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汪曾祺給文案的6個忠告
無聊是對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獨是認識你的孤獨。
汪曾祺《人間草木》
你讀過汪曾祺的作品嗎?
汪曾祺是當代作家、散文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出生于民國時期,早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師從沈從文,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如今,汪曾祺已經去世25年了。但今天,汪老的名字卻被反復提起,作品比他在世時出版的量還要大,這充分說明了汪老在文學思想上的光芒,在讀者和作家中持續的“熱”。
讀汪老的文章,你會感到那股掩抑不住的人間情懷、日常美感。在汪老的筆下,市井“獲得了詩意”,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詞”,而是“人的價值的體現”。
這也正是今天我們文案的創造價值所在。
普通民眾是市井文化的主角,大家以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不同角色身在其中。毫無疑問,文案就是市井,好的文案之所以打動人,撥響客戶心中柔軟的弦,就是走入了民間,描摹出最接地氣的人民生產生活。
汪老對于文案的價值,還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傳統文學在今天的生命力,喚起人們對漢語言文字的美感。早在現代主義文學風起云涌時,汪老就反復強調“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當時看來好像有點不合時宜,而現在看來卻是至理名言,指出了中國文案的正確路徑。
2020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整理了汪老在給不同雜志的供稿,以及在不同場合做演講時談論到與寫作相關的文本,集合成了一本書《汪曾祺的寫作課》。
本書分享了大量汪老的閱讀心得與創作經驗,書中關于寫作時需要注意的重點,其實也是汪老畢生始終保持的寫作原則。我們從文案創作的角度,梳理了《汪曾祺的寫作課》中的重點內容,分為思想、語言、結構、風格、創作自由和社會責任6個部分,這其實也是汪老給文案的6個忠告。
1、思想
思想是作家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獨特的思索和獨特的感悟。
《思想?語言?結構》
在思想、寫作和結構三要素中,汪老認為思想是第一位的。這個思想是作者自己的思想,不是別人的思想,不是從哪本經典著作里引伸出來的思想。
我們接觸到一個生活的片段,有所觸動,這只是創作的最初的契因,對于這個生活片段的全部內涵,它的深層的意義還沒有理解。感覺到的東西我們還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地感覺它。理解不會一次完成,要經過反復多次的思索,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思索。
文案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首要的,同樣是思想。
這個思想,是基于對企業長期營銷戰略方向和當期營銷策略目標的深入理解,對目標客戶生理需求和心理渴望的有力洞察,以及品牌價值觀和產品個性的高度契合,最后生產出來的精彩創意。
一個優秀文案和普通文案的不同,就是看得更深一點,想得更多一點。
拿汪老的老師沈從文的話講,就是“滾到里面去寫”。
沒有出彩的思想,任何文案都是蒼白無力的。
2、語言
語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語言的鄙陋就是內容的鄙陋。
《思想?語言?結構》
評論家凌宇曾說過:汪曾祺的語言很奇怪,拆開來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種韻味。
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汪老認為,語言整體要以平淡為佳。不過雖然平淡,卻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寫出味道,就像川菜“開水白菜”,咋一看是清湯燉煮,實際上是慮了殘渣的雞湯,品嘗起來有滋有味。遣詞造句都要平淡,幽默也要平淡,使人忍俊不禁,存心使人發笑的幽默經不起多次回看,就是沒有層次感的語言。
文案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文案的立足點,是為產品的物性和消費者的人性尋找巧妙的語言表述。
要實現好的表達,汪老化了很多篇幅專門談了語言的四種特性:內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動性。
(1)內容性
汪老認為,語言的美要看它傳遞了多少信息,暗示出文字以外的多少東西。
平庸的文案一句話只是一句話,藝術的文案一句話說了好多句話。
正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文化性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積淀。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其實我們所用的語言都是有來歷的,都是繼承了古人的語言,或發展變化了古人的語言。如果說一種從來沒有人說過的話,別人就沒法懂。
