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市場的時尚進行時
后疫情時代,中國服裝正在努力創立時尚新影響力,阻擋近五年行業營業收入下降趨勢。
國潮讓運動服裝收獲紅利
國內服裝市場的消費主力軍已經開始轉移為90后。這一代人基本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都能在國內滿足,感受不到國內經濟文化與發達國家的落差。而在文化方面,90后也開始發現傳統文化也可以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21年3月爆發的新疆棉化爭議事件,讓他們日益增長的民族自豪情緒得到釋放,強烈主動擁抱國產品牌。
國外運動服飾在中國市場銷售受到影響,比如阿迪達斯,2021年第二財季(4-6月)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15.9%;耐克在2022年第一財季(6-8月)大中華區同比增長11%,扣除匯率影響僅同比增長1%,是增速最慢的區域。
與此同時,國內運動服飾則呈增長態勢。李寧(不含YOUNG)同比實現40~50%低段增長;安踏主品牌單季度零售流水同比增長10~15%;特步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
現在,盡管新疆棉事件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此次事件對于國產服裝品牌崛起的催化效果明顯。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消費者約73%的采購來自國產品牌,81%則選擇回購國潮產品。其中,39.4%的國潮消費者增加了對鞋服的支出。
國潮趨勢的影響還將繼續存在,并可能在未來重塑服裝行業。
由于運動服裝天然的功能性,運動賽事所自帶的愛國精神,加之疫情后的全民運動熱潮,服裝行業的紅利近幾年將在運動服飾上表現突出。
無性別服裝站在風口上
當今,在高度同質化的服裝市場,想要創造銷售新高,就要不停地創造時尚理念。倡導時尚理念,引領時尚生活,把握時尚發展主線,這基本成為每個服裝品牌追求的最高境界。
近兩年,無性別服飾以不區分男女裝,自由表達的理念,俘獲不少“Z世代”消費者。
時尚并不是無根之物,它的發展總與社會、文化變換更替并肩而行,投射著當下社會狀態和人們的行為。
無性別時尚不僅體現了穿著儀式的平等與自由,更是性別平權價值觀的表達。
在兩性關系成為公眾關注熱點話題的今天,以追求性別平等為背景的無性別服飾在國內市場熱度高漲。在無性別服飾頭部品牌中,有些企業僅成立三年多,年銷售就可以超三億。
2021年,有六家涉足“無性別”服飾品牌獲得融資,總額超12億。這一次無性別服裝站在時尚的風口上。
虛擬服裝提供新的營銷機會
隨著服裝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的深化,品牌通過虛擬服裝提升粉絲互動與轉化,幫助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相較于傳統服裝,虛擬服裝有四個特點:
第一,不受面料的物理限制,讓服裝設計有更多可能性,提高了設計自由度;
第二,不需消耗太多自然資源,可多次重復試穿,符合當代環保低碳主流;
第三,依據不同體型反復修改,提供個性化尺碼;
第四,可以快速反映時尚趨勢;
基于虛擬服裝的四大特點,很多服裝企業正在虛擬與現實融合中尋找新的營銷機遇。
一些知名時尚企業通過跨界游戲推出虛擬服裝,用更多互動功能(比如小視頻、定制音頻、表情包、壁紙、DIY運動鞋),打造虛擬人設以及偶像,創造虛擬消費場景,產生虛擬產品。
也有更多的的服裝公司,運用線下智能鏡與線上APP實現AR試衣、智能推薦尺碼、快速試穿等功能,提升銷售轉化。用戶將試穿分享至社交平臺,可以提升消費者社交貨幣,這也促進消費循環鏈的形成。
現目前,部分奢侈品牌已推出付費試穿功能。
睿兆策劃,讓一部分品牌先擁抱成功。
下期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