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復盤上半年失意企業:眾星跌落神壇
上半年盤點系列專題,是六月底開始策劃的。其中,失意企業盤點是系列專題中,唯一一個案例多到排不過來,要進行刪減的專題內容,這也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持續關注商業資訊的我們,對于上半年的形勢,有著切身的體感。
這種體感,也體現在上半年的宏觀數據中,尤其是四月的“至暗時刻”,生產、服務均轉為負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3月下降7.08%;社會零售總額同比下挫11.1%,其中汽車類消費同比下降31.6%,珠寶服飾、服裝、化妝品和通訊設備類降幅,均超過20%;餐飲消費的同比下降逾22.7%;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分別下降39%、46.6%......
隨著六月復工復產,社會正在逐步回歸到正常軌道,但疫情沖擊和內外因素之下,許多企業仍處于飄搖之中,例如在A股市場中,今年已有42家企業被強制退市,占總退市企業比例超九成。以下,我們盤點了2022半年度13家失意企業,他們陷入困境的原因,各有不同,卻都在經歷著由盛轉衰的振蕩周期。
泡面和青春,多么不可分割的兩個詞啊,但在今年的315上,我的青春被那包酸菜葬送了。
在央視財經欄目曝光的畫面中,壞掉的葉子和泥土被統一丟進一個大土坑里,然后一群人穿著拖鞋或者光著腳,一邊抽煙一邊踩,抽完的煙頭直接扔到酸菜上,后面再封裝進加入2到10倍的防腐劑的袋子,售賣到了全國。
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那些被我吃下去的酸菜在我的身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雖然我還活著,但直覺告訴我:你已經不是一個健康的人了。這讓消費者對酸菜提不起半點興趣。
被點名后,多家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老壇酸菜”相關的商品了。用過這些酸菜原料的,不管是康師傅統一還是其他牌子,都陷入了極大的信任危機中。曾主打老壇酸菜牛肉面的統一,今年一季度凈利潤掉去12%。
而負面輿論之下,康師傅、統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方便面品類的萎縮。在疫情放緩的2021年,該品類銷量就掉了9%。而在最新財報中,方便面為康師傅、統一貢獻的營收,占總營收比均超過35%。為了穩住這塊業務,二者不約而同地轉向品類高端化,但“老痰酸菜”事件無疑影響了主品牌聲譽。
高價協議班意思是,學員支付高昂的報名費用,參加課程培訓,報名費用往往是數萬元。學員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培訓機構會在一定期限內,將報名費用全額退還給學員。這也是職業教育領域常見的招生“套路”,學員奔著不花一分錢,學習專業課程的優惠政策而來,平臺也以“薄利多銷,擴大影響力,優惠活動時間有限”等話術來促單,在獲得高價報名費后,可以支撐后續招生和擴張。
但隨著開課吧暴雷,并在四月傳出裁員、社保斷繳等消息,這一模式暗藏的短板,也逐漸浮出水面。不少開課吧學員表示,貸款買的課程突然中止,授課老師缺席,但還是要在開課吧合作的貸款平臺“芝士未來”,每月按期付款。而以“協議班”形式報名開課吧課程的學員,在完成課程學習后,按期退款遲遲不見兌現。
在6月29日,在面向公司內部的全員信中,開課創始人方業昌坦白道:“過去幾個月,我們每個月的現金流缺口都在一個億左右”,之于現狀,方業昌表示已抵押了自己和家人的各種資產,但卻杯水車薪,個人已背負十多億的外債。
而在去年幾乎同一時間,在K12教育被限制后,主打成人職業教育的開課吧可謂春風得意,去年七月完成6億B1輪融資,加上2020的5.5億元A輪融資,開課吧光融資額就給公司賬面擴充了11.5億元。
為了多元化增收,開課吧不斷擴充課程內容,面向職場成長、家庭生活和老年人群開發了三大業務模塊:開課吧、米堆學堂和明椿學社。今年2月份,方業昌就對外透露,旗下員工規模擴充了三倍,營業收入增長五倍,但以開課吧的收費邏輯,營業收入轉化為利潤的能力顯然是弱的。