汪老特別推崇他的老師沈從文,他在《沈從文和他的《邊城》》中寫道:他的語言是樸實的,樸實而有情致;流暢的,流暢而清晰。這種樸實,來自于雕琢;這種流暢,來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語言的節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聲音。他從來不用生造的,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詞匯。但是常能對于普通詞匯賦予新的意義。
(3)暗示性
作品要“留白”,不能寫得太滿。在沈老看來,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你把什么都說了,讀者就會反感:你都說了,要我干什么?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讓讀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認同、判斷、首肯。
作者對所寫的人、事,總是有個態度,有感情的。在外國叫做“傾向性”,在中國叫做“褒貶”。但是作者的態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單獨表現,只能融化在敘述和描寫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間,這叫做“春秋筆法”。
古人說:“以己少少許,勝人多多許”。暗示讓讀者有參與感,刺激他們大腦的多巴胺的分泌,從而產生愉悅和舒適的感受。
(4)流動性
語言是活的,流動的。中國人寫字,除了筆法,還講究“行氣”。比如王羲之的字,看起來大大小小,單看一個字,也不見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就如“老翁攜舉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
安排語言,也是這樣。一個詞,一個詞;一句,一句;痛癢相關,互相映帶,才能姿勢橫生,氣韻生動。
3、結構
結構的精義是:“苦心經營的隨便”。開頭和結尾要寫好,“慎始”“善終”。
《思想?語言?結構》
汪老認為,結構無定式,生活的樣式,就是作品的樣式。
韓愈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語言構造千變萬化,其實也很簡單:長句和短句互相搭配,同時,注重語言的聲調和音樂性。
開頭就是要寫好第一段,第一段里的第一句,開頭以峭拔為好。不輕易下筆,寫完了也多做修改,要“慎始”。其次,要“善終”,寫好結尾。
結尾不外乎是兩種,一種叫做“煞尾”,一種叫做“度尾”。煞尾就好像“駿馬收韁,寸步不離”,咔!就截住了?!岸任病眲t好像“畫舫笙歌,從遠處來,過近處,又向遠處去”。
4、風格
一個作家形成自己的風格大體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摹仿;二、擺脫;三、自成一家。
《談風格》
摹仿不是什么害羞事。
初學寫作者,幾乎無一例外,要經過摹仿的階段。汪老說他年輕時寫作學沈從文,連沈先生的文白雜糅的語言也學?!锻粼鞫唐≌f選》第一篇《復仇》,也有摹仿西方現代派的痕跡。
布封說:“風格即人”。一個人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系的。要認識自己的氣質,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你愿意看哪一路作家的作品。
汪老在《文學語言雜談》坦言,他受影響比較深的是歸有光,以及他的老師沈從文。
5、創作自由
要獲得創作自由,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一個作家對生活要非常熟悉,熟悉得可以隨心所欲,可以揮灑自如,那才有了真正的創作自由了。
《小說創作隨談》
在汪老看來,讀者感覺到這個作品很飽滿,那個作品很單薄,就是因為作者的生活底子不同,反映在作品里的分量也就不同。生活只有那么一點,又要拉得很長,其結果就只有瞎編。瞎編和虛構不是一回事,瞎編是你根本不知道那個生活。
6、社會責任
文學,應該使人獲得生活的信心。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那點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騙讀者。
《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
汪老認為,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悅,讓讀者感覺到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樣他會覺得自己也應該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優美一些,更有詩意一些。
文案不只是促進銷售和塑造品牌,文案還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
用汪老的話來說,就是:“如果為了贏得讀者,故意去表現本來沒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謬感、失落感和孤獨感,我以為不僅是不負責任,而且是不道德的”。
一個有責任的文案,應該使消費者在文化素養上有所提高,讓我們的這個商業的世界更詩化和人情味。
參考資料:
1、《汪曾祺的寫作課》,汪曾祺,酷威文化出品
2、《作家汪曾祺的8個寫作技巧》,「文案的事」公眾號
3、《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師》,王干(著名文學評論家)
4、《總結與分類》,打火與芳草(豆瓣《汪曾祺的寫作課》書評)
作者公眾號:腦庫(ID:Braintank)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