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 | 策略思維的成長有如爬山
好多年前我想進奧美,阿康沒有坑,只聽說有個account planning部門可能在找人。好不容易得到面試機會,老大們告訴我planner只招收senior,小白想都別想(這里的planner特指偏前端的品牌策略和傳播策略,那個時候還沒有digital和social)。所以說,現在剛畢業的同學就有可能進入策略部,我是真的很羨慕。
但是,年輕的planner們往往在開頭好些年會陷入一個不明所以的「誤區」--- 想著想著就陷入執行細節,偏離了策略需求。我當年應該也有這種傾向 --- 某種維度上,天馬行空的創意好想,而策略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需要時間和案子的積累來告訴你。
我有一個小小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剛開始做planner的時候,我其實也沒有多琢磨策略到底意味著什么,反正奧美、麥肯都有自己的工具,套用龐大復雜的策略工具總應該沒錯。直到有一天,有個比較生僻的項目需求讓我懵了,因為似乎無法套用工具。一陣慌亂過后,讓自己平靜下來,進入長考:如果工具失效,如果客戶評論策略高度不夠,該怎么辦呢?
我瞪著面前的brief發愣,慢慢地,似乎感覺自己的視角發生了變化 --- 從深陷其中的細節中跳脫出來,逐漸上升,直到形成一種俯視效果。聽上去有點玄乎,但當時在我的腦袋里,很明確有這樣一個bird's view。當然,我所俯視的并不是一頁brief,而是在吸收了市場、競爭、消費者等等信息后在腦海中形成的一幅圖畫。
當我離開了具體的細節,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觀察、理解、分析項目狀況時,突然一下子就有了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細枝末節消失了,真正的問題浮現了出來......找對策略性問題,才可能達成有效的解題策略。
所謂站得高、看得遠。在我的經驗里,它不是一句俗語而已,它是完全可以具像化的、有形的思考方法之一。
讓我們想象自己在爬山。還在山腳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有面前的那幢房子、那棵樹,或許還有一些其它的細節,比如一朵奇異的花、一只紫色的蝴蝶。但顯然,我們看不到這幢房子背后的景致,更不知道村子整體的布局。
也許今天、明天,你還看不到一朵花、一只蝴蝶之外的景色,甚至還渾然不能理解我的這通言語,但不要著急,不要埋著頭只管重復昨天,每過一段時間要記得停下匆忙的腳步,在腦海之中,探出頭來,往山下看看。是否發現了一些更寬廣的景象?是否又往山上爬高了幾米?
策略師的成長就像是一個不斷爬山的過程。只要你一直攀爬,總會覺得又向上走了幾步。除了極少數的天才,誰都不能一下子爬到山巔;但是每向上一點,都會有不曾見過的風景襲來。雖然有時候難免寂寞,畢竟能陪你爬山的同伴越來越少,但既然已無法回頭,那就繼續往上爬吧。
-THE END-
稚園部分案例:
安奈兒 | MAIA ACTIVE | BURTON | 西井WESTWELL | 生和堂 | 嘰里呱啦 | 絲芙蘭Sephora | COLMO | 索康尼Saucony | 星巴克 | 馬蜂窩
稚園的觀點:
品牌需要信仰 | 新消費已經老了?| 如何做訪談大綱 | 品牌策略無派系 | 品牌策略的作用 | 品牌人設 | 品牌年輕化 | 可持續品牌 | 品牌故事 | 策略人四種常見病 | 品牌角色 | 定位方法:Needscope | 枯山水和大局觀
稚園直播回放:
生活方式品牌 | 新商業時代的品牌策略思維 | 游戲中的品牌策略 | 精神康養的商業啟示(一) | 精神康養的商業啟示(二)
稚園的日常:
稚園2021 | 年夜飯 | 迪士尼 | 碧山游 | 幼稚園的春天 | 稚園X計劃 | 小公司的好 | 稚園2018 | 一周年 | 稚園2017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