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文案包郵
原標題:你永遠都可以相信央視文案!
眾所周知,文案還得看央視,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央視神文案: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甲骨文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32歲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過去,都是自己22歲的影子。
它們被我們盤點,讓我們驚嘆,隔三差五拿出來津津樂道,但很少有人會提及背后的創作者。
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寫出了這樣的文案?
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個體,而非一個簡單的符號「央視文案」。
他們也會為了寫好一句話苦思冥想,把汗水與天賦注入工作,認真對待筆下的每一個字。
他們的名字,也像這些文字一樣,值得被我們矚目。
今天就來聊聊四位「央視神文案」背后的創作者。
01
劉嘉
當時光的列車緩緩駛過酋長球場
32歲的亨利就坐在那里
深情的目光望過去,都是自己22歲的影子——《亨利:誰與爭鋒》
人們常說:中國踢著最爛的足球,卻有著最好的足球節目。這就是央視體育頻道每周一晚的《天下足球》。
為什么我們周一總是飽含熱淚,不是周一太累,而是對《天足》愛得深沉。
《天足》始于2000年,最經典的莫過于《絕對巨星》專題,走心的文案配上淚別的畫面,讓人很難不動容。
歲月你別催,該來的我不推;歲月你別催,走遠的仍要追。——《羅納爾多:傳奇》
當他把18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一支球隊,時間也會凝固,陪他慢慢的倒數。——《吉格斯:真正紅魔》
他是寵兒,也是棄兒,他被追逐,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重獲尊重,更在尊重中獲得更多的尊重,他將離開,也永遠不會離開,他叫大衛·貝克漢姆。——《貝影》
這些文案的背后,是一個叫劉嘉的男人。
2002年劉嘉從英國留學歸來,進入到央視工作。
作為《天足》節目組唯一沒看過《天足》的人,劉嘉從實習生做到主編,一份工作干了20年。
除了撰寫解說文案,劉嘉還包辦了素材搜集、片子剪輯、節目配音,在那個錄像帶時代,一集球星專輯的素材,板磚大的磁帶,常常需要400-500盤。
被《天足》人譽為寶貝的磁帶庫
劉嘉的手中,握著一代中國球迷集體回憶的鑰匙,每當那熟悉的嗓音響起,無數人的回憶之門會瞬間開閘,回到那個在夢里回眸的年代。
正如他為《男人四十:致敬76黃金一代》寫的解說文案:
誰說時間不會說話?它分明在我們20歲時雕刻下風起云涌,又在40歲時書寫下云淡風輕。
這種獨特的人文敘事情懷,放眼全球的足球節目,都是獨一份。
當被問及創作秘訣時,劉嘉說:戴上耳機,音樂一起,畫面就浮現了,順勢文案就配好了。
像前文亨利那一段,本來是沒有的,但當畫面和音樂到位了,那句話就出來了。
所以,音樂和畫面,真的是文案的好朋友。還有耳機已經買好,請問怎么進央視。
《天足》辦了22年,劉嘉伴了20年,從剛畢業的青蔥少年,到如今42歲的滄桑中年。
所以,如果讓我們為劉嘉配一段文案,那自然就是——
「當時光的列車緩緩駛過央視大樓,42歲的劉嘉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過去,都是自己22歲的影子。」
劉嘉
02
崔宇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
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關于崔宇的介紹,網上少之又少,所幸,崔宇的作品可以找到很多。
央視網的介紹顯示,崔宇為獨立紀錄片、專題片編導,曾參與創作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從漢朝來》《我的唐山》等多部紀錄片。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由他導演并撰稿的《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文案節選]
初生的他擁有一張圓臉,笑得像個孩子,他的顴骨與鼻頭高高隆起,如山巒,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溝壑,如大川。
地面下,他的肢體逐漸瓦解,而人心得以滋生。
如果細細看去,這間屋子里,所有佛像都有修補的痕跡,人類用自己短暫的生命,賦予佛像更長久的存在,從而那些在佛像漫長生命中走過的人,得以在我們的腦海中重生。
在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前行的腳步,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
B站用戶用爆屏的彈幕,向這句文案致以崇高敬意。
在談到創作心得時,崔宇表示:紀錄片看似借文案來拆解歷史、文物等宏大主題,但其實宏大主題和微觀敘事并不存在高下,只是適用于不同語境。
比如,說佛像“笑得像個孩子”,這是解構嗎?不是解構。說佛像笑得像孩子,并沒有消解宏大主題,反而增強了主題的宏大。
但如果說“笑得像朵花”,這就是輕佻失敗的解構。
當你看過他的文案,再回過頭看這些文物,感覺它們都活了,像是穿越千年和你對話的生命。
他用微觀敘事戲劇化呈現宏大主題背后更宏大的思想,讓歷史變得具體可感,文物也溫暖可親。
他用“血管”反襯“河流”,寫萬物的靈犀: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國家更古老的土地,過客來來往往,相視一笑,萬物有靈犀。
——《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這一句「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化用致敬了著名黑人詩人休斯的詩歌《黑人談河流》。
他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寫普通人的愛:
白云、流水、飛鳥、旅途,唐人用漢字演算著未知,計算著千里萬里,計算著一年一月,卻計算不出人心的距離。
時間,在泥土里沉降,讓愛與不愛變得無從考證。一別行千里。再見是暮年。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
崔宇的文案沉靜嚴肅,但也不只有嚴肅的一面,比如他為《擊鼓說唱陶俑》寫的文案:
眼睛如同彎月,笑容蓄滿一池春水。
兩千年前的一聲悶響,我和幾個伙伴,遁入黑暗。
直到一天,我再次見到陽光。我最愛的小圓帽,褪掉了彩色,褲子垮在腰間,兩千年斷食斷水,腹部的贅肉竟沒有半點松懈,哎,減肥真難……
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貴的隱士。你看到我開懷大笑,那是因為我很嚴肅。
作為職業藝人的說唱俑,無論開心與否,都要讓自己和觀眾哈哈大笑,這不就是最嚴肅的職業態度嗎?
