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勇對話黃海:元宇宙時代,消費品牌=內容x算力
繼科技公司們大張旗鼓入場之后,麥當勞、可口可樂、喜力這些傳統消費品巨頭也開始“元宇宙”了。
但是對于中國當下大多數消費品公司而言,“元宇宙”到底意味著什么?似乎沒人講得清楚。
移動互聯網造就了一大批新消費品牌。元宇宙又將如何造就未來的消費品呢?傳統消費品巨頭跟進元宇宙的邏輯是什么?新消費品牌又如何跟進?
兩點十分動漫創始人王世勇認為,對消費品而言,“元宇宙”的要義是“形象”。隨著元宇宙的到位,地球上有70億人,將創造出超過70億個“個人圖騰”進入元宇宙,人、貨、場三者第一次實現了實時的千人千面。
最近,王世勇和新消費投資人、研究者黃海,以消費品牌與元宇宙為話題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討,聊聊元宇宙浪潮下,消費品牌如何提前鋪路。本文為對話實錄。
黃海,新消費新品牌投資人、研究者、澤盛創投合伙人。咖啡品牌三頓半、出海時尚品牌Cider首輪投資人。得到APP「中國消費產業報告」主理人,播客「瘋投圈」主理人。
這次對話站在消費品牌的角度,從3個方面,聊聊應該如何思考元宇宙浪潮,又如何開展元宇宙中的品牌傳播。
1. 元宇宙最大的變化來自于“流量”邏輯躍升為“算力”邏輯
2. 算力應該沉積到公司形象中,使之成為一個不斷增長的資產
3. 基于算力充沛的前提來思考品牌,打法會徹底不同
#01
元宇宙最大的變化,來自于“流量”邏輯躍升為“算力”邏輯
黃海:消費品公司其實都特別關注元宇宙這個事情,但或多或少不知道從哪個角度關注起。在有些人的眼里“元宇宙”目前還只是一個概念,為什么你們會從去年開始就花大量精力研究?
王世勇:我之前在長江商學院做過一次分享,主題叫“電動車與元宇宙”。
起初很多人看不上電動車,覺得電池很難在短期內大幅提高,但現在,電動汽車產業已經蓬勃發展起來。元宇宙也是如此,有的人覺得它就是個“概念”,但實際上VR/AR技術的成熟速度是非常迅猛的,未來1-2年肯定能夠實現廣泛商用。而且這條賽道非常的長,后面還有腦機接口等新技術作為下一個平臺級的接力棒,所以這是一個遠大于移動互聯網的大機會。
做企業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能不能看到未來,二是能不能抓住未來。元宇宙是未來趨勢,企業一定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手抓技術,一手抓品牌。尤其企業發展越到后期,技術的差異會像流水一樣淌平,只有品牌價值會像高山一樣聳立。
元宇宙給消費品究竟帶來了什么變化?我認為有兩點變化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
第一點是品牌的第一性原理,從原來的“流量”變成了“算力”。
品牌永遠離不開媒介,過去因為印刷機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眾媒體,產生了廣告業。大家比拼的是信息輸出的帶寬和效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只是技術變了,但底層邏輯沒變,本質上依然是靠媒介來最大程度抓取人的注意力。
元宇宙最大的變化來自于“流量”邏輯躍升為“算力”邏輯。誰掌握了實時渲染、實時投送、實時互動的能力,誰就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品牌霸主。
但僅僅有算力還不夠。因為人類之所以會被打動,依然需要形象。
因為只有形象才能觸發情感,你也可以把“形象”這個東西視為人類情感的解碼器。在元宇宙時代,創造出足夠豐富的形象,占領人們的各類情感入口,是做品牌的另一個抓手。
舉個例子,如果在元宇宙時代,有品牌擠占了“快樂”這個形象,那么理論上它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可口可樂”。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講,可口可樂只要入局得及時,它占領這個詞依然是最輕易的。這意味著無論新興還是傳統消費品牌,都必然需要提前布局。
所以,基本上在元宇宙時代,品牌=算力x形象。
黃海:這個觀點非常有意思,在繼續往下問之前,我想好奇地追問一下:作為一家動漫公司,你們最初觀察“元宇宙”的窗口是什么?