在短短一年時間里,開課吧連帶著報名費、融資額一并燒光。以“協議班”為代表的擴張模式,就是一場現金流和時間的賽跑,或者是在“賭”,賭的是在現金流耗盡之前,撐起規模化體量,并找到盈利模式。但如果現金流枯竭,過去支撐起的盤子會瞬間崩碎,只留下被碎片劃傷后的血漬。
4月末,奈飛發布2022第一季度財報,雖營收同比增長了6.8%、達到了78.68億美元,其凈利潤卻下降了6%,會員訂閱數相較去年同期更是減少了20萬。
資本市場聞風而動,財報發布后,奈飛股價超跌了25%。加上年初2021年四季度財報公布后一天蒸發491億美元的市值,本年度內其跌幅已超過70%。作為中長視頻領域的領頭羊,奈飛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可能確實有一些競爭阻礙了我們的用戶邊際增長,雖然從數據上很難精確指出,但競爭的激烈程度已史無前例”,在去年年末的電話會議上,奈飛高管對今年一季度增長,早已有所預期。從2020年第二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奈飛市場份額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而競爭對手亞馬遜、迪士尼、HBO和蘋果TV等合計所占份額,從10.6%增長到20.6%。
而后續的競爭,會愈發激烈。一方面,各家巨頭開始燒錢做內容;另一方面,目標用戶的爭奪進入到存量競爭階段,各方短兵相接,虎視眈眈。
無獨有偶,隨著國內中長視頻平臺紛紛發布2021年財報,三大長視頻的主力之一愛奇藝2021仍大幅虧損,第四季度會員數也有所下降。傳統的長視頻平臺中唯一盈利的,是芒果TV的母公司芒果超媒,其他幾家均處在“賠本賺吆喝”的用戶習慣培養階段。
長視頻變現的兩個大頭是【會員付費】和【廣告收入】,而這兩者是對矛盾體。廣告收入靠的是龐大的用戶體量和視頻播放率,而優質內容付費、免除廣告,一大部分廣告收入就會失效,而許多不愿付費的用戶甚至會放棄這個視頻平臺的使用,日活會被拉低。
2013年6月,“把書店放進口袋”的Kindle正式進軍中國,一路高歌猛進。獨有的墨水屏,方便快捷地營造紙質閱讀體驗,加上背靠亞馬遜的龐大圖書資源,很快贏得了中國書迷的喜愛。
kindle宣布在2023年停止中國運營服務,十年征戰之路最終鎩羽而歸,kindle敗在迭代速度已經跟不上時代與用戶的變化。在國內電子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微信、京東、當當也都相繼入局,市場競品眾多,且不斷內卷。這些平臺或掌握流量端口,如微信讀書,或布局知識付費,如得到;Kindle這一昔日王者漸漸開始感到力不從心。9年來,kindle的硬件更新更像隔靴搔癢,蜷縮在電子墨水屏的舒適區,書籍慢、CPU配置低、備注不方便,可售的書籍,和市面上主流的pdf等格式不合,kindle陷入了閑置的怪圈,從沉浸式閱讀器淪落為比較貴的泡面周邊。
閱讀器只是工具,而知識薪火相傳。水土不服,跑的太慢,就會被淘汰。就在Kindle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同時,A股在線閱讀板塊應聲上漲。一個kindle倒下了,還會有另外的泡面伴侶接上。
在2021年財報數據中,逸仙電商營收58.4億元,同比增長11.6%,而在對應的營銷費用上,增速卻高達17.41%,營銷費用高達40億元,占營收近七成。而由于單股價持續處于1美元以下,逸仙電商正面臨從紐交所退市的風險。
自2019年以來,逸仙電商營銷費用復合增長率達178.89%,營收增速卻從高點的377.11%,下降為11.6%。迄今,逸仙電商已與李佳琦、薇婭在內的1.5萬個KOL有過合作,并分別在去年十月和十一月,簽下周迅和劉昊然作為品牌代言人,但“明星+種草+直播”的邊際效益卻在遞減,侵蝕掉了利潤。
對于當下的生存現狀,逸仙電商CEO黃錦峰在2021年財報發布會上,如是說道:“時間是品牌的朋友”。但對于每一個虧血增長的品牌而言,時間也是品牌的對手,如何跑贏時間,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獲得資本市場信心,是更為現實的問題。用更時髦的話說,就是在高速飛行時換引擎。
逸仙電商的困局,反映了新消費品牌們面臨的共同挑戰:平臺紅利消退、心智和渠道滲透不足、爆款矩陣薄弱。雖然逸仙電商也想擺脫持續虧損,沖刺中高端品牌路線,形成了完美日記、小奧汀、法國科蘭黎和Eve LOM等組成的品牌矩陣,但在大眾認知中,逸仙電商走的是便宜、平替路線,轉型必然困難重重。