最后還是回歸了嚴肅。
生命與時間是崔宇一直探討的話題,在他近似哲學思辨的敘述中,國寶的生命也得以穿透了時間,溫潤了幾千年的冰冷,扣在人們心弦。
就像他借說唱俑之口說的一句話:
「我想我是幸運的,我的生命遠比我的壽命長久。」
03
汪喆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
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
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人頭壺
在新疆某縣級市的博物館里,汪喆靜靜地凝視著這個“人頭壺”。
一瞬間,她仿佛感受到了6000多年前,人類剛剛學會使用器具時所創造的文明……
觸動之下,她給身在北京的總導演徐歡發去一條微信。
總導演被她的文字打動了,決定將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頭壺”,放到頂級文物云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第一集。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這段經典文案由汪喆與王磊、曾輝共同創作。
人頭壺凝望著星空,汪喆凝望著人頭壺,一瞬間,仿佛6000年的歷史在眼前穿越而過。
原始的聚落成了國家,象形的符號化作詩篇,彼此的聲聲呼喚被譜寫成了美妙歌聲。
仿佛是上天用第一視角,握著執筆者的手寫下了這一段,概括出了一部中華文明史。當回過神來時,文字已經化成了歷史。
根據資料顯示,汪喆為獨立紀錄片導演、制作人,曾任《故宮100》《納人說》《園林》《如果國寶會說話》《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即將上映)等紀錄片的編導、撰稿。
她曾在采訪中表示,人頭壺的靈感來自一剎那,但寫其他國寶時卻犯了小難。
那些人盡皆知的國家寶藏,它們的故事,已經從各個角度說了千遍,如何講出新意,她思考了很久。
在寫《跪射俑》時,她想到了從時間線角度切入,將秦王國的時間分為地上地下的鏡面反映歷史。
在這個基礎上,文案應運而生:
地平面,是神秘的鏡子。鏡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鏡面下,帝國的時間仍在行走。
地面上的秦朝已經畫上句號,大地之下的時間,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汪喆和宋凌琦創作的《飛天》一集,用佛教靈性的語言,喚醒千年前的天衣飛揚,滿壁靈光。
1650余年,270多個洞窟,4500多身形象,諸天伎樂,百千萬種。
我們乘著時代的風云,以微毫詮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我們曼妙豐姿里,就是生命,我們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同樣由她們創作的《阿斯塔那伏羲女媧圖》,用生命的無常,對照古人對永恒的信仰。
雖然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但在無常中,去追求永恒與絢爛的生命伸張,卻保存在我們的文化記憶里。
極目不見故土,抬頭卻是同一片星空。
在《故宮100》中,她筆下的故宮,沒有執著于皇城的雄偉, 而是從細致入微的視角,讓人們看見一座看不見的紫禁城。
一縷微風,如手指般在角樓的梁柱之間彈奏著潺潺音符,原來的它,靜靜的守護著宮城,凝望著這個世界,而現在卻成為被人們觀望的最美的結構。
——《四面玲瓏-角樓》
春秋流轉,搭起這座城的不僅是土木磚瓦,還有四季的霜華。
——《道法自然-延慶殿》
經歷過多少千嬌百媚的生,和回歸寂滅的死。
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無。
聽,這座城中,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道法自然-延慶殿》
褪去了高高在上,留下的只是一座可供你我觀賞,有著四季尋常的美麗建筑。
04
喻江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甲骨文
難以想象,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加入“因為所以”關聯詞,竟可以如此震撼人心。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這句文案出自《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九集《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如果你在B站看過這一集,從開始到結束,這八個字就沒從彈幕上消失過。
這也是近年來,網絡上流傳度最高的金句文案之一。
但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叫喻江。
你或許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你一定在春晚聽過她寫的歌詞。
你可能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上,聽過她主筆的解說詞。
你可能也聽過薩頂頂的那首神曲《左手指月》,網易云評論10w+,這首神仙歌詞的作者也是喻江。
[歌詞節選]
左手握大地,右手握著天
掌紋裂出了十方的閃電
把時光匆匆兌換成了年
三千世 如所不見
……
左手化成羽,右手成鱗片
某世在云上,某世在林間
愿隨你用一粒微塵的模樣
在所有 塵世浮現
她還是以上提到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一二三季的文學統籌,大型紀錄片《大國建造》一二季的總撰稿人,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的策劃,也是《航拍中國》《北極,北極!》等央視紀錄片的撰稿人。
