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變“性騷擾節”?節日炒作越來越離譜!
果然城市的悲歡并不是相通。
我在廣東上破班,網上一半人在山東燒烤和放風箏,另一半人在云南潑水。
但云南忙著潑水時,部分網友忙著噴口水罵人,潑水節一夜被改名:流氓節、性騷擾節。
圖源:微博網友評論
雖然我知道這屆品牌和網友喜歡造節,但是“性騷擾節”到底是個什么鬼?
原來最近云南舉辦的潑水節,被曝過度潑水:水槍裝卸妝水,專挑高顏值的人潑水,還專挑性隱私部位潑水?
圖源:觀察者網
越看越離譜的程度,究竟是云南當地真有其事,還是網友又敏感了?
01
4月12日,是云南的“傣歷1385新年潑水節”,這場潑水節也憋了3年, 沒想到一重啟就引起爭議:
根據網上流出的視頻,一個女孩騎著電動車路過,一旁圍觀的人有負責攔車的,有舉著水槍狂射的,有直接端盆倒水的。
圖源:星視頻
另一個畫面是兩個女孩坐在電動車上,被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槍襲擊,無處可擋,最后棄車落荒而逃。
圖源:星視頻
最有爭議的是這段,女主的雨衣突然被路人扒,同行的朋友表示自己是跟女主一起來云南旅游,反應潑水的人會對女性隱私部位射水。
圖源:北京青年報視頻號
被扒雨衣的當事人后續也回應,對雨衣被拉扯的行為感到生氣。
圖源:北京青年報視頻號
這一系列的行為到底是否不妥,是玩過火還是玩不起,網友為此吵翻了。
反感陣營——
第一反應就是跟鬧婚有啥區別。
就像以婚鬧為借口行流泯之手段,懷疑是不是打著潑水節旗號當街耍流氓?
感慨節日變味的也不在少數。
維護陣營——
這只是一種文明,不懂得當地文化的,建議下次別去了。
有的認為潑水節不背鍋,責怪潑水節好比責怪出事的公路公園。
被質疑的潑水節,真是在耍流氓嗎?
潑水節作為傣族的傳統節日,大家會用清水相互潑灑,主打一個洗掉各種不順。
據說潑水節一般分為“文潑”和“武潑”。
前者說的就是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椏沾水潑,簡單意思一下。
后者比較簡單粗暴,以“全身濕”為原則潑得更猛,直接用盆潑。
無論是“文潑”還是“武潑”,都代表著一種節日祝福,據說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就會越幸福。
正如網上流傳著的一個段子:
潑水節上,大家彼此潑水祝福。
突然一人罵道:“丫的,誰潑我?”
旁人勸道:“潑你是祝福你!”
罵人者道:“少來這套,誰拿開水潑我來著?”
好好的一個寓意滿分的潑水節,怎么就淪為網友口中的性騷擾節呢?
不可否認,我們不在現場,無法判斷個別當事人被潑,是自愿還是不樂意,是否存在網友夸大其詞,真相我們確實不得而知。
我們也不必一根棍子打死所有,否認潑水節和其它傳統節日意義,說到底個人的問題與傳統文化毫無關系。
但“傳統風俗習俗”和“玩不起”都不是耍流氓的擋箭牌,以防有人打著“合理”的幌子發泄。
而且云南一些地方也發布了文明潑水的規定,嚴禁以潑水為名侮辱調戲婦女。
02
潑水節爭議的聲音,再次把傳統節日變味,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暫且不談潑水節,這幾年傳統節日的營銷似乎變味,炒作越來越離譜。
把情人節過成了清明節。
今年情人節,蔚來的內部員工文案就翻車了。
成都某蔚來門店員工情人節當天,發了條朋友圈,“大部分男人收到的第一束鮮花,都是在自己的墳前。今天打卡蔚來空間,領取屬于自己的鮮花吧。”
圖源:叨哥胡侃
雖然我能理解蔚來的初衷,是洞察男性少收花的現狀,關照廣大男性的過節情緒,整起了送花活動。
但這波歧義的文案,多少有點膈應人,讓人產生“來領死”的聯想。
把婦女節過成了辱女節。
每年婦女節總有品牌用力過猛,在擦邊邊緣瘋狂試探,抖機靈冒犯女性。
好歡螺為了突出螺螄粉的賣點,問女性是啥味道?
