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說定位
最近賦閑在家,重讀《定位》,就想著寫一些讀后感,權當整理思路。
我將定位理論的底層邏輯總結成三句話。(不一定百分百準確)
第1句:定位定的是用戶認知
第2句:要借助用戶的既有認知去進行定位
第3句:萬物皆可定位
接下來,我將分三部分,分別對這三條底層邏輯展進行闡釋。
定位定的是用戶認知
這句話是定位理論的核心。
定位派喜歡把定位這件事描述成“用戶認知的爭奪戰”。直接將一個沒有實體的概念——認知——上升到了“戰”的層面,可見其重要性。
這句話中所謂的用戶認知,其實就是用戶對一個品牌的看法。
在中國有句話,可以更接地氣地表達出“用戶認知”的真實含義——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同時也表明,用戶的認知通常情況下并不與客觀事實掛鉤。
剛剛面市時的元氣森林是否真的0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相信了;
連花QW對治療新G是否真的有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覺得它有效;
以上兩個例子用來解釋定位可能并不十分準確,但卻能很好的說明用戶認知的本質:事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選擇相信什么。
當用戶信任建立起來之后,品牌在用戶的認知中就有了一席之地,接著就是用戶對品牌所提供的價值的認同,品牌的形象自然而然就豐滿了。
定位最終達成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明確的形成一個認知,即品牌想讓消費者認為這是個怎樣的品牌。
要借助用戶的既有認知去進行定位
黃執中在其分享中提到過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沒人喜歡被改變。
第二個觀點是:某人被說服了,就等于他被打敗了。
這兩個觀點都在直指現在大部分廣告在犯的錯誤——試圖粗暴地說服消費者,改變消費者已經形成的認知。(如果這兩個觀點是錯的話)
比如,如果不使用我的這個產品,你就是沒有自信;如果不在我劃定的這個圈子里,你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
這也能很好的解釋為什么會有一半的廣告預算是被浪費的,因為這樣的廣告是在直接攻擊用戶的既有認知,能不被浪費才是奇跡。
當然,如果有人認為廣告投放之后,被用戶討厭也是一種效果,那請忽略我上面的話。
我們常用“老頑固”來形容不接受新式規則的人,其實這里頑固的不是人,而是這些人腦海中的“認知”。由此可見,認知是最堅固的盾,來避免用戶被廣告所說服和改變。
而想要擊穿“認知”這面最硬之盾,就需要借助用戶“既有認知”這把最鋒利的矛。
粗暴地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是要在用戶的既有認知前,不斷地增加定語。
比如某品牌推出一款超薄的、聯網的、可以放在客廳的大型屏幕,不大可能直接向市場喊話說自己推出了“客廳用智能屏幕”。
而是會借助用戶既有認知中的“電視”,在前面加上“大屏”,變成“大屏電視”;或者在之前加上“互聯網”,變成“互聯網電視”;又或者將兩者結合一下,變成“互聯網大屏電視”。
在對外的宣傳中,品牌則會將自己說成“大屏電視開創者”,或者“互聯網電視領導者”。
某種程度上來說,誰先在既有認知上加了定語,那么誰就擁有了這個定語的解釋權。
萬物皆可定位
我們將用一生去向他人回答一個問題,即:我是誰。
這時候就可以運用定位理論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都看過這樣的自我介紹——“設計中最好的文案”,或者“文案中最好的設計”。這種自我介紹就是典型的用定位來回答“我是誰”。
運用幾個名詞排列組合,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專屬定位,以給人留下印象。
定位除了可以用在人身上之外,國家也能進行定位,比如有錢的沙特、自由的美國、或者遍地工匠精神的日本。
一個國家的對外定位,是這個國家最想告訴外國人的“誘人”特質。
當然這個特質是否是事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外國人相信就行。
除了國家或者人之外,一座城市也能夠使用定位來吸引更多的居民。
比如已經在全國網友中私下達成共識的文青之城麗江,美食之城成都、宜居之城昆明……
拿上海這座城的定位來說。
在官面上,上海是經濟中心,但事實上一心搞錢的人都去了深圳。
早些時候詢問周圍朋友他們認知里的上海,多半會得到中國最好城市的評價,這是一座規則之城、一座摩登之城的類似評價。
但最近再問一遍,已經沒人再懷有這樣的想法。
上海的定位已經在這個春天被模糊,它不再是中國最好的城市,也不再是一個人想要“擇一城,終一生”的首選。
疫情過后的上海,真的應該好好考慮重新做一下城市定位。
否則,留給上海的只有一個“東方小孟買”的稱號。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發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