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幼”的智慧化守護,網易和中國電信交出“三年答卷”
“老年人越來越長壽,對老年人的服務要跟上。”“孩子們現在都是寶,對孩子們的養育和培養等工作要加強”。
早在2000多年前的時候,孟子就在《梁惠王》上篇中留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警言。“老有所依,幼有所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
可當整個社會加速向智慧化轉型時,“離線”的老人和兒童卻顯得“格格不入”,超市買菜需要掃碼支付,出門乘車需要用到手機,就連家里燒飯的電飯煲都需要在屏幕上操作……老人和兒童已然成了智慧化的“盲點”。
為了讓老人和兒童適應智慧化的生活方式,網易和中國電信聯合孵化了“物語智能”平臺。經過長達三年的低調探索后,針對“一老一幼”智慧化守護的現象級話題,“物語智能”正式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01 墨守初心,三年精耕
故事還要從2019年開始說起。
一位在南京工作的用戶,為了和遼寧盤錦的父母打視頻電話,給家里的電視接入了中國電信的“天翼想家”平臺。這樣他就可以用手機呼叫老人家里的電視,父母摁一下遙控器上的“確定”鍵就可以直接進行視頻通話。
可能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視頻通話并不是什么稀奇的場景,自己的手機上有幾十個社交產品,幾乎在任何時候都能和朋友“面對面”溝通。但對那些年過古稀的老人而言,智能手機是一個難以駕馭的“新物種”,想要和自己的兒女們見一面,常常需要舟車勞頓甚至是跨越千山萬水。
看似不足為奇的例子,卻深深觸動了“物語智能”團隊:科技創新的目的不是為老人們豎起一道道墻,而是應該架起一座座橋,跨越時空的分割線,拉近老人和社會的距離,守護老人們的安全和健康。
時值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中國由此進入到5G商用元年。外界紛紛討論5G的誘人前景時,有中國電信的基因傳承和網易創新沉淀的“物語智能”團隊,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5G、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的應用,所能實現的遠不只是視頻通話,或許可以幫助子女隨時隨地了解老人的居家和健康狀況,不能陪伴老人的時候,也能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守護。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需求挖掘,“物語智能”團隊確立了自己的初心,選擇“一老一幼”作為服務對象,通過智能硬件+平臺+服務,消除他們融入智慧化生活的“鴻溝”,讓“智慧”更加有溫度。
正如“物語智能”的logo向外界傳遞的信息,藍綠相間的logo像一只信鴿,藍色代表科技和智能,綠色象征健康和關愛,“信鴿”被寄予的是“向家人傳遞安全健康”的使命,將“一老一幼”的安全、健康信息通過信鴿送達所有關愛他們的人。
“物語智能”四個字也被賦予了深意,分別對應的是甄選好物、暖語溫情、數智底座、開放賦能。特別是其中的“語”字,承載的是服務“一老一幼”的溫心和溫度,畢竟“科技不能只關注效率至上,還要關注人心”。
1000多個日夜的默默耕耘,“物語智能”交出了第一份三年答卷:目前接入物語智能平臺的設備數量已經超過18萬臺,覆蓋的用戶數超過30萬人,服務了1000多個社區和鄉村,累計處理超過4億條信息。
02 一老一幼,皆見智慧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如果只是從品牌層面理解“物語智能”,可能并不夠具象。隱藏在數字背后的,是“物語智能”三年時間里的一個個落地案例,一個接著一個問題去解決,最終讓智慧化的價值被越來越多人看見。
比如在浙江德清的百富兜村,75歲以上的老人有188位,可駐村的醫生只有3位。醫療資源的稀缺,不單單增加了駐村醫生的工作量,也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為此焦慮,總是擔心老人們的健康問題。
“物語智能”參與了百富兜村的“家庭簽約醫生服務”,為212位獨居老人和殘疾人配備了天翼康康智能健康手環,可以實時監測老人們的心率、血壓等指標,定位老人們所在的位置。數據接入到“智慧鄉村一張圖平臺”后,一旦老人的健康指標出現了異常,家庭簽約醫生可以第一時間提供醫療服務。
