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插畫師創作戳心窩的《人間日常》,在豆瓣迅速走紅
編輯:JOY,首發: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豆瓣“成人畫”走紅,85后畫師自述經歷,一句話破防:即使擁有糟糕的人生,也并不可恥!
對不起,一大早要給你們看點扎心的。
“你曾在生日前夕,翻遍朋友圈卻找不出一個可以共渡的‘朋友’嗎?”
“你曾為三十歲的年紀,而妥協于一段戀愛嗎?”
“你曾對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深感無力嗎?”
最近,象君被這組插畫,戳了心窩子。《人間日常》系列插畫,豆瓣走紅。
平淡的畫風,配上幾句傷痛文學,溫柔地來上一刀,極具殺傷力。
作者李彬,重慶人,兒童插畫師。
有人曾問他:“能畫出那么可愛的兒童插畫,你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吧?”
他卻笑笑搖頭:“我的童年充滿了郁悶、挫敗、毆打、責罵。”
可盡管這樣,他依然選擇在傷口上開出鮮花。
一、《人間日常》里,有你我的故事
1、工作vs生活
他知道自己從來沒有愛上過上班,每天起床、洗漱、通勤、工作、下班,周而復始。
雖然看似稀松平常,但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
盡管忙碌了一天,但只有關燈躺進被窩,用棉被將自己緊緊包裹,拿出手機后的時間,才是屬于他自己的。
他們總是說著“為了更好的生活”,卻在不知某一刻起,生活和工作背道而馳。
他們把更好,給了工作;他們把應付,留在生活。
“他想要一份工作,酬勞很高,從不加班,地鐵上永遠有座位,公交車也總會等他,
公司附近有很多飯館,外賣好吃又營養,他和深愛的伴侶搬進寬敞的新房,一同迎接健康小孩的來到。
理想未必夠大才好,如果目標具體又現實,能不能早日換來內心的安寧?”
2、父母與我們
父母也曾想守住他天真無邪的模樣。
可他終于體會到謊言與惡意,終于成為滿身鎧甲的大人。
他去面對世俗的考驗。每每與父母通電話,總是裝作萬事順遂的樣子,可真正懸在嘴邊想說的話,是:“我累了,我不想待了,我想家了。”
或許他會明白嗎?父母正在變老,最終悄悄離去。
與父母的相處,是一場一去不復返的倒計時。
“所有日子都是這樣一去不復發,假如心里還有算是愿望的東西,就讓事件過得再慢些吧。”
3、男性和女性
夢里,他可以是任何人。留長發,穿裙子。
性別的邊界,沒有那么絕對。他被允許成為任何人。
成年后,她只是員工、母親、女兒、妻子。
也曾恍惚想起自己的少女時代,一時竟分不清是遺憾多些,還是挫敗多些?
他們計劃著未來的生活,旅行、買房、結婚……
分手幾年后,想起曾經一起規劃的種種,只是覺得,有些可惜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將就著過自己的人生,穿上不算難看的衣服,聽著不夠喜歡的音樂,在說不上好吃的餐館吃飯,和不那么討厭的伴侶在一起,
因為我們懶惰,我們遲疑,我們害怕改變,我們抗拒做出選擇,我們不敢面對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卻又在夜深人靜時唏噓這一切,
最后,我們都過上了折中的人生。”
4、網絡帶來了什么
被網絡沖淡了現狀的真實感,隔著手機屏幕,他才發現人與人的距離,如此遙遠。
是你么?那么努力扮演成更好模樣的你。
可盡管小心翼翼,處心積慮,網絡終會將你心口的空洞越扯越大。
又或者,網絡成了你、我、他、她“持兇作惡”的工具。
這是電視劇《開端》的觀后感圖,畫的是劇里的公交車爆炸案,無數的手象征電視劇里無數次的時間循環。
這是“劉學州事件”后,李彬發在微博的圖,你看,動動手,就可以判決一個人的生死。
“這個世界的惡包含兩部分,性侵者和殺人者是惡的中心,但除此以外還有惡的外圍。
看熱鬧的人,起哄的人,做直播的人,知情不報的人,害怕飯碗被砸的人,撤掉新聞的人,維護所謂大局的人,調侃受害者的人,事不關己的人,沉默的人……
不做惡的中心,也但愿我們不要淪為惡的外圍。”
二、“我用畫筆解剖自己的傷口”
《人間日常》創作者,李彬,85年生人。來到人間37載有余,卻大多在嘆氣,未曾過好前半生。
