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18,為什么不火?
6.18對于商家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年中大促,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年一度的掃貨季。但今年的618明顯感覺不如往年火爆。
那么 618難道是商家不重視了嗎?當然不是。下面啊我就試著為大家分析一下這背后的深層原因,首先說明純個人觀點,一家之言。認同的,幫忙點個贊,不認同的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消費力下降
首先,“6.18”的沉寂,離不開一個經濟大背景,那就是疫情影響下,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行業變得不景氣,很多人的收入銳減,消費者口袋里沒錢了。
據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7億,同比下降6.7%。而4月份同比下降11.1%。
按零售業態分,1—5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便利店、專業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0%、4.7%、1.2%,百貨店、專賣店分別下降10.3%、7.6%。
1—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49604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2718億元,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6.0%、6.3%,穿類下降1.6%。
促銷力度不大,套路花樣多,消費者躺平了
其二,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每年面臨的營銷套路都似曾相識,久而久之,人們開始認清套路。面對五花八門的滿減政策,消費者直呼“燒錢更燒腦”,最后贏家依舊是平臺和商家。比如促銷節前統一把價格提升,到了節日再打折扣,給消費者一種打折錯覺。
購物渠道多,直播帶貨火,購物時間分散
其三,隨著拼多多,抖音直播帶貨的崛起,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正在經歷一場去中心化的大變局。
妙手、俗手、本手,6.18你又該從哪下手?
換言之,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用戶囊中羞澀,選擇了躺平,市場消費預期下降,商家也從“沖銷量”變為“保利潤”,繼續選擇躺平。
世事如棋,商業更是如此。懂圍棋的人不多,但懂商業的人一定不少。透過現象看本質,妙手、俗手、本手,面對6.18你又該從哪下手?
關注,有話郝說,一分鐘商業洞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