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信息流的邏輯變了:從打造內容工廠,到創造內容體驗。
用戶越來越熟悉廣告的“套路”,練就了一眼就在信息流中分辨出廣告的技能。
為了抓住用戶,廣告主們不斷在內容素材上下功夫。比如,提高內容生產效率,靠生產更多的素材來抵抗轉化率的下降。比如,捕捉平臺上的熱點,機動性地產出素材。但其實,這種“內容工廠”式的方法,核心拼的是人效,很難帶來用戶行為改變。
我認為,做好信息流的邏輯發生了些許變化,已經從打造“內容工廠”變成創造“內容體驗”。也就是說:內容本身不變,觀看內容的體驗變了,用戶行為就會有明顯的變化。
超越預期:內容不變,從形式上做創意突破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曾經做過一個行為實驗。他找來一群大學生,邀請他們品嘗啤酒。
艾瑞里告訴大家:A組就是普通的啤酒,但B組是“麻省理工特釀”。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覺得特釀更好喝。但所謂的特釀,不過是加了幾滴醋的百威。
第二次,他又找來一群大學生,這次是告訴他們:A組是啤酒,B組是兌了點醋的啤酒。兩次實驗用的是一模一樣的產品,但實驗結果發生了大反轉:這一次,大部分人都覺得加了醋的啤酒有一股怪味,還是普通的啤酒好喝。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不是根據事實做判斷的,而是根據自己對事物的預期做判斷。應用到廣告領域,如果你想改變用戶行為,你要超越用戶的預期。
給你放個廣告,感受一下超越預期的感覺:
之前的信息流廣告,內容都局限在框里,但守望先鋒的這條廣告,用裸眼3D技術讓畫面破框而出,使用戶原本的預期發生了變化。這是騰訊廣告的破框廣告,僅僅是內容形式上有所創新,就讓廣告的CTR提升了30%。
內容不變,內容形式發生變化,就能超越用戶的預期,從而改變用戶的觀感和行為。
科羅娜做過一個戶外廣告,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品牌標簽貼在墻上,但隨著日照的遷移,陽光就會透過墻邊的綠植,在墻上投射出酒瓶形狀的陰影。這就是通過改變廣告形式,超越了用戶預期。
改變內容形式雖然看起來不難,但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人們對事物的預期一旦發生變化,就會產生驚奇情緒,進而主動關注、嘗試。
當你怎么都沒辦法做出有影響的廣告時,不妨從內容創意這個旋渦里走出來,把注意力落到內容形式的創新上,沒準就有“奇效”。比如,你的廣告可以不是一個TVC,而是一場魔術表演、是一次劇本殺、甚至可以是一次叢林探險。
在場感受:內容不變,把用戶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
2019年,香港某個電影院在電影開始前,播放了一支公益廣告。廣告播放過程中,影院通過技術手段給每個人發送了一條震動短信。
正當大家低頭看短信時,屏幕傳來一聲巨響。廣告中的車子撞向路邊,車毀人亡,屏幕上出現一行字“駕車時請勿玩手機”。那一刻,影院里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以往的公益廣告之所以沒辦法讓觀眾“上心”,是因為人們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廣告中發生什么與我無關,廣告僅僅調動了用戶的注意力。
這條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影院用一條真實的短信,巧妙地把觀眾帶入到了廣告劇情里。觀眾一下子從“旁觀者”變成了“當事人”。
如果把這個原理應用到信息流上,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交互手段,去營造這種“在場感”。
比如,QQ好友動態里的這條首條輪播廣告,乍一看只是把廣告素材做成一沓照片。但當用戶看到這種廣告時,會不自覺地想翻動,就像在店里一樣翻動、挑選商品。用戶這種不自覺地“翻動”行為,讓自己一下子跳進了廣告場景里,跳出了旁觀者的角色。
明明廣告可以實現自動播放,為什么非要讓用戶劃呢?