王世勇:實際上是客戶的行為在教導我們。
我們的業務可以分為三塊,第一個是跟游戲公司的合作,第二個是番劇,我們跟不同平臺合作番劇,也做動畫電影研發。第三個就是我們說的“跨界”,跨到消費品和其他行業里,用動畫的方式幫他們做品牌。
· 兩點十分 X 伊利茶與茶尋 動畫劇集 ·
今年開始,我們發現“跨界”業務在集中爆發,因為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在新的媒介上做品牌迫在眉睫。
首先,傳統媒介的流量時代正在過去,所謂移動互聯網,看起來還很年輕,但流量紅利已經消失殆盡。我相信所謂“私域流量”的那一波,已經是像擰毛巾一樣,榨盡了最后一滴新增流量。第二,國家經濟水平迅速增長,勞動力成本飛速增加,企業不可能持續主打“性價比”,有品牌價值的公司,才可能長期活得更好。
用動漫做品牌有一種天然的優勢,它不會過時。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看動畫片,到現在三四十歲還在看。那天我在辦公室看到同事的小孩在看《火影忍者》。我突然意識到,像這種作品已經跨了兩代人了。動漫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幾乎沒有任何內容形式,可以如此地跨越年齡,越往以后就越是如此。我們今天點開B站,可以看到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東西,你喜歡的,我可能覺得無感,我喜歡的,他可能覺得討厭。唯獨動漫是所有人關注的交集。
做品牌一定要避免的一種情況是,把城堡建在流沙上。只有那些跨越幾代人的媒介,值得我們跨越幾代去投入。
所以今天采用動漫做品牌的消費品,在我看來,都是在戰略眼光上很深遠的公司。
· 兩點十分 X 天貓次元宇宙開篇動畫短片 ·
黃海:都在往元宇宙沖,什么樣的企業才能搶占先機呢?
王世勇:第一波起來的,很可能是消費頻次高的產品,它們更容易獲得元宇宙品牌營銷的先機。
比如奶茶、酒類、飲料……這些和人的感官相通的,這些嘴里吃的,身上穿的,消費者的感受更直接,能夠為元宇宙形成完整的體感拼圖。
通常說消費企業有“人、貨、場”,理解元宇宙的商業業態,也可以基于這三點,元宇宙為消費品企業提供“場”,消費品企業提供“貨”和“人”,兩者一結合剛好就互補。
其次,新消費品會有很大的機遇。傳統的消費品巨頭此刻入場并不代表他們想明白了,把船頭調轉好了,更多是一種防守策略。而像國內這批新消費品牌,不論是管理層的年齡,還是這幾年訓練出來的對年輕群體的洞察力,恰恰是具備了元宇宙基因的。它們更可能是元宇宙的原住民。
我很喜歡的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里面有個觀點:低端顛覆高端,一件事一開始老玩家瞧不起、看不上、不愿聽,恰恰最后更可能顛覆行業。比如你看看今天的拼多多,從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二三線城鄉居民起步,如今躋身互聯網零售行業頂流。
這類企業會瞄準巨頭背后的下沉市場,從不起眼的行業和人群切入,在巨頭不知不覺間成長,養足粉絲,然后隨時發動起義,就能把巨頭顛覆掉,這樣的企業產品單價低,人群活躍,互動性強,客戶忠誠度高,那它就具有在元宇宙中搶占先機的優勢。
黃海:有人說,手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港口”,所以蘋果才會成為當前市值最大的公司。你覺得,元宇宙的“港口”是什么?