去年二月,為了讓房地產企業“去杠桿”,央行、銀保監會等相關部門,對房地產企業提出“三道紅線”,即剔除預收款項后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凈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于1。核心要義就是“降負債,控支出”,踩中紅線的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和借債會受到限制,影響到經營現金流。
這對于過往靠高負債擴張,回本周期長的房地產企業而言,無疑是驚天一聲雷。在此背景下,第一個踩中紅線,倒下的巨無霸便是“恒大”。恒大暴雷之后,大眾的目光又聚焦在了孫宏斌和他的融創身上。截止2022年六月底,融創中國上半年累積合同銷售金額,同比下跌64.83%,這背后是大環境、疫情影響以及融資受阻等因素,綜合疊加的影響,也是房地產行業的通病。
業績下行也傳導到債務壓力上。為了應對流動性危機,融創房地產集團宣布將旗下兩款債券進行展期,分期償債,兩款債券待償還總額超過50億元,而更多的債務危機可能還潛伏在水面以下。從公開數據來看,融創有息負債合計超2200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紅線規定的70%,達到83.45%,要度過債務危機的難度不小。
過往,常常化身白衣騎士,去拯救其他危難企業的孫宏斌,也不得不面臨自家城門失火。在當前的形勢下,為了提升流動性,融創也開啟促銷、股權回購等措施,轉讓深圳冰雪城,抵押青島阿朵小鎮等,以回籠資金。融創“文旅+地產”模式在債務危機面前碰壁。一面,賣優質資產,融創有計劃出售文旅項目資產;另一面,隨著冬奧會帶來的冰雪熱,融創冰雪也在積極籌備赴港上市。
斷臂求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融創,能否實現自我救贖,一切都是未知數。
這兩年,餐飲行業最熱鬧的事情,莫過于明星開店。從薛之謙的“上上謙”、關曉彤的“天然呆奶茶”,到胡海泉的“本宮的茶”、“灥喜鍋”,并配合明星探店、網紅聯動等內容,在短視頻平臺實現了巨大的流量曝光。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靠著明星流量和短視頻內容形式,快速蹭上熱度的明星餐飲連鎖店,近期卻不斷傳出負面,其中最為人所關注的,便是陳赫站臺,并與葉一茜、朱楨合伙投資的“賢合莊”。
在2015年正式營業的賢合莊(福建賢合莊),2017年才開設第二家門店。但在短視頻紅利的催熟下,賢合莊成為明星粉絲變現的途徑。從前兩年開兩家店,到后續快速膨脹到八百多家店的體量,其擴張的背后,源于在2019年簽約了四川至膳,后者主做明星餐飲連鎖品牌。
簽訂合約后,新的賢合莊(成都賢合莊)成立,其中四川至膳占股51%,成為品牌“話事人”,快速開啟招商加盟模式;陳赫等人占股49%(福建賢合莊),主要在前段做品牌宣傳和站臺引流。
加盟商也奔著陳赫的明星效應,品牌方也適時通過假排隊、低價促銷,來營造門店火爆的假象,以及代理“一年半回本”之類的承諾話術,紛紛加盟了賢合莊。但在明星效應熱度下降,近五十萬的高昂加盟費,總部(至膳)訂購食材及宣傳物料成本過高,以及疫情沖擊之下,被收割的加盟商砸了數百萬后,發現回本時間,遙不可期。據第三方數據統計,賢合莊累積倒閉數量達270家,每位加盟商虧損金額,數以百萬計。
倒閉潮襲來后,陳赫在五月做了“切割”,退出賢合莊(福建)股東位置,雙方再無任何股權關系,加盟商也無法追責陳赫。此前,葉一茜、朱楨也已全身而退。面對加盟商集體維權,以及接連爆出的“收費不合理”亂象。陳赫本人在微博上回應道,自己將保持創始人身份,和加盟商攜手共進,并主動向有關部門說明情況。
賢合莊的倒閉潮,背后折射的是明星餐飲商業模式的脆弱性,當明星流量效用遞減,隱藏的很多問題會擊垮門店的經營。