因為不論廣告內容有多精彩,觀眾都知道,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發生在另一個時空。當我們觀摩另一個時空發生的事時,我們是抱著旁觀者的心態在看,覺得那是別人的事,和自己沒關系。
可當廣告必須劃一劃、點一下才能繼續時,廣告和我們之間在時間上就同頻了。我們一下子從故事的旁觀者,變成了故事里的當事人。
動森能火遍全球,就是因為他們把玩家的時間感從異步變成了同步。在游戲里,鳥獸、昆蟲、魚出現的時間和場所、活躍季節等等跟現實世界是同步的。春季的櫻花,到秋季就看不到了。
直播外顯信息流廣告也是同樣的原理。比如,騰訊公益舉辦小紅花音樂會的時候,就通過直播外顯,把內容推到信息流里,用戶可以實時看到直播預告、直播現場情況和回放,還沒點進去就感覺自己已經在場了。
像汽車或手機行業的新品發布會、奢侈品年度大秀都會進行直播,完全可以把直播內容投到信息流里,更早地將用戶卷入你的時間場域。
時間同頻,帶來的是心理上的“在場感”。即使你跟用戶在不同的空間,用戶依舊會覺得正在跟你同行。
深化關系:內容不變,層層遞進地釋放內容
心理學家奧爾特曼,把人際關系分成了四個階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穩定交往。我用兩個人從相識到結婚的故事,跟你做個類比:
定向階段:這個人叫李大鵬、身高180cm、是個程序員,符合基本擇偶條件;
情感探索階段:他的職級是P8、喜歡跑步、熱愛莎士比亞,你覺得可以交往試試;
感情交流階段:你知道他談過3個女朋友、緊張時會瘋狂喝水、晚上睡覺愛揪著衣角;
穩定交往階段:你們討論過結婚誰管錢、誰管孩子、雙方父母如何照顧,決定結婚。
奧爾特曼的“人際關系理論”其實在告訴我們一件事:人與人從陌生到親密,是從淺入深的。如果你“交淺言深”,跨過某個人際階段和別人相處,就會遭人白眼。
這個道理落實到廣告層面也一樣適用。一個用戶從陌生到購買你的產品,也要歷經不同的關系階段。如果企業急功近利地求轉化,就會遭到消費者的白眼。
我們完全可以根據每段關系的特點,制作相應的廣告素材,借助平臺的技術能力,把不同素材有節奏地展現給同一個人。
比如,騰訊廣告就根據構建關系的邏輯,升級了他們的“創意序列化”產品,幫你實現這個目的。
假如你是一個口紅品牌,你就可以借助“創意序列化”,給潛在客群有節奏、有次序地推送以下廣告:
興趣:先播放一支品牌故事片,激發用戶的興趣;
痛點:再推送一支主打產品功能的廣告,擊中用戶的生活痛點;
信任:推出網紅測評、明星背書、產品獲得的獎項等內容,打消用戶顧慮;
促銷:最后放出折扣、福利贈品,刺激用戶立刻下單。
借助騰訊聯投的支撐,你還可以在QQ、騰訊視頻、騰訊新聞等8個媒體平臺上,同時進行內容投放,跟用戶構建深層關系。
在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無節奏地釋放廣告素材,只是增加了廣告曝光頻次,只能強化用戶對品牌的記憶,并不能深化品牌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只有層層遞進地釋放廣告內容,才能最快實現轉化。
環境干預:內容不變,改變內容所處的環境
當內容不變時,廣告出現的次序和環境里的噪音,也會對用戶行為產生影響。
1.內容不變,次序改變
1962年,加拿大學者墨多克做過一個實驗,他邀請一些人隨機記憶一些毫無關聯的詞語。
比如“肥皂、氧、楓樹、蜘蛛、雛菊”等等,結果發現人們的記憶效果跟詞語出現的位置有很大關系,最開始出現的單詞和末尾的單詞,比中間部分的更容易回憶。
在心理學上,這個術語叫“首因效應”,由于信息輸入大腦時順序不同,當信息過多時,大腦就只能記住頭尾的信息。所以,當內容不變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內容出現的次序,改變用戶行為。
信息流中的首條、首刷廣告,應用的就是這個行為學原理。
上文提到的破框、互動、輪播這些廣告樣式,騰訊廣告就把它們放到了信息流首條位置上。目的就是通過掌控廣告出現的次序,占據第一印象和第一視覺優勢。
在節點促銷、電商大促等營銷場景中,品牌需要迫切地跟用戶建立關聯,多數人的想法是一定要把廣告版面放大,抓住用戶注意。
但是,當你這么做時,別人也在這么做,這個優勢就喪失了作用。所以,你不能只顧著把廣告做大,還要成為廣告流里第一個出現的人。第一個出現,才能第一個被記住。
2.內容不變,減少噪音干擾
人的大腦是有“帶寬”的,環境中“噪音”會占據大腦帶寬,從而影響用戶的注意力和購買決策。
我們用一張圖來描繪一下,同樣的廣告放在相同的環境里,一個有干擾,一個沒干擾,對我們的注意力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純凈的環境中,我們一眼就能關注到廣告信息。但在有干擾的環境中,我們很容易忽略那條廣告。而且,環境里的干擾項,不僅會分散用戶的注意力,也會影響用戶對品牌的觀感。
如果一條奢侈品的信息流廣告,前面的內容講“三招讓男人給我花了二十萬”,后面一條播放各地大爺們的碰瓷集錦,這個奢侈品品牌夾在中間,想必會非常尷尬。所以,像騰訊這樣的大平臺,已經推出了品牌保護功能,保障廣告主上下文環境,避免“噪音”干擾。
當內容不變時,改變內容所處的環境,讓廣告第一個出現、屏蔽環境中的噪音干擾,也能有效地提升廣告效果。
回顧一下,我們一共消化了四個創造內容體驗的思路:在形式上做創意突破、借助交互制造在場感、層層遞進釋放內容、干預廣告出現環境。以騰訊廣告最近升級的產品為例,看一下該如何選擇對應的產品解決方案:
結語:
未來做好信息流的核心邏輯,不是靠素材堆疊,提高命中用戶注意的概率,而是創造內容體驗,提高扭轉用戶行為的效率。創造內容體驗,你才有可能找到信息流增長的第二曲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