瑜伽品牌MAIA ACTIVE喊話女性閉嘴,不要過渡宣傳女性主義。
肉串汪燒烤為了營銷味道,把女性比作烤串,內涵輕熟女更有味道。
翻車本質都是相似的,將婦女置于男性受眾的“凝視”下,物化女性,完全沒有換位思考女性的觀感。
圖源:微博網友
看到這些女性節日營銷,只想送他們兩句話:
一句來自廣告大師奧格威:
“你不愿讓家人看到的廣告,不要做,你不會對你的妻子說謊,那么也不要對我的妻子說謊。”
另一句來自羅翔老師:
“如果一個玩笑,你不會說給你媽媽和你女兒聽,那其實你也不應該說給你的女同事和女同學聽。”
把雙十一五折節過成奧數節。
說到造節天貓最有話語權,雙十一算得上是節日營銷的鼻祖。
從最初簡單粗暴打5折,到如今設計各種“明降暗漲”、“跨店滿減”等等規則,變得胡里花哨。
圖源:@天貓
商家推出越來越復雜的折扣算法,越來越費好友的優惠政策,越來越長的預售等待期......
讓消費者越來越怕買貴,越來越怕錯過某平臺的補貼,越來越怕被商家坑......
雙十一早已不是那個五折節,而是變成戲弄消費者的奧數節。
看得懂商家規則的算我輸,而恰恰是這些套路,不斷消磨著消費者的購物熱情和對商家的信任感。
把月餅節過成數字月餅節。
最有感觸的還有中秋,天價月餅看似退場,元宇宙月餅又殺出重圍。
去年“X Mate”元宇宙收藏品的交易平臺,上線了一款AYAYI鯨探數字月餅,明明吃不著、摸不了、聞不到,還能賣出10萬元天價。
圖源:新財富雜志
所謂的節日變得純粹,被商家拼命添油加醋地炒作,包裝成一個消費的節日,努力告訴你只有消費才是愛、關懷的最好證明。
有人炒產品,有人炒價值觀:
不擦口紅的女人,是沒有未來的。。。
愛她就給他送一個xxx...
對自己好一點要買買買。。。
毫無疑問,大家似乎都像被綁架了一樣,消費者成為被資本裹挾,被引導非理性消費,被道德綁架的犧牲品。
03
節日炒作越來越離譜,讓人不禁思考節日營銷還有意義嗎?
從民族風情、地方風俗的小眾化節日,到情人節母親節大眾化的節日,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和情感鏈接。
地方、品牌借勢無可厚非,通過捕捉大眾情緒,營造一個過節的“儀式感”,營銷節日的氛圍感,喚起大家的某種情緒的集體共鳴。
但也不能丟了節日營銷的兩大本質:
首先,創造共同經歷。
知名營銷人楊不壞曾說,節日營銷把信息傳遞分成三個層面:
我說你聽,我做你看,我們一起經歷。
不難看出,最重要的就是商家、品牌跟消費者創造共同經歷。
也就是說,商家不能只是提供賣場,還要提供情感內容場,讓消費者參與進來。
其次,喚醒生物鐘。
這就要講講華與華的一個經典案例——給西貝策劃的親嘴節,主打一個接吻——“吻得越深,折扣越大”。
華與華給西貝造節的初衷,就是基于長期主義,敲響消費者的生物鐘。
圖源:4A營銷兵法
每年到了固定的時間節點,消費者不請自來前往西貝消費,久而久之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節日營銷的每一個動作,都要50年后還持續為品牌創造效益。
按照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下去,節日就會沉淀為品牌的資產,而不是品牌割韭菜的笑話。
但反觀現在的品牌商,做節日營銷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做不舍得,一做要么淪為走過場,要么淪陷翻車,最后得罪消費者,不變味才怪呢。
頂尖廣告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頂尖廣告(ID:idea140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