4月中旬,一封郵件把知網的熱度,推向史無前例的高點,知網又一次陷入輿論風波。“中科院因千萬訂購費停用知網”“中科院回應停用知網”……知網因“收費高昂”“壟斷”再次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隨后在5月13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稱,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前期核查,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回應稱,將以此次調查為契機,深刻自省,全面自查。6月12日,知網宣布向個人用戶直接提供查重服務。
然而對于這“擠牙膏"式的整改舉動,大家似乎并不買賬,中國的學術傳播效率能達到今天的成就,知網模式功不可沒。而在向前飛奔的同時,知網也部分偏離了對公平的持守。大家對于知網的怨氣在于,國家力量成就了知網,是學者們的學術成果支撐了知網。但它在把持海量文獻數據之后,不僅對使用者規定了最低消費額度,更依靠自己的壟斷地位,對各高校連年漲價。以低廉的價格一次性買斷作者的學術成果,報酬方式卻成了面額不等的閱讀卡,真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尷尬的是,作者不僅沒拿到什么錢,在去下載自己的文章時,竟然還要付費。躊躇不前、左右搖擺的知網正在令大家失去耐心。
近日,國家層面又一次出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約談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宣布對知網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短短兩個月,知網身處輿論中心漩渦,正當關切去解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真正成為傳播、共享知識的平臺才是擺脫負面纏身的局面的可取之路。
5月24日,據“愛彼迎房東社區”微信消息,2022年7月30日起,愛彼迎將暫停支持境內游房源、體驗及相關預定。自2022年5月24日上午11時起,用戶將不能在平臺預定入住/參與體驗日期在2022年7月29日(含)之后的中國大陸地區房源,及2022年7月30日(含)之后的中國大陸地區體驗;自2022年7月30日0時起,中國大陸地區房源和體驗的相關服務將全部暫停。
自2016年Airbnb立足中國市場以來,出境游業務始終是Airbnb中國長足發展的內核,有超2500萬人次在中國住進Airbnb民宿。但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反復,公司境內游業務面臨著高成本等運營挑戰。隨著愛彼迎的退出,其在國內市場累積的約50萬套房源釋出,途家、美團、小豬和木鳥等競品紛紛開啟了房源爭奪戰。
愛彼迎方面表示,疫情當下,改變是新常態,旅游業也迎來變革。隨著出入境政策逐步放開、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旅行者的出境游需求必將全面釋放,因此決定將固本培元,全面服務于出境游。
此外,為了積極自救,除了選擇性推出市場,縮減成本外,愛彼迎在國際市場,探索新的增長方向——長租,為用戶提供租賃折扣、“先入住后支付”計劃等激勵政策。在今年一季度財報數據上,愛彼迎凈虧損額大幅收窄至19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11.72億美元。
極兔速遞的快速成長,證明了廉價物流的需求規模。尤其隨著社交電商拼多多的崛起,擁有巨大成本優勢的極兔速遞,曾以一單一塊錢殺入國內快遞市場,其創始人李杰,曾是OPPO在印尼的高管。早期,極兔速遞正是依靠OPPO、vivo的門店網絡,實現快速擴張,成為了東南亞頭部物流企業,也是其在進入國內市場時的“初始流量”。
而OPPO、vivo和段永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拼多多創始人黃錚,也被人稱為“段永平”門徒。外界不禁揣測拼多多和極兔速遞的關系。對此,拼多多不得不對外回應,撇清兩者的關系。
但供需兩端的合力,讓極兔速遞快速增長,在廉價物流上取得話語權。2021年1月,其日訂單量破2000萬,國內轉運中心近80個,對全國的省市全覆蓋。在國內實現這個規模,中通用了16年,極兔只花了10個月。而在去年年末,極兔快遞從阿里手中,全資收購百世快遞。
收購之時,百世的日單量在2500萬,極兔速遞的在2000萬-3000萬之間,合并后二者日單量達4000萬-5000萬。而且,雙方的運單量并不重合,這讓極兔速遞在拼多多生態外,獲得了淘系流量,與通達系的規模差距逐步縮小。