從小熱衷繪畫,但在父母的極力反對下,選擇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通過自己琢磨,如愿成為了一名兒童插畫師。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理想職業,實際卻并不愉快。
經歷過所有乙方會遇到的問題,溝通障礙,行政干預,強迫改稿,不對等的低酬勞……
種種條件制約下,筆下理應美好的兒童故事,蒙上一層陰影。
而更讓李彬難以掙脫的,是隨童年一起長大的不堪回憶。
“我的童年充滿了郁悶挫敗毆打責罵,
父親是個消極暴力又喜怒無常的人,好的時候關懷備至,差的時候常常對我和母親惡言相向拳腳相加,
這種落差感造成我多年以來一直有很嚴重的焦慮癥和強迫癥。”
筆下是天真笑臉,心頭卻滿是荒蕪。作息顛倒,晨昏不分,渾渾噩噩混日子。
他甚至用虛無主義麻痹自己,“反正人生終歸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直到有一天,他在過馬路等紅燈時,留意到路邊一位蹬著三輪車賣盆栽的中年男子。
“他身邊沒有任何顧客,就那么呆呆地仰頭望著天空出神。
我也看著他發了好一會兒呆,想象他每天的營生,想著那么多花草要是賣不掉該怎么打理。”
回到家后,中年男子佝僂卻有力的身影,在李彬的腦海中盤旋不去,索性,提筆畫下。
于是,有了《人間日常》系列的第一張畫稿。
上傳在豆瓣后,有人評論:“腦補了好多故事。”也有人分享自己蹬三輪賣盆栽的相同經歷。
那一刻他明白:創作的意義,大概就是你想說的話,傳達到了想聽的人那里。
這聲音未必嘹亮,可總有相似的靈魂,愿聽你低語、哭泣、哽咽、絮絮……
他開始留意生活的周遭,甚至會刻意將路人或朋友的談話內容記錄下來,作為素材。
以前在他的畫中從不會出現的日常,吃飯、看電視、打瞌睡……都被他放進了畫中。
那一年,他三十。
“三十歲大概是個分水嶺,三十歲以前我眼里只有自己,三十歲以后漸漸看到了城市里的其他人。”
他盡可能客觀地呈現人物和故事,避免立下判斷,他更希望,不同的人在閱讀后,會有各自不同的思考。
自此,《人間日常》逐漸豐滿。
李彬窺見著這個時代人性的細微,又以強烈的共鳴給予他們愛撫,越來越多的畫作,以真實、鮮活,打動了更多讀者。
三、創作“救贖”了我
隨著走紅,豆瓣的一隅小天地,成了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合”。
對于作品中涉及“家庭暴力”“成年人emo”的片段,有人質疑:為什么要畫出這樣負面的故事?
李彬很不服氣,
“說實話,我對明快的內容有點排斥,畫了很多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但它莫名地讓人感受到被安撫了一下,這種不刻意感受到的溫暖,特別可貴。”
少年時,父親的拳腳相向,將夢想扼殺;
讀書時,老師課堂當眾撕毀畫本;
成年后,生日當天母親的“無理要求”,
這些故事盡管殘酷,卻戳中了無數人心底偷偷藏起的創口。
“貧窮,落魄,不體面,尷尬,羞愧,背叛,罪惡,生不如死……
這些本該扔進下水道里統統沖走的東西,一旦被放進創作里,卻能調和出共鳴力的炸藥。”
李彬曾在微博如是寫道:“一個我喜歡的紀錄片導演說過:‘一件糟心的事如果不能轉化為作品,那它就只會是一件糟心的事’。”
他將心中的不滿、怒火、不解,繪成畫作,四處尋找共鳴的靈魂。
不是為了憤世嫉俗,也不是為了控訴這個時代有多不公,
只是,需要有這樣的聲音,告訴那些戰栗的靈魂:我聽過,我懂你,我在這,別怕。
畫畫時,李彬會反復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這么表達?
這是他對作品完成的驗證標準,“先滿足自己,才去滿足別人,如果做一個自己都不太相信的東西出來,是沒有意義的。”
同樣,畫畫如果不落在細節上,對他來說是不成立的。
“魔鬼藏在細節里,我覺得可能天使也藏在細節里,細節是最重要的東西。”
他說:
“大概我此生都不能成為一流的畫手,更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寫手。
但我愿意嘗試用自己的各種技能去盡可能地表達,畢竟,我相信自己還有足夠多的表達欲,這就夠了。”
北京,天氣陰。他縮在家中,獨自畫畫。
曾憤怒的少年,在不停地和自己和解,和這個世界和解。
那些褶皺會被徹底抹平嗎?
不會,但他告訴自己:即使擁有糟糕的人生,也并不可恥。
- END -
圖源@李彬BinLee
作者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