有老人將健康手環比作是“關心儀”,因為健康指標除了同步給家庭簽約醫生,還能同步推送給老人的子女們。有時候老人的血壓偏高,可能自己還沒意識到,就接到了子女們的問候電話,有一種別樣的溫情。
再比如浙江杭州的丹楓實驗小學,放學后到校門口“接娃”的家長越來越少。因為學校在2022年5月正式啟用了“通學路”,為每一個學生配發了天翼康康的“智能學生證”,搭載了定位、通話、緊急報警和報時等功能。
在“物語智能”平臺的賦能下,小小的“智能學生證”有了大作用。家長和學校可以看到學生的實時定位和行動軌跡,如果學生的軌跡偏離了電子圍欄的范圍,或者超出了預計時長,系統會自動向學校、家長和社區發出預警提示,并可以通過“通學路”沿線的監控和社區綜合治理中心,第一時間查看孩子的去向。
也許在不少人的認知里,智能手環、智能學生證這樣的產品并不新奇,“物語智能”卻能為這些看似尋常的硬件找到不一樣的場景。
相應的例子還有防疫環節的應用。由于老人和孩子沒有智能手機,進出公共場所時往往需要同行者幫忙出示二維碼,直接限制了老人和孩子的單獨出行。“物語智能”讓外界看到了新的可能,不管是老人的智能手環,還是學生的“智能學生證”,都能展示核酸檢測結果、健康碼、行程卡等信息。
個中原因并不難理解。智慧化轉型的時代課題中,從來都不缺少宏大敘事,缺少的是從細節上下功夫,聚焦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墨守初心的“物語智能”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也讓我們看到了智慧的另一面。
03 生態開放,格物智知
黑格爾說,量變會引起質變。
短短三年多時間里,“物語智能”團隊經歷了物聯網連接、卡連接等打地基時期的興奮,經歷了為客戶交付第一小批產品時的愉悅和緊張,經歷了2020年初快速推出智慧抗疫電子封條的驚心和自豪……所收獲的不只是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張,同時以“格物智知”的方式塑造了智慧化守護的新范式。
“物語智能”在德清百富兜村的應用,還只是圍繞健康監護的深耕,在浙江海寧的落地已經上升到綜合服務的范疇。
物語智能通過“3+2+1”的套件模式,為海寧1200戶獨居、孤寡等特殊老人家中配置了智能水表、智能電表、紅外、煙霧報警器、燃氣報警器、拉繩報警器等智能設備,可以對來人的生活狀態、居住環境進行全方位實時監護并提供緊急求援功能,全面解決了特殊老人的安居守護問題。
而服務升維的基石是“物語智能”平臺從1.0到3.0的蛻變,凝結出了智聯、融通、賦能、數控、開放五大能力:
第一項能力升級是按需組合“N件套”,用戶可以在智能硬件產品庫中,根據老人特點、區域范圍、場景需要等不同維度來組合出任意的套件,通過“N件套”的靈活組合,滿足差異化的照護需求。
第二項能力升級是監護過程全面融通,通過對事件進行分級和跟蹤,保障最佳處理時間;通過流程與資源的有效對接,打通服務閉環;通過各方對信息的清晰感知,實現監護的及時、透明、高效。
第三項能力升級是為“小”終端賦能。簡單來說就是以賦能的方式提升“小”終端的場景和能力。比如智能手環等拓展出了防疫碼的場景;依托“物語智能”的邏輯算法,“小”終端的定位精度提升了1倍。
第四項能力升級是管理端的能力革新。一是管理端升級,包括分權分域管理、數據輔助決策、全局態勢一屏感知;二是用戶體驗端的優化,為用戶提供更直觀、更便捷、更全面的體驗和服務。
第五項能力升級是更加開放的平臺。目前“物語智能”平臺已經封裝出通用能力組件、場景化能力集并支持極簡對接模式,對接周期從平均15天縮短到了7天,正在吸納越來越多軟硬件合作伙伴。
和市場上的同類企業做個對比的話,“物語智能”跑得并不算快,卻是其中最穩的選手:立足于服務“一老一幼”兩類人群,瞄準智慧養老、智慧校園、智慧防疫三大場景,然后用技術和生態上的硬實力,讓曾經的鴻溝變成通途。
04 寫在最后
某種程度上說,科技的適老化改造并不是什么新命題。
特別是近幾年的兩會提案中,科大訊飛劉慶峰、小米雷軍、百度李彥宏等,都曾提議讓科技產品更好的服務老年群體,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數字生活。也有一些企業想要用機器人,解決老年人的陪伴、生理等問題。
“物語智能”的方案看起來少了些話題性,卻是現階段最有價值的探索,透過一個個落地案例,已經讓外界認識到:智慧化不等于高門檻,老幼人群需要的是“享受”;智慧化不應該局限于城市社區,鄉村同樣是需要深耕的場景;智能硬件等新科技扮演的是工具角色,切莫忽略以人為本的初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