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如何隨手減碳?所有消費品牌的必修課
當我們開始關注低碳消費
四季分割愈演愈烈,春秋仿佛被擠出了時間的舞臺。唯留冬夏,一個冷得越發要命,一個熱得日漸發狂。全球變暖,說是遠在天邊,實則近在眼前。不止氣候變化,事實上,就連每天的買買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變暖。
世界經濟論壇相關研究顯示,六大與消費相關的價值鏈占全球排放量約40%。在眾多的減碳領域中,消費場景的碳排放占比不斷提升。但即使是我們有意識地減碳,手邊的可選項也并不多。
這時候,企業能為消費者提供低碳消費選擇變得至關重要。換句話說,也許所有消費品牌都是時候為消費者提供低碳商品和服務了。
由阿里巴巴、百事、寶潔等20家消費企業聯合發起的“減碳友好行動”,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意在合力解決存在于商品、營銷、物流三大核心場景的減碳難題。半年多時間內,產生共鳴的企業在逐步增加,我們看到晨光、達能、赫力昂、麥當勞也在近期加入了這個行動。
本周,我們以觀察員的角色參與了“減碳友好行動”與消費品論壇(CGF)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深入了解到很多消費企業在當下品牌減碳上的所思所動。接下來,我們將基于在第一屆”減碳友好行動”研討會上看到的一切,將我們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圖源:減碳友好行動公眾號 綠色低碳,消費者骨子里的“向善” “建立一個以可持續性為普世價值的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挑戰。”減碳,從一開始,就是始于消費者,再終于消費者。減碳行動,則并非是基于道義的“行為綁架”,而是以更綠色的方式重構高品質生活。追根溯源,“人”才是這項系統性挑戰的決定性因素。那么,減碳行動遲遲無法推動,其原因也就浮出水面——對“人”的忽視。 會上,埃森哲提出了一個觀點:重建企業可持續舉措與消費者的關聯性,可以提高企業可持續投入產出比的上限。以人為本,建立自上而下,端到端的可持續發展結構,能幫助企業識別更具影響力的可持續創新途徑。 那么,“人”是怎樣的呢? 身為不同個體,消費者對“可持續”的定義從來就是不拘一格的。且內在價值需求才是消費者開啟可持續行動的真正驅動因素。在消費者自我意識覺醒的當下,“企業引導”已不再受大眾青睞,“企業支持”才是更可行的方案。道德壓力、限時參與、縹緲榮譽,這些都與Z世代背道而馳。快樂有趣、日常簡單、實際真實,才是契合Z世代的減碳關鍵詞。 褪下“企業中心”,拋棄死板的傳統減碳。這一次,回歸到“人”,開啟全新減碳時代:一個以全體消費者為主體的減碳新時代。 集眾之力,讓“減碳”回歸商業 聯結、啟發、行動,三個關鍵詞,成為“減碳友好行動”研討會的軸心。 聯結,是將奮戰在消費領域減碳的人們聯合起來,集眾人之力共同減碳;啟發,是結合全球最前沿的減碳知識與減碳經驗,開辟出自己的減碳道路;行動,則是由企業到品牌,再到消費者落實到行動,真正做到減碳。減碳,不是企業、品牌、消費者,任何一方的狂歡,而是一場集眾人之力的集體行動。 在這樣的基調下,研討會產出了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分享和討論。接下來,就從低碳商品、低碳營銷、低碳物流三大核心維度一一道來。 ①低碳商品 沒有低碳商品,何談低碳消費?低碳商品在這場減碳行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創造出消費者喜愛、具有可持續性的低碳商品,將是一道必答題。從這場研討會上,我們或許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打造全生命周期低碳商品的方法學已出現多年,且有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以及許多先進品牌的優秀案例。 例如,雀巢在有著備受業界關注的凈零碳排放路線圖的同時,還進行著可持續包裝領域前沿的實踐。再看歐萊雅打造了PIL系統,其可從14個方面評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如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短缺、水體酸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等。這些先進品牌們正在做的,不僅能幫助消費者在決策時擁有更全面的產品信息,還能引領可持續美好消費的新風尚。 ②低碳營銷 “低碳商品如何確定市場定位”、“低碳理念如何才能吸引消費者”、“消費者為何買單”……系列問題的出現,都說明低碳營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實際上,品牌在低碳營銷踐行中普遍面臨僵局。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減碳絕對是企業ESG的戰略重要方向,而低碳商品賣好卻不賣座,這使得低碳商品的企業投入并不穩定。想要在低碳營銷的起始階段打破僵局,還是得回歸商業本源。從消費者教育開始低碳營銷,喚醒低碳消費的意識。 而這種消費者教育往往就來源于日常。現代消費者購物之前,到處逛逛種草、看看達人推薦已成必經之路。正是這種消費模式,為減碳意識的傳播打好了基礎。只要一人參與其中,其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的聲音就是低碳消費的天然宣傳。這樣,由低碳消費者自主“運營“,全網種草、深度互動、私域轉化,再到低碳消費者的減碳“永動機”就完成了。于是研討會上,深諳此道的消費者教育“經典五部曲”得到了廣泛認同——找到TA、打動TA、觸達TA、運營TA以及評估衡量。營銷戰略也就應運而生,將低碳思想放進直播、互動小游戲、減碳小任務,用生活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喚醒消費者心中的減碳意識。 再聚焦到其他營銷大事件。以 “88減碳日”為例,由阿里巴巴集團和品牌集團聯合發起、號召消費者參與的減碳行動日。每一個“88減碳日”,都將集合雙方集團影響力,聯合傳遞出一個更容易讓消費者感知的減碳主張,并打造全新的低碳消費專屬場景,提供便利的低碳消費選擇。用這樣的方式,鼓勵消費者隨手減碳,隨時減碳。 圖片來源:減碳友好行動公眾號 ③低碳物流 物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正如同“房間里的大象”。身為龐然大物,卻因其對生活極高的滲透度,讓人無從察覺。2021年,我國快遞年業務量突破千億件級別,日均服務用戶近7億人次,如何踐行“低碳物流”也就成為本屆研討會的一大關鍵議題。 物流涉及到運輸、包裝、倉儲等多個環節。在如此復雜的體系下,如何建立綠色供應鏈,實現長期的環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則是低碳物流加速前行的命脈。 在物流公司方面,菜鳥,首先踏上了綠色物流全鏈路的解決方案探索之路。從供應鏈合作伙伴,到消費者,展開全方位探索。面向自身運輸,使用數千新能源車輛及無人車,建立光伏新能源綠色園區;面向合作伙伴,提供全鏈路碳資產管理,采用RFID技術打造綠色包裝;面向消費者,啟動中國物流行業第一個2C綠色互動社區綠色家園。 在品牌實踐上,則有寶潔相繼推出的大小綠寶、空氣膠囊等綠色電商包裝。率先在中國快消行業展開快遞包裝“瘦身”和綠色轉型探索。一系列行動,不僅推動了包裝材料的循環利用,還在低碳物流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其綠色包裝技術路線為廣大消費品牌提供了廣泛的參考。 隱于生活的減碳,減于無形卻又無處不減。減碳友好行動在創造出減碳大環境的同時,讓消費者成為推動減碳行動的主體,并實現自我營銷——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減碳。 低碳消費,所有消費品牌的必修課 經過一番研討與深入了解,我們意識到,“減碳友好行動”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復合名詞。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其代表的意義。“減碳”,聚焦的是消費領域的減碳,本次行動的絕對初心。“友好”,是企業、品牌和消費者的友好,也是對環境的友好。“行動”,有別于空談、概念堆積,是真正落實在生活中的行動。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這場減碳行動中,所有的消費品牌都應該行動起來了,以更貼近真實消費者群體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用低碳商品、低碳營銷、低碳物流包裹消費者。真正實現全方位消費減碳。 事實上,消費減碳從全球范圍來看,都具有一定的先驅性與前瞻性。“減碳友好行動” 已與消費品論壇達成合作,不僅大力在中國本土推動先進的減碳實踐,也在探索推行到全球的路徑。 與此同時,“減碳友好行動”學堂即將上線,據說第一季將針對本次研討會的精華內容推出系列課程。全新減碳生活最前沿的信息,也許就在其中。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