她為《國家寶藏》寫的《一念星空》:
星河盤旋,藏天真在眼中。
她為央視紀錄頻道寫下形象語:
路為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
她為紀錄片《金磚之國》寫了主題曲歌詞《天地鑒》,曲作者常石磊說歌詞給了他很大的震撼和感動,他帶著這首歌登上《中國之星》的舞臺,說要讓全世界都看到這些文字。
在和孫楠PK時,常石磊唱了這首《天地鑒》,贏得了崔健和席琳·迪翁的重量級投票。
崔健直接表示:歌詞真的感動我了。
[天地鑒歌詞]
以山為舷
載一千年出海
燃那時的人煙
用一朵花開的時間
以海為泉
立天地為庭院
望滿壁的詩篇
用千江月的光線
時光閱
天地鑒
這是最遼闊的思念
用名字鐫刻諾言
這里 那里
同歸一念
這是最絢爛的書寫
用年華賦春秋卷
風云 作硯
一劃一重天
以山喻舷,以海喻泉,以風云喻硯……這種比喻,一般人是喻不出來的,而同樣震撼的比喻,喻江在《玉組佩》中也有過展現:
我和時光一起行走,穿著我的繩子已經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塊碎片被光線連接,二百零四個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閃光的句子,在身體上被佩戴成段落,組成了一個新的世界。
將光線比擬為繩子,將玉佩比喻為文字,再將串起的玉比喻為段落。
用文字寫玉佩,再以玉佩喻文字,這是什么神仙寫法?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字字珠璣”吧!
而在寫《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時,她又喻出了另一重境界: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們的哲思就像兩條河流,它們交匯,它們奔騰,它們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時刻都在發生著,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喻江的文字有一種奇妙的能力,可以將時間折疊,將空間伸縮,讓宏大與微妙共存,遠古與未來成鄰。
賈湖骨笛: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那時風動,此時心動——又是一個經典的文案名場面。
何尊:
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于方寸之間,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太陽神鳥金箔:
太陽神鳥,20克黃金里的宇宙,在這0.02厘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里,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長信宮燈:
兩千余年,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
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
此刻,壺中一滴酒也沒有,卻盛滿了一個令人迷醉的時代,征戰的廝殺與歡宴的音樂都隱匿不見,桑葉還在無聲的生長。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紅山玉龍:
有時,我們會對著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前的先民一樣,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這塊玉成為我們身體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時光中飛翔,起舞。
青銅人像:
當我們的目光,遇見這些人像,就注定這是一場屬于整個星球的相遇。
當然,除了絕美和深刻,有時也會來個諧音梗調節一下氣氛。
但就個人而言,更喜歡的還是這部喻江導演并撰稿的紀錄片《北極,北極!》的第七集。
與其說這是一部45分鐘,不如說是45個1分鐘,有的故事只講了1-2分鐘,但包含的故事可能有100年。
她眼中的北極,就像一個表盤,于是她用一天的時間來講述北極:
午夜格陵蘭島的演唱會,凌晨5點薩哈等待第一縷光的祭司,上午10點瑞典基律納逐風而生的薩米家族用100年時間守在原地……
這是北極的一天,這個“天”是天空的“天”,也是一個天下的北極,而北極也是天下留給人類的一抹白色,因此叫《天下留白》。
《北極,北極!》第7集《天下留白》文案節選:
冰知道一萬年的故事,雪有一百多個名字,在北極點,站在原地,就是環游世界。
我們選擇普通一天的不同時段,試著劃過北極圈中盤般的表面,去感知世界的盡頭——北極,這個藍色星球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記里,透出的天意。
北緯66度34分的緯度線,如果手指可以依次劃過,會經過童話、魚群、鳥兒、大海、億萬年不化的冰山,這絕非一個句號,這是這個星球的頂端,冰雪做的冠冕。
第一個人類雙足站立在大地上,從腳印大的地方隆起一人高的山脈,又像河流一樣散開,與萬物相應,有著怎樣開始的故事。今天,這個星球上的許多地方,都已經喧鬧到聽不到這樣的聲音和故事了。所幸的是,北極,還有天下最后的留白。
這就是喻江,不同于前文的央視文案們,她的介紹資料有很多: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碩士,全國十佳大學生,曾被國家領導人接見,就職于央視經濟頻道……
但她其實是一個不需太多介紹,只需上文案自己體會,你就能認識的人。
大多數人習慣稱她為「央視才女」,但才華于她而言或許只是一種身外之物,用時信手拈來,藏時豐饒于心。
她在做的事情,就如她的百科介紹里的一句話:
「愿以字為眼,同框華夏大美。」
作者公眾號:文案包郵(ID:kol10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