王世勇:實際上,任何一個行業發展都需要經歷至少三個階段: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創作開始形成、雙向迭代出用戶體驗更好的產品。
比特幣解決了元宇宙的虛擬貨幣問題,NFT解決了數字確權問題,這就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基礎設施。基礎設施落地后就一定會有先行者開始嘗試,像“無聊猿”這樣的頭像產品很快就誕生了,它可以嫁接在元宇宙中并形成交易。
· 著名球星內馬爾使用“無聊猿”作為社交平臺頭像 ·
AR、VR設備作為能夠承載元宇宙落地硬件設備,也在迅速成熟。我認為這類設備廣泛鋪開只差商業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比如蘋果公司在接下來的1-2年是否推出相關設備。
所以其實我并不關注硬件類的“基礎設施”,因為只要算力起來,一切眼前的障礙都會迎刃而解。相反,回答你的這道題,元宇宙的“港口”是什么?我的回答可能跟很多人都不一樣,我的回答是“形象”。因為視覺是元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支點。實際上你去看扎克伯格關于元宇宙的表達,他說元宇宙九大要素,第一個就是形象。就像沒有公司沒有LOGO一樣,在元宇宙沒有人不去創造數字化身。
黃海:消費品公司此刻具體能做些什么嘗試呢?
王世勇:我們做很多決策的線索,來自于以終為始地看,未來的目標是否在今天這個事情的延長線上。只要是在延長線上,就意味著你今天所有的嘗試都是在“試對”,而非“試錯”,只不過速度有快慢而已。比如說,今天我們創造自有的品牌形象,圍繞形象來講故事,跟未來公司的品牌資產一定是可以連線的。
所以我反對那種一股腦all in式的做法,而推崇“延長線思維”。
很多東西靠大火猛燒是燒不出來的,必須是靠小火慢燉,但你要提前很早就開始燉。以泡泡瑪特為例,它很早就占領了盲盒賽道,因為足夠早,所以讓很多消費者認為盲盒等于泡泡瑪特,而消費品行業作為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如果不能迅速占領年輕消費者的心智,就意味著公司可能會落伍。后發制人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但會花好幾倍的力氣追趕。
我們作為動畫公司,也有過大量和消費品合作的實踐,從我們的視角其實看得比較清楚。元宇宙下品牌要想抓住年輕人的共性,需要形象故事,這就是最大公約數。
形象故事現在就可以講,因為現在做這件事情的成本恰恰最低,跟種樹是一個道理,最佳的時機就是此刻。可以為元宇宙下品牌營銷的新玩法做鋪墊,持續為品牌資產賦能,收益會非常大。
#02
算力應該沉積到公司形象中
使之成為不斷增長的資產
黃海:你前面提到,元宇宙時代做品牌,算力是最大的底層邏輯變化。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具體而言,它帶來的變化是什么?
王世勇:品牌的歷史本質上就是信息效率的歷史。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通過圖騰來快速辨識部落。進入工業時代,圖騰就轉化成了LOGO。這是在“算力”有限的情況下,最低成本的傳播方法。
在算力空前爆炸的當下,1臺iPhone的算力已經是阿波羅登月探測器算力的120000000倍。這時候,我們不妨把原有的假設放下來。我們基于算力充沛的前提來思考品牌,打法就會徹底不同,誰先意識到這一點就能搶到先機。
類似于摩爾定律,隨著算力提升,虛擬形象的質量會迅速提升,實現和真人一模一樣質感。其次,高沉浸度的內容形式也會極大豐富,尤其是實時交互視頻非常值得看好。這都是對消費品公司極為有力的效率資產。
我們會記住曾經看過2小時的電影橋段,但是會忘記一次10分鐘的會議匯報內容。所以本質上它跟原來的“圖騰邏輯”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利用好算力充沛,去建立深刻的共情關系。
黃海:現在很多公司嘗試元宇宙的第一步是做虛擬形象,包括兩點十分也有虛擬偶像,做得還相當不錯。虛擬偶像的本質是啥?對消費品公司而言,好處是什么?未來的落地場景會是什么?
