人物,那是七八十年代普通居民最常見的室內顏色,從臥室到國營工廠,墨綠色油漆涂在半人高的墻壁上,正好與童年的視線相吻合。
賈樟柯就是用這種粗糲的色調來凝固下中國人曾經的集體記憶。
04
藍色系
藍色系
#抽象:憂郁、夢幻、自由、理性、希望
波蘭籍導演《三色》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藍》,作品所要傳達的主題就是自由,其運用藍色的陰冷色調,為整個作品創造了一種整體上的憂郁基調,通過藍色,將茱莉心中關于丈夫和女兒揮之不去的記憶營造出來。
比如女兒的棒棒糖、玻璃吊飾、泳池等都是藍色的,當畫面中傾瀉般出現藍色時,就代表著茱莉內心涌動著對失去親人的追憶,藍色在影片畫面中所占據的面積是隨著劇情推進而減少的,代表她漸漸地接受新的生活,擺脫心靈的囚禁。
動作片也可以使用藍色作為主色調。《絕地戰警2》故事發生在邁阿密,一股外來的販毒勢力正在侵入邁阿密的毒品市場,為首的毒梟野心勃勃,意圖控制整個美國乃至歐洲的毒品交易,建立販毒王國。
二、無明確界限的黑白
影片《罪惡之城》講述的是在一個虛構的城市中,暴力摧殘了整個城市,警察被黑幫腐化的故事。
黑色的趨勢向后,是一切靜默的顏色,白色和其他顏色向前,凸顯著暴躁的氣氛和變動的可能。
常年被調侃“自帶油漆桶”的張藝謀,也就只有最新的作品《影》,跳出了粗暴的色彩標簽,改用更加高遠的水墨色,做一次更具韻味的審美升級。
伯頓為迪士尼等大廠打造的《愛麗絲漫游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雖也色彩斑斕,但終究還是照顧了普通觀眾的理解能力,反倒是在主題更加沉重的《怪屋女孩》里,把對冷色調的偏愛與慘痛的戰爭史聯系了起來。
而真正把他們帶到現實中,與兇殘的成年人反派對決時,那些白色的骷髏,血紅的眼球,以及清冷的冬日,更多了份科幻的救贖意味。
畢竟“永遠活在某一天”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藍天帶來的希望每晚都會被黑夜的絕望顛覆,傷感總與幸福一步之遙,孩子們想要見到第二天的陽光,總要經歷過前一晚的噩夢。
三、信手拈來的混合配色
熟悉色彩理論的小伙伴會對“對比色”、“飽和度”這些詞匯不會陌生。
電影中單純顏色的使用,已經不能夠滿足導演們的表達欲望,所以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在電影中大膽使用一些比較極端的配色。
整部影片在結構安排上,通過對立性色彩把故事情節分為前后兩部分。
在表達對五彩繽紛的美好生活追憶情節的時候,畫面彩色呈現的是明亮的暖色基調。
以《天使愛美麗》名揚天下的讓-皮埃爾·熱內,可算是法國影壇里最熱衷“調出復古色”的導演了。即便是最近一部作品《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跑去美國拍攝,仍然能在片中找出那種以濃郁的紅、黃為主色調的法國風情。
再加上美國西部特有的藍、綠,更加適合這個“兒童公路片”的幻想主題。
色彩明亮而生動,情緒迷離卻不頹廢,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總是透著珍視生命的樸素情感。
有人喜歡復古色的低飽和色彩,那同樣也就有人喜歡亮眼的高飽和色彩。有些人把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劇照進行了一番調色板般的色譜分析,他似乎就是為HD年代誕生的導演,高對比度、高艷明麗的色彩。
電影中不起眼的較真,無處不體現著導演的考究品味。他們將生活的顏色,戲劇美化地提煉出來,使每一幅電影畫面,都精致得像一幅畫。
作者公眾號:奇遇博物館(ID:bowu2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