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嗨/爆哭?可口可樂抗疫視頻口碑兩極分化,發生了什么?
夏天到了,飯可以不吃,零度可樂不能不喝,這是我的人生信條(之一)。
于我而言,除了對二氧化碳在舌尖蹦迪的痛覺欲罷不能,“可口可樂”品牌這個本身,似乎就能傳遞給我足夠的快樂。
這種快樂的記憶除了來自口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于可口可樂經典的“售賣快樂”系列廣告。可口可樂的廣告總是圍繞著傳遞快樂和感動展開敘事,很多都是營銷課的經典案例,值得反復收藏學習。
那作為營銷大戶,出了無數精品廣告的可口可樂,前兩天的一則抗疫視頻卻產生了兩極分化的口碑:有人感動到哭爆,有人卻說這是他見過的最差的廣告?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這條口碑兩極分化的《獻給每一個你》。
沒有復雜的場景,視頻里充滿大篇幅的畫面留白,“主角”只有一個個不停變換高、低、大、小、新、舊的可樂瓶,靠類比的獨白,拼湊出了一副副疫情下的眾生相,意在鼓勵疫情下每一個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那么,你怎么看?
一、 自嗨or哭爆,兩極分化的態度?
先說我的態度,可能是因為最近兩個月在上海,也可能因為我是可口可樂資深愛好者,總之我被打動了,甚至有淚目的沖動。大部分喜歡這條視頻的網友,也有同樣的觀感:
許多網友直接破防:
有人聯想到了疫情下與鄰居互相幫助的點滴:
肯定可口可樂的創意人員:
感慨這真的是一則小而美的廣告:
而不同的意見,多聚焦在一些廣告人專業交流的網站或廣告自媒體賬號下的評論。他們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強行煽情,沒有共鳴,沒有被打動: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視頻啥也沒說,純屬自嗨:
有人認為配音太尬:
也有人直言“一般般”,是可口可樂“最差”的廣告:
仔細看雙方的意見,被打動的反義詞,恰恰是沒有共鳴;哭爆/感動哭的反義詞,恰恰是自嗨等......全是完全相反的意義理解,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截然不同的觀感?
二、 為什么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感?
回到視頻本身,究竟為什么這條片子產生了如此兩極化的觀點?拆解完視頻創意,我只能說:成也留白,敗也留白。
1、 表達極簡,全靠想象無窮
整體而言,看完可以想象到很多寫意的關鍵詞,比如less is more,比如大道至簡,比如四兩撥千斤。
從創意角度來看,視頻以可口可樂瓶為核心,從細節不斷發散,為我們展示了一瓶可樂的無限可能。一個個高低變換的瓶子,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卻十分豐富,我確實能夠聯想到抗疫下的很多畫面和動人的瞬間。
如,瓶身上的水滴,可口可樂傳達為“獻給那些熱淚盈眶也讓我們熱血沸騰的人”。同一個場景,既將水滴擬為“眼淚”又瞬間擬為“熱血”。
一瓶玻璃瓶可樂,靜等著“開瓶器”打開,被賦予“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幫助他們的人”的意義。
這些極簡的、寫意類的表達,需要想象的帶入,需要情境的關聯。這些想象就像每個人心里的“錨”,如果心里的這些“錨”相對明確,信息傳播就能和情感傳播串聯。但可口可樂的這條視頻,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場景,概念的傳遞又相對“跳脫”,內容傳達力就會受到較為嚴重的阻礙。
2、 視覺語言和聽覺敘事,相輔相成
從視覺觀感來看,沒有故作高深的技巧,只是產品切換。色彩和圖形的運用,產生了清新的視覺效應,畫面也并沒有配以字幕,視覺語言極其純凈。
但這種“極致”的純凈,一定程度上又會造成概念傳遞的缺失。如果不聽旁白,整體視頻就只是產品的羅列和展示,確實很難Get到視頻和畫面所表達的內容。
例如,很難想象下面這些產品分別代表的是“戴口罩的人”、“一次又一次奔赴抗疫一線的人”、“不得不停止工作的人”和“志愿者”。
這條片子的配音也頗有爭議,認為“配音是敗筆,很尷尬”,或者“換個配音就好了”。但個人認為,視頻中女聲的配音平實、溫暖、有力量——尤其那句“獻給那些即將康復的人”,明顯能感受到音調的提高和音色的轉變,帶給人以興奮和希望之感。