王世勇:很多消費品公司會請明星代言人,作為其人格化身,吸引了大量的市場關注,但從公司戰略角度來看,卻并非最優選擇。近幾年來連綿不斷的塌房事件,已經讓消費品公司吃盡苦頭。
此外,代言人也并不是你公司的“資產”,后續的廣告、推廣動作產生的全部叫做“費用”。這就是我前面講到的“流量邏輯”下的產物。
但如果你切換到“算力邏輯”重新來看這個時代的品牌,所有算力都應該沉積到公司的虛擬形象,使之成為一個不斷增長的資產。
地球上有70億人,未來會有70億個形象才能進入元宇宙,與你的品牌產生互動。這也是我認為虛擬形像未來更大的前景所在。這也是我為什么說,形象具備港口級的意義,而不是所謂的硬件設備。
· 兩點十分 X 釘釘六月新番 ·
黃海:你們做的虛擬偶像去年還拿了江蘇衛視《2060》比賽冠軍。背后的方法論是什么?
王世勇:我們的方法論兩條,一條叫矩陣,一條叫細分。
去年是點贊仙、濃密仙去參加節目,獲得冠軍的是點贊仙。但外界不知道,我們整整做了一個仙界的偶像矩陣,她們僅僅是這個矩陣的冰山一角。這也是基于算力充沛的假設下做的一種策略性的決定。
細分的意思就是差異化、個性化,并圍繞這一特點來運營。像這兩個神仙,我們在創意階段就將她們定位成“仙界小透明”,是比較卑微的,來到人間直播,與大家分享仙界發生的故事,與當下的年輕人互動,解決大家的脫發問題、焦慮問題。
· 兩點十分制作的人氣虛擬偶像:點贊仙 ·
我們還投資了虛擬偶像領域公司,創作了抖音上相當火爆的虛擬偶像“許安一”,他就被設定成“來自元宇宙中的話癆狐妖”。圍繞這個人設,在帥氣的人類面貌之上,還增加了毛茸茸的耳朵和靈動的狐尾。網友們很喜歡這個設定和形象,第一場直播就漲粉12萬,對于新人主播來說,相當成功。
· 許安一 ·
黃海:目前在打造虛擬偶像上,幾波不同行業的公司都在進入,演藝公司、科技公司、公關公司……動漫公司的優勢在哪里?
王世勇:作為投資人,你會投一個懂醫學的人做醫療AI開發,還是選擇一個懂AI的人來做醫療?一定是選懂醫學的人,他更了解行業里的真實需求。
跨行業進來的玩家,打法普遍都很重。我知道的幾個著名的虛擬歌姬,投入都是以億計算,這種方式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承受得了。
打造虛擬偶像也是一樣的,科技公司可能更懂技術,公關公司可能更懂客戶想法,但是內容公司天然是離用戶最近的。這也是我們自己在做虛擬偶像的過程中發現的,實踐也讓我們越發確信這一點。
黃海:虛擬形象的創作,跟傳統動畫的創作,有什么不同?
王世勇:傳統的動畫片,會更注重故事,而現在會更注重形象。
故事需要一段時間的理解,橫屏的好處是能展現更大的場景,提供更沉浸的感受。以我們制作的《我是江小白》為例,全網播放量超過10億次,每集主角“江小白”的名字會被提到約10次,相當于“江小白”品牌就被傳播了100億次。
· 兩點十分制作的《我是江小白》動畫劇集 ·
豎屏更重視角色,會有更強的互動感和陪伴感,理論上它的數據爆炸力還會強出幾個數量級。
但二者在本質上的東西應該是同大于不同。因為歸根到底,互動也是內容,跟泡泡瑪特的Molly一樣,她本身沒有故事,但是你跟她的互動構成了你們之間的故事。
#03
基于算力充沛的前提來思考品牌
打法會徹底不同
黃海:元宇宙時代的形象打造,會有什么不同?
