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逆天!20歲的emoji被大神們玩出新高度
來源:未讀
原標題:你還在用emoji尬聊,有人已經(jīng)用emoji寫書了
這年頭,人人都是網(wǎng)友,天天都在網(wǎng)聊。要想在網(wǎng)上成為永不尬聊的王者,必備的技能就是——使用表情符號emoji。(p.s.“emoji”其實不念“一摸雞”,官方發(fā)音應該是“愛摸雞”~)
emoji,勝在尺度剛剛好。沒有打字那么嚴肅,也沒有表情包那么沙雕。所以,用emoji來調節(jié)氣氛緩解尷尬,絕對。
比如,你想讓朋友把借的錢還你,如果你說:“什么時候還錢?”就顯得有點生硬。
但如果是:“什么時候還錢?”就可以傳達出一種(故作)瀟灑的感覺。
再比如,朋友講了個你完全沒get到梗的笑話。如果回復“哦”,太傷感情。配合他“哈哈哈哈哈”,又太違心。此時,就可以使用“”來表達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這個表情意思微妙,既可以是“笑到流淚”,也可以是“哭笑不得”。
還有很多emoji也能傳達微妙的潛臺詞。比如:不僅是咧嘴笑,還可能是“幫我個忙唄嘻嘻”;
其實是在說“就算涂指甲也不想跟你說話”。
當然,這些都是emoji的基本用法,全球人民都知道了。
而下面,你會看到一些emoji的成精現(xiàn)場另類用法,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一、emoji藝術
線上畫廊“Emojinal Art Gallery”
一些熱愛emoji的藝術家,直接發(fā)展出了一種新的藝術流派——emoji藝術。
一個人氣頗高的線上畫廊“Emojinal Art Gallery”就收藏了許多用emoji元素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
1、emoji拼畫
其中有一些,是用一個個emoji拼成的畫,真的很拼,不知道他們得花多少時間。
By Jackson Leeds
但是,通過一個叫“Emoji Mosaic”的網(wǎng)站,我掌握了一種3秒創(chuàng)作emoji藝術的方法。
By Emoji Mosaic
2、emoji動圖
“Emojinal Art Gallery”還收藏了不少GIF形式的作品。
下面這兩個人明顯是對著干的:
By Smells Like Stop Motion
By brainvan
縱觀這些動圖,我最喜歡下面這張。
可以命名為《幻想自己在海邊度假的上班狗》:
By att-hellolab
3、emoji版名畫
在這個線上畫廊中,最受歡迎的emoji藝術是對各種名畫的“調戲”。
比如這幅馬蒂斯的《舞蹈》,就變成了《高興得手舞足蹈》。
揚 · 凡 · 艾克這幅著名的《阿諾芬尼夫婦像》被加上emoji,女人的小眼神+男人的小臉紅+地上出現(xiàn)的迷之猴子,讓人嗅到一絲八卦的氣味。仿佛能聽到女人的內心OS:我都給你生猴子了,你居然還干出這樣對不起我的事!
很多藝術家都畫過下面這個“朱迪斯刺殺敵將”的題材,而卡拉瓦喬畫派的女性藝術家阿特米西亞 · 簡提列斯基的這一幅尤其著名。
畫中藍衣服的是兼具美貌和勇氣于一身的以色列寡婦朱迪斯,她潛入敵國亞述的軍營,誘惑了將領赫羅弗尼斯,在女仆的幫助下割下了他的頭顱,使得這只亞述軍隊潰敗,自己的城邦免遭屠殺和俘虜。
原畫中的朱迪斯看起來心情復雜,而emoji版的朱迪斯就很得意了。
下面這幅是赫里特的《牧羊人的崇拜》,emoji版的牛頭簡直是惡意賣萌!
最后這幅是荷爾拜因的代表作《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也是繪畫史上第一幅雙人全身肖像,從內而外散發(fā)著一種貴族氣息。
而當它“emoji化”之后,感覺可以改名為《初代IT宅男的日常》……
4、emoji版名人
除了名畫,名人也可以被搞進emoji藝術。
一家名為“Cantor fine art gallery”的組織就把各種著名藝術家肖像做成了emoji頭像,非常神似,不用介紹你也認識。
(1)梵高
(2)達利
(3)弗里達·卡羅
(4)草間彌生
(5)安迪·沃霍爾
你以為只能用emoji模仿人?
藝術家Liza Nelson做了個項目,用真人模仿emoji,簡直神還原:
5、頗具爭議性的emoji藝術
在現(xiàn)有的emoji藝術作品中,最有名也是最有爭議的,是下面這幅emoji版的《人間樂園》。
創(chuàng)作者卡拉 · 甘妮思(Carla Gannis)把博斯的名作《人間樂園》進行了重構。
原作中,博斯從創(chuàng)世、文明和地獄三個方面展示了人性:
而emoji版就表現(xiàn)得更加直接:白天是伊甸園,晚上是地獄的晝夜交替。
原畫中神圣的宗教元素,都被替換成了各種世俗生活的符號。
放大看局部,簡直有些紙醉金迷……
就連耶穌也被塑造成了下圖中間這樣不正經(jīng)的形象。
于是,很多人坐不住了,批評她是在用emoji褻瀆神明,認為她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鬧劇。
不過,創(chuàng)作者本人覺得,這是她對現(xiàn)代社會和消費主義的探討和思考。
二、逐漸興起的emoji語言
今天聊到emoji,是因為emoji馬上就要被人們用了20年了。
1999年,日本無線運營商NTT DoCoMo的員工栗田穣崇設計出了最初的176個emoji。設計初衷是希望人們能用盡量簡單的符號表達更多的意思,并且增加一些溝通的趣味性。
如今,這套初代emoji已經(jīng)被世界上最杰出的現(xiàn)當代藝術博物館之一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和梵高的《星空》與莫奈的《睡蓮》成了鄰居。
emoji得到推廣要歸功于iPhone。
2011年6月,emoji成為蘋果iOS 5.0版本的內置字符,從此全球的蘋果用戶便開始瘋狂地愛上了這些小表情和小符號。
如今,我們早已習慣了和中文鍵盤英文鍵盤并列的那個“表情符號”鍵盤。
可是,你現(xiàn)在會把emoji當作一種和中文英文處于同等地位的語言嗎?
有人用emoji語翻譯了《愛麗絲漫游奇境》。可惜的是,如果沒有英文對照,光看這些字符還是不知所云。
但是,始終有人在做這樣的嘗試。
2009年,法國數(shù)據(jù)工程師弗雷德 · 班尼森(Fred Benenson)帶領800多個人,把一整本梅爾維爾的名作《白鯨》翻譯成了emoji語,這本書在2013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錄。
不過,如果不看英文,我也想不到下面這串emoji是梅爾維爾《白鯨》標志性的開場白:
“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
還有更極致的例子,就是始終在探索語言的可能性的藝術家徐冰的這本《地書》,它完全用emoji寫成。
這本書的簡介說,只要是被卷入現(xiàn)代生活的人,都能讀得懂這本小說。
我試著讀了讀,確實很容易理解——這不就是每個工作日早晨的我嗎!
看了這么多,也許你還是覺得上面這些都是胡鬧。
不過,它們究竟是惡搞還是藝術,emoji到底能不能算是一種語言,并不是現(xiàn)在的我們可以定論的。
也許很多很多年后的人類研究我們這個時代,會把emoji定義為“此歷史時期重要的象形文字”也不好說呢~
經(jīng)授權轉載至數(shù)英,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未讀(ID: unreadsky)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