規模的勝利,卻無法掩蓋“蛇吞象”的后遺癥,雙方的整合并不順利。極兔斥資68億巨額收購,收購之后卻因新增資本認購糾紛,股權遭凍結三年。
除了資本層面的問題,業務融合也給極兔帶來了許多麻煩。2月,諸多消費者投訴極兔出現快件延誤、快遞信息與實際不符的問題。要知道,極兔曾經花了大力氣在2021年6月將客戶投訴從5%降到了0.5%,融合后的陣痛,或許也將在極兔內部蔓延更久。
而在財務數據上,號稱“做好虧兩年打算”的極兔速遞,的確言行合一,68億收購百世,業內人士估測其10個月內燒了起碼200億,每單虧損額在0.2元-0.25元,并因低價競爭被地方有關部門處罰。
虧錢擴張,以及收購百世,也重挫了極兔的服務質量。沖擊國內快遞企業第一梯隊的快兔速遞,在一份第三方問卷調研中,極兔速遞和德邦快遞的用戶滿意度墊底。除了用戶口碑外,持續陷入虧損的加盟商“倒閉潮”,更讓外界擔憂。今年,極兔速遞旗下網點拖欠工資,波及員工超過30萬,甚至出現極兔速遞地方網點老板倒閉、跑路的消息,導致當地快遞業務停滯。
在快遞業務增速放緩,極兔速遞與百世快遞不斷被拉長的磨合期中,加盟商當下越來越難以承受虧損。為了加速極兔速遞與百世快遞網點的融合,極兔速遞也推出區域拆分、解約退出、合資公司和尋找新加盟商四種方案,但如果要讓早期跟隨極兔速遞,以虧損換未來增長的加盟退出,或者讓渡部分業務,不給與重金補償必然難以達成。
但如若拖著不解決,雙方網點融合過程中的低價收購、不退押金、以罰代管和的拖欠工資等亂象會更加頻繁的出現。
快速膨脹的業務規模、網點融合的重重阻力與年底達成收支平衡的目標,相互矛盾,極兔速遞在達成規模目標后,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1+1>2”的效果,才是更為嚴峻的挑戰。
最近造車新勢力的日子并不好過。前有理想汽車CEO李想,在懂車帝的直播間安利新品L9,在后排介紹桌板時,幾句話引爆了“負面輿論”——“車里如果有老板的話,司機是一個低等級且身份很低的人......開車的人往往是家里的主人,他們努力出去賺錢,不能讓他變成一個司機的身份,所以我們在設計車的時候,不允許有任何人來干擾我的駕駛,要保證安全”。
相關視頻片段在6月23日上午流出,在微信群里瘋傳。不用我過多描述,就能大致體會到,這幾句話有多大的殺傷力。
而曾被自嘲為“ICU病友”的蔚來,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墜樓事件,造成一位蔚來員工和一位合作伙伴員工罹難。而在后續的公關回應中,蔚來看似是安撫,卻急于撇清產品質量問題——“這是一起意外事故,與車輛本身沒有關系”。雖然在發現公眾的不滿后,蔚來官微刪除了微博,重新編輯了一段內容,但卻是換湯不換藥。
緊接著,又有一張微信群聊照片流出,內容是蔚來公關總監馬麟與他人的聊天記錄。可以看出來,蔚來的第二份公關文案,是復制了他人的內容,品牌公關總監并在微信群回復道“水軍搞不倒我”,這讓本受疫情斷供影響,造成用戶交付延遲的蔚來,雪上加霜。此外,隨著原材料電解鈷、電池級碳酸鋰和鎳材料成本上漲,以及新能源車補貼政策逐步退出,蔚來也承受著現金流壓力。對此,蔚來也跟隨新能源車漲價潮,旗下ES8、ES6和EC6起售價紛紛上調一萬元。
其實,2022開年以來,理想過得并不順。一季度,蔚來在蔚小理中的營收規模保持第一,但營收增速只有24.16%,另外兩家營收增速均超過150%。與營收規模對應的,便是蔚來三年累積虧損275億元,近乎于理想和小鵬虧損相加總和的兩倍。
在銷量上,2020年在三家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排名第一。但在2021年,小鵬后來居上,登頂銷量冠軍。在2022年上半年,小鵬和理想銷量均突破6萬輛,而蔚來墊底,銷量剛剛突破五萬輛。而有掉隊趨勢的蔚來,還得面對著與合肥簽下的對賭協議,即在兩年后營收破1200億,三年后科創板上市,粗略估算蔚來要在兩年后,年銷量要突破40萬輛,才能達成營收目標。而2022年過半,才五萬出頭的營收表現,無疑引發外界質疑,并遭到了國際做空機構的抨擊。
正是在如此情況下,蔚來原本寄希望于解封后的六月,釋放需求,提升業績表現。但在這一緊要時刻,墜樓事件卻無疑給蔚來的下半年,蒙上了陰影。
“疫情前,家里日常會在你這買東西,回老家也會在你這買東西,疫情后,我就失去了你......”