王世勇:有兩種不同。第一,我們剛剛講算力得到極大釋放,對企業來說,優先用好算力,就意味著要創造出足夠豐富的形象,占領人們的各類情感入口,人們對元宇宙的期待值較高,元宇宙時代的形象一定會更加時尚、更加豐富,對創作者的審美有更高的要求。
第二,算力的釋放還會對互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下沉市場,一些能懂年輕人梗點的,擁有很強的號召力,迅速普及元宇宙,也會迅速讓人們將品牌與元宇宙掛鉤。
同時,元宇宙也會帶來一種機遇,比如之前賽博朋克不能算做主流審美,但隨著網絡的高度發達,賽博朋克就開始成為主流審美的一種,那么元宇宙時代,一定也會有新的審美風格成為新的主流。
黃海:如果消費品公司想自己去打造虛擬偶像,投入最大的地方在哪里,需要小心的坑是什么?
王世勇:動漫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
曾經有兩波游戲公司做動漫的熱潮,他們大量吸引動漫人才,做跟游戲相關的動畫,但是真正做起來就發現完全不一樣,隔行如隔山。這是一個很難產品化的行業,如果無視這些,最后做出來的作品不僅不順利,而且一定離預想有十萬八千里遠。
連游戲公司都這么困難重重,對于消費品公司來說,只會是更大的挑戰。
黃海:如果給要做虛擬形像的消費品公司提建議,你會提什么?
王世勇:第一個,看清風向。元宇宙一定是未來,品牌一定需要思考如何與元宇宙結合,結合的方式就是品牌形象化,宜早不宜遲。
第二個,不要依賴風,做延長線上的事。現在渠道有很多變化,會有一些短期紅利,但長遠看,這些紅利不僅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同時可能會讓企業產生重度依賴。所以,企業應該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品牌、產品和戰略更好地結合起來,去思考品牌價值,目標客群,品牌共鳴。
第三個,警惕純流量邏輯,算力 x 形象是更有價值的認知維度。
從長遠來看,品牌價值是不變的,這種精神力量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只是視作單純的廣告。好內容卻是自帶渠道的。
黃海:既要符合品牌調性,又得是好看的內容,對創作來說,會不會有比較大的難度?
王世勇:我覺得挺大,很多品牌會因為流行、競爭、渠道和產品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表達內容。站在第三方視角,我們會告訴品牌:“應該反過來想,世界有哪些東西是不變的?三千年以前有的故事和三千年以后還會有的故事是啥?”
我們給江小白就做了愛情故事《我是江小白》,因為愛情故事是永恒的話題。
· 兩點十分制作的《我是江小白》動畫劇集 ·
黃海:現在消費品公司找你們做虛擬形象,會有哪些合作方式?
王世勇:我們與消費品公司合作時,會先了解清楚對方的品牌戰略,給出一個完整方案,包括品牌整體策劃、定位、應用、運營。
在核心的品牌形象設計上,會創造一個能真正貼近用戶,跟用戶能產生互動,且能代表公司品牌故事、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的形象。圍繞品牌形象,我們會制作全套VI系統、產品包裝設計及衍生品設計,講一個能夠打動用戶的生動故事。
最后會打造和運營虛擬偶像,根據虛擬偶像衍生短視頻和長視頻的創意和制作,最終形成品牌IP形象的全套商業化運用。
黃海:對于元宇宙時代的消費品牌,你覺得你們公司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王世勇:除了前面其實有提到,我們對動畫、年輕消費者、元宇宙、消費品牌的理解和想法,我們還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公司,探索了“跨界”這樣新的盈利模式供大家可以選擇。在我們之前,好像還沒有哪家公司像我們這樣跨到不同的行業里,跟不同行業的公司合作,但現在,我知道也有一些公司在參考我們的方式。
第二個,我們在做產業化。外界看到的兩點十分是一家公司,實際上我們是“一群公司”,我們投資了30多家公司,從劇本開始、到導演、到生產、到產品,包括技術研發,力所能及去深入行業的不同環節,我覺得端到端一體化才是這個行業的出路。
第三個,我覺得是想象空間。我之前說我們會成為一家千億級的公司,這是基于我們有細致地規劃、認真地布局、大膽地實踐、元宇宙浪潮的巨大可能,和中國穩定發展的經濟水平共同決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科技和消費能力會超過美國,中國會誕生比迪士尼更大的公司,我覺得有這種可能性。我看左看右,兩點十分還是有機會的。
┃聯系我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