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媒介在50年前就已經定型了
最近一直在讀廣告營銷方面的書籍,讀到了傳播學的經典書目之一《麥克盧漢精粹》,里面收錄了埃里克·麥克盧漢(Eric Mcluhan)關于傳播的主要想法,
其中有挺多的內容,在當時&現在看來,是非常有啟發性&預見性的。
一、媒介即“訊息”,“訊息”即媒介
在廣告行業上,“媒介”通常是指那些需要投放預算來達到某些廣告目的的資源,譬如傳統媒體的電視紙媒pc互聯網以及現在的新媒體微信APP移動互聯網。
但是麥克盧漢同時也進一步認為,媒介上的內容(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其實也是媒介,這些媒介上的內容承載著發布方想表達的內容。——“無論什么媒介,只要你使用它,你就是它的內容”。
媒介不僅是這些形式上的定義,其實也是它背后所代表的的“訊息“:就好像一個人身上的配件會最大可能地顯示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一樣,媒介背后也代表了這個媒介本身&使用這個媒介的主體性質。——“每一種技術形式都是我們心理經驗的反射”。
譬如現在聚集了全國最大流量的微信,就像是一個虛擬化的社會,各種類型方向的內容都會涉及,用戶會在上面展示所有想展示的一切:自拍、抽獎、照片、文字等。而微信熱文的閱讀量,則代表著公眾對于事件的關心程度,傳統媒體報紙的出售量&tv的節目播放量。
萬物皆媒介,媒介即訊息,每樣事物都代表著他自身的含義,所有的一切都是“媒介”。
二、媒介給感官帶來感受/享受
《麥克盧漢精粹》里面說到,也是一直以來我進入這個圈子以來一直對廣告存在的疑問:“浪漫廣告和電影偶像一樣,是塑造生活方式的東西……因為這些華麗的廣告里,實在是沒有什么人們長期向往的東西。它不是馬基弗利似的暴政現象,而是對窮人的恭維——對于窮人被剝奪了的美麗,這既是補償,也是許諾。“
涉及人物形象的廣告(如美妝、運動等):一方面是拔高產品效果,另一方面是提供了受眾一個“以為通過使用這個產品就能達到的效果形象”,提供他們可望不可即的感官享受:
視覺:大片廣告、電影廣告視覺效果炫酷的等影片廣告;
味覺:表面上味覺的刺激,更是味覺背后帶來的回憶與故事;
嗅覺:美食、化妝品等的氣味營造氣氛,刺激用戶轉化;
聽覺:各種品牌廣告歌,聽歌同時記憶品牌&產品,比如近期火熱的《CALL MY NAME》;
觸覺:通過形狀、質感等的觸碰,減少受眾與產品的距離,增加好感。可口可樂的通過玻璃瓶的優美線條,讓消費者感受到觸感&情感上的舒服與愉悅。
說到感官,就不得不提書中說到的“感官比率”,即是受眾在觀看媒介上內容的時候,身體上不同的感官會對同一內容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受。
但最新科研上廣義的感官,其實是不只我們以上所說的“五覺”,還包括了
平衡感:身體的平衡感
本體感受:感受自身身體存在。
熱覺感受:冷熱的感覺。
疼痛感:身體上的疼痛。
內部感受:對身體內部器官的感覺。
空間感:自身周圍的空間方位感覺。
情感:喜怒哀樂,驚憂悲恐。
身體狀況:身體情緒的感受——疲倦、精力充沛、無力等。
時間感:
辣味感:有關辛辣的感覺。
現在流行的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情感營銷,實際上就是“感官營銷”的一種,在刺激受眾的情感、身體狀況等感官,滿足受眾的感官需求,增加對品牌&產品的認同,促進交易轉化。
上陣子999熱淚短片《云聚會》就是希望通過喚醒受眾對于朋友的感受,來增加對999產品的情感上&功效上的認同。
麥克盧漢認為:“如果從文化內部或外部引進了一種技術,如果它給我們的一種感官加重分量或使之地位上升,那么我們感知的比率就要變化。我們的感覺不再相同,我們的眼睛耳朵等感官不再一樣。我們感官的互動是永恒的,只有在麻醉時例外。但是任何一種感官加熱到高強度之后,它都會成為其他感官的麻醉劑。”
在感官的綜合體驗上,各種感官體驗的比例是一個“零和游戲”,此消彼長,當一種感官的感受比其他感官的感受強烈太多的時候,其他弱感受的感官就會減少感受。
三、媒介令我們可以觸摸更遠的世界
對于人類歷史的進程來說,媒介最大的作用,莫過于使我們的感官延伸——“人們的身體已經可以影響全球,電力使我們的感官膨脹”、“我們已經延伸了中樞神經系統,使之轉換成了電磁技術。把意識搬遷到電腦世界,只有一步之遙了”。
通過各種媒介,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媒介,觸達到更遠更多的訊息:觀看別人的圖片游記來了解外面的世界、通過視頻電話與遠方的親友見面、通過電商購買外國的商品等。
同時,“技術使人的一種感官延伸時,隨著新技術的內化,文化的新型轉換也迅速發生。”互聯網已經讓人類生活以及對文化的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線上成為人們發聲討論的地方、網民注意力短缺、顏值主義、販賣焦慮感等,時代與文化的發展更新越來越快。
四、“隱形的環境——魚上了岸才知道水的存在。”
媒介承載著訊息,媒介也代表著訊息,外界通過媒介,把他們想傳達的信息傳達給你,就像《一九八四》的錄音機一樣。
但是就算你知道了這個錄音機背后的存在,除非你有強大的意志力&非實現不可的愿望,否則活在一個別人設定好的世界,不用費腦筋想著生存與生活的意義,只管享受別人給你的享受,不也是很符合人類“不想多動腦(懶惰)”的特性嗎?
“當這顆神樹上的花蕾綻放之時...花中的眼睛會映射到天空中的月亮上,無限月讀就完成了。而且,成此大舉的人...將是——你!”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