這是在上海封控期間,每日優鮮公眾號4月15日發布的文章《不論你在不在上海,都可以看看這條》里的點贊最高評論。雖然文章中,每日優鮮表示已從北京、天津派遣人手支援上海,增加保供,但卻無法彌補,其在疫情期間“消失”的事實。
作為生鮮電商領域中,前置倉(在社區附近建立倉庫,而非遠郊)模式的代表企業,每日優鮮主打的是30分鐘內送達,用戶在APP下單后,每日優鮮附近的倉庫會在幾分鐘內完成揀貨、打包和出庫,因為離用戶更近,所以下單到送達的時間也會極大縮減。
相較于日常的即時性需求,封控期間的囤貨需求和物資供應緊張,導致了每日優鮮訂單量激增,除了配送人員的擴充,保障運力外,更考驗其上游采購、庫存容量和產品調配,協同不好容易出現缺貨,或者配送錯誤。
例如,在供應和采購上,叮咚買菜農業直采基地超540個,每日優鮮只有200多個;而相較于叮咚買菜自有食品研發加工廠,每日優鮮自有品牌依賴的是代工模式,后者對供應商的依賴更強,保障穩定供給的能力也較弱。但在與供應商的關系上,每日優鮮拖欠供應商賬款,在三月甚至出現供應商聚集在公司總部,拉起橫幅討債的維權事件,這加劇了供應緊張。
因此,相較于制造問題,疫情更是將每日優鮮已存在的問題,放大了。例如,方便快捷的前置倉模式,也存在著履約費用高企的問題,用戶補貼、營銷投放、人工成本和前置倉租金和建設等等支出,占到凈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以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為參考,每日優鮮每單履約費用超過22元。
過高的成本,也反應在每日優鮮捉襟見肘的現金流。截止去年第三季度,每日優鮮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僅為 21.72 億元,遠低于流動負債的32.23億元。自2018年開始,每日優鮮在三年時間里,累積虧損108億元,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數。
為了縮減成本,每日優鮮也在砍掉部分營銷預算,以及開啟裁員潮,這在部分程度上,造成了用戶尤其是會員的流失,以及員工的流動,這又將影響到最終的用戶體驗。
同樣是疫情沖擊,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日均客單價觸達120元的高位,并受到資本的熱捧;時間來到兩年后,融資了11輪的每日優鮮,即使搶在叮咚買菜前,流血上市,但終究止不住頹勢。相較于被打壓的中概股,逐步實現價值回歸,每日優鮮股價卻一蹶不振,股價較發行價跌掉約98%,但股價持續處于一美元以下,以及未及時披露財報,被美證監會發出退市警告。
對于未來新的增長方向,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給出的答案是“走B端”,推出(A+B)x N戰略(A:前置倉即時零售;B:智慧菜場;N:零售云),即抱緊“智慧菜場”、“零售云”。但現如今,這兩塊業務并未成為每日優鮮的大腿,資本市場也在逐漸失去耐心。
5月19日,餐飲連鎖品牌老鄉雞對外披露招股書,擬在上交所上市,近期卻負面不斷。五月底,一則“老鄉雞未給1.6萬名員工繳納社保”的新聞,沖上了微博熱搜。熱搜內容顯示,IPO在即的老鄉雞,要求978名員工離職,改用勞務派遣的形式在公司繼續工作,三年累積有1.6萬名員工未繳納社保,并多次因勞動爭議案件被起訴。
一時間,輿論嘩然。在2020年初疫情節點,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曾手撕員工聯名信,在聲明視頻中保證:“哪怕是賣房子、賣車子,我們也要千方百計的啊,確保你們有飯吃、有班上!”
時隔兩年,輿論反轉得太快。
熱搜后的第二天,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便錄制視頻,來了一場“坦白局”,在個人官微回應這件事情——截止到2021年底,老鄉雞員工總計14503人(1033人為退休返聘),實際購買社保的有12629人,老鄉雞員工的實際參保率達到了93.75%。并就上市事宜表明態度——不會被資本市場影響,不會忘記初心。對于外界質疑,束從軒論述了自己的“長期主義”,對于勞務派遣的表態則是“與事實并不相符”。這份創始人的聲明,更多的是為了穩住老鄉雞上市的節奏。
時長七分半鐘的視頻,內容講了四點:①媒體引用數據出錯;②餐飲流動性大;③有些員工主動放棄參保;④利潤單薄,但老鄉雞基本盤穩,不然也不會選擇在高門檻的A股上市。
除了引用數據回應參保率外,束從軒并未明確后續改進情況,以及勞務派遣問題也沒有事實支撐。而對于招股書上曝出的過高的員工流失率、勞動爭議訴訟、上市前暴漲的參保率(2019年、2020年分別為37.44%、60.16%,2021年為90%以上)等問題,都未在視頻中有正面回應。
所謂的坦白局,也顯得不夠坦誠。老鄉雞能否在A股如期而至,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