總體而言,凝練的視覺語言和聽覺敘事相輔相成,司空見慣的場景和平平無奇的文案碰撞出了無窮的想象力。無論能不能Get到本條片子本身表達的意義,片子本身傳達的溫暖、樂觀、堅強的內核,都是可口可樂品牌價值觀的延續。
3、 經典創意的二度復刻
前陣子,上海“可樂換萬物”的新聞觸動了很多人。疫情下可口可樂可樂成為了硬通貨,人們用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形式,無聲表達了對可口可樂品牌的價值判斷。
有人產生了心智關聯,認為基于此背景,可口可樂才新拍了這條《獻給每一個你》,致敬抗疫中每一個奉獻的普通人。
但其實這并不是可口可樂公司第一次發布這條短片。早在兩年前,基于疫情下阿根廷大蕭條的背景,阿根廷麥肯就為可口可樂制作了廣告《Por Todos》(中文譯為:為所有人),鼓勵阿根廷人民保持信心,勇敢與疫情“戰斗”。
《Por Todos》
在國外的版本中,有一些畫面并未收錄至國內版本,但也非常精彩,如:
同樣的畫面,國內解讀為“獻給堅守崗位的人,國外版本解讀為:給那些向著手肘咳嗽的人,希望大家從微小細微的動作做起,對抗疫情:
瓶蓋既可以是愛心,也獻給那些不能接吻的紅唇:
除了鼓勵好好戴口罩的人,也理解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戴口罩的人:
給打開生命閥門的消防員:
給努力維持環境整潔的環衛工人(同樣的畫面國內版解讀為:獻給堅守崗位的人)
給守在崗位上隨時待命的急救員:
也給那些在陽臺上大聲唱歌的人,是他們在困境下的高歌,鼓舞了更多的人:
給那些已經不和我們在一起的人,他們一定是成為了天使:
也給那些保持著信念的人,希望,是永遠的光。
同時,阿根廷的這條《Por Todos》也是2002年廣告的經典復刻。早在2002年,阿根廷可口可樂發布廣告片《Para todos》(中文譯為:所有人),同樣用不同產品排列和變換的形式,致敬每一個不同的個體。視頻中,無論何種身材、何種職業、何種品質、何種價值觀,可口可樂都"For us""For everyone"。
《Para todos》
從2002到2020,再到2022,恰是因為這條廣告最初誕生的語境并不局限于一時一城的疫情,而是面向全球,面向所有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人們傳遞希望,所以才會在配音和內容上有稍微的“水土不服”和表意不明。
三、品牌情感力的長期耕耘
可口可樂公司始終致力于為人們的生活、社區和地球帶來積極影響......秉承“在這里,在乎這里”的理念,不斷創新進取,在乎消費者多元的飲料需求。——可口可樂官網
“在這里,在乎這里”。回顧可口可樂曾做過的其他抗疫廣告,其實都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持續將溫情,有擔當的情感屬性等注入品牌價值。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可口可樂就發布了一則疫情主題廣告《一起好起來》,感謝疫情下每一個為“好起來”努力的人。
面對宏大議題,有擔當的企業總要說點什么。可口可樂從產品細節切入,從中發現生活,講述故事,傳遞信號,對疫情當下社會各界人士的付出默默作出肯定,將平日微不足道的事拔高至群體的共情。這不僅讓消費者感覺親切和熟悉,還在潛移默化中與消費者建立了深度連接,這種情感價值的注入,一次又一次提升著“可口可樂”的品牌力。
這里,我又要再一次引證品牌力重要性的名言:
“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將重新站起。”
除了品牌自身對品牌力的塑造,在我看來,疫情下大家為可樂蒙上的消費者濾鏡,也是另一種“口紅效應”的顯現。
經濟學中的“口紅效應”,指在經濟危機時人們常常會用手上的"閑錢"去購買廉價的非必需品。口紅不是剛需,可樂不是剛需,但這種能觸及消費者“心理嗨點”的產品,越在困難的時候,反而越走俏。無論是二戰時期的口紅、還是疫情時候的可樂,亦或是成年人最近“一鴨難求”的可達鴨,背后都有“口紅效應”的影子。
可樂已經不僅僅是一瓶飲料了,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力量、一種美好的希望,是消費者對可樂“帶來快樂”長期穩定的心理認知。可樂在哪里,快樂就在哪里。艱難的日子里,大家需要自我慰藉。既然可口可樂最初是藥,那藥就不能停!
所有困難終將過去,生活還在繼續。疫情快點結束吧,這句話我真的說倦了!
最后,你喜不喜歡可口可樂這支抗疫短片呢?歡迎在評論區互動留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